丁 斌 刘 佳 周俊尧 赵学峰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少数民族中小学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研究*
丁 斌 刘 佳 周俊尧 赵学峰
(河西学院 体育学院, 甘肃 张掖 73400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河西走廊中小学民间体育内容资源的现状、学生对民间体育兴趣的趋势、课程资源的具体内容等进行研究,旨在为河西体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项目;资源 ;研究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面积1790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下辖的7个少数民族县有4个在河西地区,人口27.16万,总面积l4.149万平方公里,占甘肃省总面积的31.9%, 也就是说,河西四县土地面积占了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绝大多数。沿着祁连山,在河西走廊少数民族悠长的游牧生活中,经过多个民族的融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内容丰富,内容深刻,这些以草原文化为主,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和其他传统文化是重要的体育资源,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
对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安远中心小学、阿岗湾小学)、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学校、民族中学、红湾小学、东滩中心小学)、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学校、自治县中学、自治县小学)和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自治县中学、自治县小学、和平小学)13所中小学进行了研究。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河西走廊四县县志、中国知网、体育期刊等相关文献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课程资源,作为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河西走廊民族地区13所中小学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8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976份,有效率为97.6%。
1.2.3 访谈法
根据自行编制的访谈大纲,在调查过程中,随机抽取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1.1 河西走廊段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民俗体育项目资源价值现状和分析
表1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学生对绝大部分民俗体育项目活动兴趣极高,具有一定健身价值,体现了民族特色,如秧歌、腰鼓等;除了具有一定健身价值以外,部分民俗项目还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和竞技价值。就民俗体育兴趣及锻炼价值而言,秧歌、腰鼓、民族舞蹈、民俗特技、骑马、拔河、踢毽子、放风筝等排在前几位,这些项目体现了一定的民族特色。
表1 河西走廊段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民俗体育锻炼价值排序
排序项目排序项目排序项目 1腰鼓10拔腰19老鹰捉小鸡 2秧歌11跳橡皮筋20捉迷藏 3民俗特技12抓石子21踩高跷 4民族舞蹈13登高22气功 5踢毽子14踏青23丢沙包 6骑马15跳房子24溜旱冰 7拔河16武术25舞狮 8放风筝17射箭26舞龙 9摔跤18跳绳27跑旱船
2.1.2 中小学生对民俗体育项目兴趣趋向
表2 河西走廊段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学生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兴趣排序
排序项目排序项目排序项目 1民族舞蹈10抓石子19射箭 2踏青11摔跤20气功 3老鹰捉小鸡12捉迷藏21腰鼓 4放风筝13跳橡皮筋22溜旱冰 5民俗特技14跳房子23踩高跷 6武术15踢毽子24跑旱船 7登高16骑马25丢沙包 8拔腰17跳绳26舞龙 9拔河18秧歌27舞狮
表2显示:在民族中小学中,由于一些民俗体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影响,深受学生欢迎,如民间舞蹈、老鹰捉小鸡、武术、放风筝、踏青,这些民俗体育项目不仅具有民族特色,二学生的活动兴趣极高。
虽然受到硬件和软件、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缺乏现代体育气息,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见,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传统体育资源,但尚未达到“课程意识”的水平。由于约束条件,教师有限的访问渠道资源相对单一,大多数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
表3 已利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分类项目 奔跑类老鹰捉小鸡 力量类拔河、拔腰、摔跤、举重物 跳跃类跳绳、跳橡皮筋、跳房子 技巧类踢毽子、丢沙包、抓石子 舞蹈类锅庄舞、民族舞蹈 其他武术、骑马、踩高跷、登高
表4 河西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小学对体育器材开发和利用的情况 (%)
内 容无不频繁一般比较频繁频繁 现有器材的利用度2631221610 教师自制器材333121137 学生自制器材402219168 废弃材料自制器材922381818 利用社区公共器材设施34342111
表4显示,河西走廊少数民族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器材创新、开发利用积极性不高,民间体育设备的开发利用形势不容乐观。民间体育器材的开发是民间体育资源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3.1 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方式
河西走廊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渗透,两操一活动来进行,主要有拔腰、跳绳、跳橡皮筋、跳房子、踢毽子、丢沙包、抓石子、民族舞蹈、举重(沙袋或石头)、登高及一些传统游戏。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教材,精选具有代表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发、推广和利用积极性不高,按其特有的价值,积极挖掘整理,使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丰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还很欠缺。可见,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教师的无意识行为,发展模式不成熟,相对简单。这种“无为”的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迫切需求,但资源开发的深度、广度和效果非常有限。
2.3.2 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河西走廊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观念落后、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和信息障碍。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理解水平的偏差。就办学理念而言,应试教育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起着次要作用,就教学观而言,实破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处于封闭的状态和模式;就课程而言,课程即教材,惟教材是从,教师是课程实施者,体育教师执行贯彻大纲,长期存在的心态让他们不知所措;就学生观而言,学生只接受教师灌输的“容器”,忽视学生在身体条件、爱好、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要,它影响着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调查结果显示,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性,男生除喜欢足球、篮球游戏外外,对趣味性、竞争性和游戏性很强的武术、骑马、踩高跷、登高、举重物、锅庄舞、摔跤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较高的喜欢程度;女生则对运动量较小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锅庄舞、藏族舞、跳绳、跳橡皮筋、跳房子等项目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而现行体育教材中的田径则成了中小学男女生,特别是女生的被动体育项目之—,这说明田径项目缺乏趣味性,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体操项目由于大部分学校受教材设备的限制,无法保证该项目的开展。
