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基础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2019-11-24 03:12李长征
职业·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要素影响

李长征

摘要:专业建设包含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学生基础对专业建设各要素有着深刻影响,在专业建设中要重视对学生研究,把握学生基础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专业建设 学生基础 要素 影响

学生基础,也就是生源素质对专业建设的影响问题在国内目前还是一个研究薄弱点。学生基础影响专业建设的各个要素,是专业建设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专业建设的要素分析

1.专业设置条件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以下条件:依据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制定的、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开设专业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以及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完成所开设专业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师队伍、教学辅助人员和相关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从事该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应保持相对稳定。

人社部没有下发具体专业设置有关规定,但是各省市制定了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条件。重庆市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条件为:符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市场调研充分,专业定位准确,就业前景好,并经行业、企业及职业教育专家论证;所设专业有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技能)方向名称、修业年限,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等,有完备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及配套教材;根据专业设置标准或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具有开设专业必需的经费、校舍、设施设备、实验实训场所、图书资料、数字化教学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有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能完成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实习实训项目;具有与开设专业规模和相适应,结构合理,相对稳定,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广东省《技工院校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规定,技工院校设置专业须具备以下条件:有专业调研报告、新专业设置可行性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具备开设专业必需的仪器设备、实训场所及相关硬件资源;具备符合技工院校设置标准的专业师资队伍,包括相关行业、企业兼职专业教师。

总结教育和人设系统对专业设置的要求,包括三个条件:完备的文件、满足要求的设施和相应的师资队伍。专业建设问题比专业设置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专业的设立、专业的调整、专业的发展都是专业建设的问题。

2.专业建设要素

2010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示范校建设计划依托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进行,对重点专业建设提出三个方面具体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是专业建设重要内容。2012年,山東省教育厅发布《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试行)》,《标准》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管理、质量效益”六个方面对专业建设内容进行规定。

陈辉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核心要素的构建与发展研究》中提出:“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工作,是形成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的基础工程。在专业建设工作中要加强四大要素,即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实验基地建设,而每种要素的建设必须及时体现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的要求。”卢忠耀、张光明在《论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文中指出:“专业建设的四大核心要素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师生的教学投入,组织管理。四要素紧密联系,环环相扣,是一个貌似松散但却需要精密耦合的系统。”李占军在《高职专业建设要素组合的逻辑顺序》中说:“专业建设是一项包括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对象、教学管理等多个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课程体系,而第一要素则是教学团队。”陈寿根在《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中提出:“专业建设要牢牢抓住专业管理、人才规格定位与教育目标设计、课程与教学改革、专业团队建设、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建设和绩效管理等六大要素。”李振斌在《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内涵研究》中说:“重点专业建设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是学校的品牌与灵魂。高职院校必须使重点专业的理念建设、条件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服务能力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等各方面适应市场需求,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概括以上有关专业建设论述,专业建设的要素有这样一些内容: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标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方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包含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包含校内实训设施设备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保障和衡量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在专业建设的要素中,虽然有人提出学生这个要素,但是目前来看,学生要素对专业建设影响还没有引起高度关注。那么,学生对专业建设有什么影响呢?

二、学生基础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学生是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分析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课程内容制定和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和校企合作,评价模式改革等等。这些建设内容都要围绕着人才培养对象 学生展开。

学生对专业建设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已有基础,二是学生的需求。这里我们只是分析学生基础对专业建设的影响。

1.学生基础对专业定位的影响

学生的基础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现在技工院校招生初中或高中毕业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定位为社会需要的符合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上世纪80年代则不同,技工院校招收的是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或初中毕业生,经过3年左右培养,学生毕业后大多成为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山东省航海类中等职业学校,一开始招生高中毕业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为航运企业培养三副或三管技术技能人才。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生源枯竭,航海类专业只能招生初中毕业生,但是专业定位没有发生变化,结果几乎没有学生通过海事局组织的考试,达到专业确定的目标,最后只能将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为为航运企业培养技工或者水手。实践证明,学生基础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专业的定位。

当前,技工院校生源问题是发展面临的巨大问题,在生源不能选择的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要随着生源变化进行调整,这样确定的专业定位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2.学生基础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2013年发布《一体化课程规范開发技术规程》,一体化课程内容开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坚持梯次性原则,形成以中级职业技能、高级职业技能、预备技师为主的课程体系。海事局要求海船船员无限航区适任证书考试“航海英语”属于必考科目。许多中职学校选择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材,结果是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学会并通过海事局的考试。实践证明,不同基础的学生课程内容在数量和难度上需要有区别的。

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山东省的中职学校有“3+4”学生、三二连读学生、春季高考班学生、普通班级学生,技工院校学生有中级工班、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学生基础差异是很大的。如果不同基础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内容,使用相同的教材,定会出现学生对课程内容“吃不饱”和“吃不了”情况,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3.学生基础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要素,学生基础对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有些技工院校老师在课堂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挫折感,有一种教不会、心太累的感觉,需要大量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防止学生睡觉、开小差、乱说话、玩手机等。教师对学生基础不够了解,导致课程内容太难、太多,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等。因此研究学生,认识学生,走进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学生基础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如果单纯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结果性评价,技工院校的学生一定是失败者。因此,如何科学评价技工院校的学生,成为技工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许多技工院校对学生采用形成性评价,就是基于学生基础采取的评价方法。这充分体现出学生基础对教学评价改革的影响。

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重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与考试成绩高低的结果性评价相比,技工教育认为成长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和评价是基于学生现状的选择,反映出技工院校随着学生基础变化在教学评价上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陈辉,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核心要素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6).

[2]卢忠耀,张光明,论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 4,37(10).

[3]李占军,高职专业建设要素组合的逻辑顺序[J].职教论坛,2008(4).

[4]陈寿根,高职专业建设要素及其质量标准[J].职教论坛,2012(12).

[5]李振斌,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与内涵研究[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 5,32(4).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要素影响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