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项华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服务型党组织实质上属于组织状态和工作形式的一种,其核心价值取向为发挥服务的主动性,起到凝聚人心、服务基层、促进和谐的作用。高校教师党组织是凝聚师生、做好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纽带,在高校党建、“十全育人”思政教育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发挥教师党组织的服务型职能,将育人功能作为新常态下高校党建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才能为高校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培养新一代知识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和任务,新常态对高校提出了创新、稳定、振兴教育、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深化服务师生的理念,将基层师生作为工作重点,围绕学生全面发展、师德教育、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树立人文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党员教师兼具党组织的服务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但更多的要将自身设定为服务者,将培养人才、服务学生进行有机结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服务理念还需体现在教职工群体中,作为高校基层工作者,对教职工的关心是对服务理念的升华,让教职工成为学生楷模,落实基层党支部工作的服务职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各门学科建设。
(二)保障科学研究。服务于科研人才是推动高校科研进展的重要保障,党组织不仅要保证各个学科和部门的协同创新,而且要在各项科研活动中积极鼓励创新,完善软件服务和硬件设施,将党建工作潜移默化落实到科学研究中,促进各项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从而为科研发展提供物质支持。
(三)服务于社会基层。从大环境角度来看,建设高校教师服务型党组织是为了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更应立足于利用科学和人才优势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高校党组织也要将民生问题当作服务项目,紧跟国家民生政策,体恤民情、关注民生,响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对高校学生而言,需紧跟新常态“求知”“创新”的步伐,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于社会。党组织需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师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将党组织作为连接民生民情和高校的纽带,逐步树立服务于社会大众的理念。
(四)文化的创新、发展与传承。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文科教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传统和现代文化的交织地和汲取地,高校应重视文化的创新、发展和传承,在办学理念、校训、文化课、文艺活动中渗透文化软实力理念,在高校先进文化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办学理念中融合“中国梦、富强梦”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
(一)缺乏整体规划。高校教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考虑到系统性和全局性,但目前较多的高校党建工作缺乏企业、政府的协同机制,在群众服务、党员教育、党员发展等方面校内各基层党支部、二级党委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目标和落实方案,导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过程面临差异性问题。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党组织对党员队伍的服务整合能力不够,并未产生规模效应,新进的学生或教师党员本身仍处于学习和提高阶段,面对新目标和新问题缺乏针对性解决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服务能力,而教职工党员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科研、教学或其他事物,无暇参与党组织服务活动;另一方面是党组织缺乏服务实践能力,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常态号召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设身处地的深入基层群众群体中应用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阻碍了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程。
(二)服务主动性不高。学生和教职工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主要构成,学生党员大部分精力放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为薄弱,而教师党员则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并要参加各项考核评估,这也是导致党员服务群众的时间有限,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原因。部分高校教师党员习惯于将服务当作任务,以传统思维看待问题,片面强调义务和责任,忽视基层关怀和服务,存在“愿意服务”和“主动服务”的认识偏差,敷衍了事,限制了党组织服务的积极性。
(三)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目前,高校教师党员在开展服务活动时多以思想解惑、就业帮扶、学业指导、生活困难引导和帮助等方面,或带领学生参加革命党性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从内容和形式角度来看,多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学习,以及组织党员督促、辅导学生学习为主,在活动内容上容易与师生的迫切需求和身心发展脱节,且开展活动的规模小、形式分散,很多活动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无法调动教师党员的服务热情。
(四)服务持续性不足。高校教师党组织开展服务活动时阶段性较强,存在“一阵风”式的现象,无法实现常态化服务,活动开展缺乏长期规划,活动内容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开展后缺乏后续评价和反馈机制,单纯地为了提供服务而提供服务,没有进行完善和总结。究其原因与三个方面有关:一是基层党支部作风不正,例如借党组织基层服务活动之便利开展商业活动,甚至出现以权压人、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作风,严重影响到群众心目中党的形象。二是服务活动走过场的问题较为严重,开展活动仅仅是为了拍照宣传或应付检查,有些重要的服务活动尚未展现出效果就已经结束。三是没有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有些基层党支部开展的服务活动虽然内容新颖,群众乐于接受,反映良好,但活动结束后没有进行总结、反思、完善,未形成能持续开展的制度形式,导致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效果缺乏可持续性。
(一)完善顶层设计,倾听基层师生的建议。高校党委需对教师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蓝图进行统筹领导和顶层设计,二级院系则需根据顶层设计,结合地方服务需求、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内容针对高校实际发展需求和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服务载体建设,完善服务阵地建设、定期服务活动、总结反馈等制度。充分利用宣传栏、互联网大数据等各类平台开展服务,逐步完善顶层联系基层的服务制度。例如校党委、校领导根据院校年度重点工作和发展需要,结合日常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针对事关师生利益的决策需采取书面、网络征集意见、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学生党员、教师党员和其他教职工的意见。此外,党委领导班子需深入教室、实验室、食堂、宿舍等基层场所,主动联系基层党支部,听取师生和群众意见或建议,多了解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主动关心新进党员的成长,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树立主动服务理念,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精神。牢记党的使命,把握“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精神的重要意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宗旨意识,以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大局为工作理念,开展党员个人学习、访问调研、实践开展、集中培训、典型引领等方式将主动服务内化为党务工作中的自觉意识。在高校内部环境方面,要明确为师生服务的出发点,强化目标导向,将宗旨意识作为内在驱动力,让为师生服务的概念深入人心。
(三)创新服务平台,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一是根据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特征制定有群体特色的党组织服务平台,针对教师党员职业发展需求,党组织需尽可能为其提供机会均衡、公平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到人尽其才、尊重人才,还需保障教师的福利和物质生活。二是建设权利保障平台。党组织可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即时通信平台建设网络工作室,拓展服务时空,将各项党务信息及党中央、院校党委的政策资讯推送到平台中,保障教师党员的知情权。三是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选修课,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鼓励基层党支部多实地走访,与党员谈心,了解其思想状况,形成主动沟通、及时反馈、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定期开展茶话会和心理讲座。四是创新服务题材,将“大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党员个体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选取社会实践调查、下乡服务活动、网络调研、社会帮扶等增长师生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题材提高师生党员对民生问题、人情冷暖的感知力,培养其感恩情怀,彰显中国共产党为民请命的执政理念。
(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常态化服务机制。精准施策,聚焦基层重难点问题,集中力量解决问题,绝不拖泥带水,杜绝“蜻蜓点水”式的开展服务,构建精准帮扶、资助育人等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发挥关爱帮扶群众的作用,为师生提供满意服务。例如党组织引领高校教师进社区、进农村,采取义务讲课、挂职锻炼、担任科技顾问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职业专长,体现服务的先进性和奉献精神,掌握更多国计民生问题,体会更多的群众诉求,这些信息也能作为教学科研的课题和研究对象,有利于创新服务型党组织理论研究,激活高校党组织服务面向社会以及党建资源的溢出效应,在服务对接中可建立实习基地、校企产学研工作基地,实现资源互通。此外,完善以服务对象为主体的评价反馈制度,包括党员个人自我评价、党组织评价、师生群众等服务对象评价,将群众评价比重作为重点,定期进行服务评价活动,健全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每一次服务活动结束后组织座谈会进行反思总结,集思广益,记录可行性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陈出新、传承积累,构建长效性、常态化服务机制。
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应围绕四大职能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清世情、党情、国情,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和学生党员服务的自觉性、长效性和常态化。同时坚持“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着眼大局,改进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强化服务职能,从而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