2.5.1 继承民族文化的价值。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和起源,肯定民族文化存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所体现的积极进取精神的文化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能够积极吸收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内涵。
2.5.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众多,内容复杂,形式多样。每个项目都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有些项目强调兴趣,有些项目强调对抗,有些项目强调技能。通过挖掘排序,选择,为学校体育提供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对健身项目的选择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2.5.3 经济和实用价值。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可以相应调整,以显示其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它弥补了少数民族地区教学条件的不足。
2.5.4 丰富校园文化价值。民族传统项目以其独特的民族、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不断丰富和丰富着民族学校的校园文化,尤其是音乐、舞蹈、说唱作为锅庄舞蹈的一种,藏族舞蹈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智力、培养情操的有效手段。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的培育,它对丰富校园文化具有良好的效果。
2.5.5 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参与性强,尤其是锅庄舞。因此,大多数学生喜欢听和看,健身、娱乐和审美能量自然会“健康第一”和“快乐教学”的体育课程目标融为一体。民族体育活动影响着学校体育,而学校民族体育活动和传承民族体育,其内涵和外延对全民健康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3.1.1 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独特的健身、娱乐和兴趣,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的对象和前提,教师与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有需求的。这种需求是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的关键条件。
3.1.2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校、教师己利用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的主动参与和选择是体育项目资源开发的关键条仵。
3.1.3 学校作为主体的发展尚未上升到意识层面。学校对课程改革关注较少,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的工作议程。由于办学条件差,学校把精力集中在上学率上,项目资源开发类的工作则没有更多精力关照。
3.1.4 教师意识淡薄、质量不高、、培训进修机会少,不能及时了解和获得新观念、新信息、新知识。
3.1.5 已有项目开发方式单一,受教师意识和项目开发能力薄弱的影响,民族地区教学条件参差不齐。
3.2.1 校长要增强意识
借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良好机遇,尽快组织骨干力量,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加强交流,接收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师资队伍,增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当然,由于受到时间的制约,短期内无法改变的现实,应选择师资状况等方面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试点,并对相关教师进行项目理论、项目开发概念技能培训。
3.2.2 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内容
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开发,要挖掘高原环境下的民族项目养生与健身功能,设计和制定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实施方案,编写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教材。
3.2.3 加强体育民族民俗项目内容之间的“转换”
由于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质状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原因,部分运动在一些学校无法完成,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民俗项目内容、体育教师进行互换,解决了由于师资短缺的问题,如奔跑,跳跃等游戏替代田径项目,学生简单易学,通俗易懂,符合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娱乐性、趣味性、民族性等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体验到快乐的感觉,享受了运动的乐趣,发展了跑、跳、投的能力。
[1]任涵,王润平,张建华.甘肃省少数民族民俗活动中养生健身行为与“校本化”课程建设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5(12)∶87-91.
[2]陈功,黄晨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研究[J].2017,38(3):111-112.
[3]龙佩林,刘少英,白晋湘.西部开发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3.
[4]张学忠.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若干问题的研究[J].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1):78-82.
[5]涂传飞,余万子,钞群英北.对民俗体育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6-9.
[6]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天津体育学学报,2004,19(4):5-7.
[7]刘汉生.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融合路径研究[J].2018(4):63-64.
[8]陈功,黄晨华.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研究[J].2017,38(3):111-112.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Resources in Minority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Hexi Corridor Section of “Silk Road”
DING Bin, etal.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734000, Gansu, China)
甘肃省体育局2016年体育社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ST201635)。
丁斌(1974—),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