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四秩 木钵声震

2019-11-24 03:12孙支惠
职业·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平湖校企实训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评价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极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如何?为此,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德西福格“风”

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嫁接”,摸索创造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平湖技师学院一直为之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大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通过双方反复沟通与磋商,学校与落户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签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德西福格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决定联合举办数控加工专业“双元制”订单班,面向全市招收40名新生。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两个场所,既在学校学习又到企业实践;两种教师,既接受学校教师教育又接受企业师傅指导。

通过3年多时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上融入“双元制”元素,形成了“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六个共同”。

一是共同招生招工。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进行招生招工。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招生宣讲会、恳谈会,并组织实地参观企业,介绍就业前景、工作要求、薪资待遇等。学生通过能力测试,确定录取后,企业、学校与学生分别签订培养合同。

二是共商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进企业蹲点,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明确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德国总部派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到学校听取意见。经过双方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除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企业课程,教材由德国总部公司专用的培训教材翻译过来。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衔接课程,用来填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的空白,形成了校内课程、开发课程和企业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四是共同实施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试点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学生除了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外,还交替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工作,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五是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师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企业将专职的培训师送公司德国总部进行培训认证,取得相应资格后回国任教试点班,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师傅。学校选拔骨于教师担任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教师进入到企业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企业师傅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六是共同评价考核。加强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实施校企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形成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办法。

具有“双元制”元素的“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协调了岗位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普通班有显著提升,企业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与企业对接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实现了教學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了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纷纷落户的德资企业开办与“德西福格班”一样的订单班,从而刮起一股德西福格“风”。德国手工业行会( HWK)和德国工商大会(AHK),先后陆续加入校企合作阵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以及共同筹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学校、德国手工业行会(I-IWK)和德国工商大会(AIIK)三方合作育人的“一核三元六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雏形,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资建设“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过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等实施路径,打造出一支适合本校的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铁军”。

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首先,搭建起了递进式师资培养平台。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全面推进递进式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扩大学科领军人物,从而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努力,已构建起了一条从新教师到教坛新秀、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技术)能手到教学名师的递进式师资成长的培养平台。其次,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学科(专业或工种)为单位,教师自主组建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成长共同体围绕技术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法或课题的研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成长共同体通过申报论证、过程监管、成果申报、终端答辩后,可由学校提供菜单,再由教师组团应聘;也可由教师团队提出组建方案,自由搭配组成。其三,引入大师工作室。学校组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日本电产科室电子(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省首席技师杨俊杰工程师领衔,工作室成员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与大师、企业专家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大师将技改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教师实践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参与技改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作室还催生了3个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在借助外力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向兄弟职校学习的活动。如学校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选派系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向宁波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段技师段的专业研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技能竞赛训练模式、新设专业建设、高级工技师段学生的淘汰机制以及研修管理办法。通过合作研修,快速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主动与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合作,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實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都会派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出国培训。2016年,学校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训教学资格(中德班实训项目授课专业资格)和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培训师资格证书(德国课程授课资格ADA证书)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德国培训,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共30余位教师,熟悉了以“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此成为中德合作订单班学生实施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实训项目教学的教授。

通过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学校专业教师技能与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际化合作办学以及打造“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和储备了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流实训“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包括技能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平湖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该校实训基地不但规模大且功能全,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设备,众多的实训区和实训室(不仅仅是每个专业而是每项技能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训室),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行走在机器设备王国的迷宫。

据了解,该校实训基地总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行会和企业投入为辅共同打造完成。基地建设秉持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新材料五大实训中心、14个实训区50个实训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作,基地已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也成为区域内学生实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职业体验中心、产学研中心。为给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学校从高起点定位、高水准建设出发,借鉴德国标准,与AHK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共建了AIIK中德双元机电考试培训中心,与DMG合作共建了DMG中国培训认证中心。

学校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依托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构建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强与乡镇成校、总工会职校的合作,推进“百校千企”工程;依托实训基地,学校分别与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和浙江上扬商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借此培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本化”的培训教材,并向职工提供培训菜单,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依托实训基地,学校与存在技能瓶颈问题的企业共同制订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块,采用模块式、短学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依托实训基地,学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技能参差不齐、人员又不多的现状,采用同模块跨企业分班分组、分批分次地组班培训的办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该校实训基地的建成和高效运作,不仅为中德合作班学生以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水平一流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也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有力地推动了平湖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年培训量超过8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育“范”

平湖技师学院院长龚跃明说,学校“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竞相投资的热土,尤其是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并迅速形成了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为素来以光机电专业为骨干专业的平湖技师学院,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学校瞄准机遇,大胆提出把校区迁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平一路1689号,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8亩,扩大为106亩,后来市政府又将原卓荣光学厂区全部划归学校,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76亩。

实践证明,校区迁入产业园的举措十分正确。它不仅仅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由此走上了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有利地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及时有效地与产业链上所需求的技术工种和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进一步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迁入产业园,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0年来,学校经历过初创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低谷时候,甚至还出现过两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的“空窗期”。自从学校进驻产业园后,尤其是“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形,中外企业要求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报名,使得学校每年招生突破原有计划。近几年,学校一直保持招生毕业“进出两旺”的大好势头。

平湖技师学院的“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一,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十分精准;其二,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为人才培养锻造和储备了高素质的师资;其四,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了校企共导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脱胎于“双元制”的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又一个“范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而平湖技师学院创新这个模式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最为鲜活的“平湖样板”。

平湖技师学院简介

学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融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主的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76亩,校舍建筑面积81794平方米。现有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学生3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达8000余人次。

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校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下设智能制造、模具技术、智能楼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13个实训区48个实训室,可同时满足1000人以上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校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现产教融合;开展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保持99.2%以上。

弦歌四秩 木钵声震

——平湖技师学院“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文/本刊记者孙支惠 通讯员龚跃明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评价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极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如何?为此,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德西福格“风”

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嫁接”,摸索创造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平湖技师学院一直为之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大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通过双方反复沟通与磋商,学校与落户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签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德西福格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决定联合举办数控加工专业“双元制”订单班,面向全市招收40名新生。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两个场所,既在学校学习又到企业实践;两种教师,既接受学校教师教育又接受企业师傅指导。

通过3年多时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上融入“双元制”元素,形成了“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六个共同”。

一是共同招生招工。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进行招生招工。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招生宣讲会、恳谈会,并组织实地参观企业,介绍就业前景、工作要求、薪资待遇等。学生通过能力测试,确定录取后,企业、学校与学生分别签订培养合同。

二是共商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进企业蹲点,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明确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德国总部派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到学校听取意见。经过双方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除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企业课程,教材由德国总部公司专用的培训教材翻译过来。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衔接课程,用来填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的空白,形成了校内课程、开发课程和企业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四是共同实施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试点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学生除了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外,还交替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工作,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五是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师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企业将专职的培训师送公司德国总部进行培训认证,取得相应资格后回国任教试点班,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师傅。学校选拔骨于教师担任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教师进入到企业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企业师傅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六是共同评价考核。加强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实施校企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形成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办法。

具有“双元制”元素的“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协调了岗位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普通班有顯著提升,企业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与企业对接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了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纷纷落户的德资企业开办与“德西福格班”一样的订单班,从而刮起一股德西福格“风”。德国手工业行会( HWK)和德国工商大会(AHK),先后陆续加入校企合作阵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以及共同筹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学校、德国手工业行会(I-IWK)和德国工商大会(AIIK)三方合作育人的“一核三元六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雏形,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资建设“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过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等实施路径,打造出一支适合本校的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铁军”。

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首先,搭建起了递进式师资培养平台。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全面推进递进式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扩大学科领军人物,从而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努力,已构建起了一条从新教师到教坛新秀、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技术)能手到教学名师的递进式师资成长的培养平台。其次,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学科(专业或工种)为单位,教师自主组建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成长共同体围绕技术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法或课题的研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成长共同体通过申报论证、过程监管、成果申报、终端答辩后,可由学校提供菜单,再由教师组团应聘;也可由教师团队提出组建方案,自由搭配组成。其三,引入大师工作室。学校组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日本电产科室电子(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省首席技师杨俊杰工程师领衔,工作室成员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与大师、企业专家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大师将技改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教师实践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参与技改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作室还催生了3个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在借助外力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向兄弟职校学习的活动。如学校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选派系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向宁波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段技师段的专业研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技能竞赛训练模式、新设专业建设、高级工技师段学生的淘汰机制以及研修管理办法。通过合作研修,快速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主动与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合作,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都会派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出国培训。2016年,学校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训教学资格(中德班实训项目授课专业资格)和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培训师资格证书(德国课程授课资格ADA证书)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德国培训,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共30余位教师,熟悉了以“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此成为中德合作订单班学生实施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实训项目教学的教授。

通过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学校专业教师技能与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际化合作办学以及打造“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和储备了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流实训“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鍵所在,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包括技能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平湖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该校实训基地不但规模大且功能全,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设备,众多的实训区和实训室(不仅仅是每个专业而是每项技能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训室),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行走在机器设备王国的迷宫。

据了解,该校实训基地总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行会和企业投入为辅共同打造完成。基地建设秉持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新材料五大实训中心、14个实训区50个实训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作,基地已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也成为区域内学生实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职业体验中心、产学研中心。为给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学校从高起点定位、高水准建设出发,借鉴德国标准,与AHK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共建了AIIK中德双元机电考试培训中心,与DMG合作共建了DMG中国培训认证中心。

学校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依托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构建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强与乡镇成校、总工会职校的合作,推进“百校千企”工程;依托实训基地,学校分别与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和浙江上扬商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借此培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本化”的培训教材,并向职工提供培训菜单,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依托实训基地,学校与存在技能瓶颈问题的企业共同制订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块,采用模块式、短学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依托实训基地,学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技能参差不齐、人员又不多的现状,采用同模块跨企业分班分组、分批分次地组班培训的办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该校实训基地的建成和高效运作,不仅为中德合作班学生以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水平一流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也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有力地推动了平湖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年培训量超过8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育“范”

平湖技师学院院长龚跃明说,学校“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竞相投资的热土,尤其是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并迅速形成了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为素来以光机电专业为骨干专业的平湖技师学院,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学校瞄准机遇,大胆提出把校区迁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平一路1689号,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8亩,扩大为106亩,后来市政府又将原卓荣光学厂区全部划归学校,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76亩。

实践证明,校区迁入产业园的举措十分正确。它不仅仅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由此走上了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有利地增强专業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及时有效地与产业链上所需求的技术工种和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进一步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迁入产业园,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0年来,学校经历过初创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低谷时候,甚至还出现过两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的“空窗期”。自从学校进驻产业园后,尤其是“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形,中外企业要求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报名,使得学校每年招生突破原有计划。近几年,学校一直保持招生毕业“进出两旺”的大好势头。

平湖技师学院的“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一,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十分精准;其二,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为人才培养锻造和储备了高素质的师资;其四,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了校企共导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脱胎于“双元制”的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又一个“范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而平湖技师学院创新这个模式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最为鲜活的“平湖样板”。

平湖技师学院简介

学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融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主的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76亩,校舍建筑面积81794平方米。现有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学生3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达8000余人次。

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校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下设智能制造、模具技术、智能楼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13个实训区48个实训室,可同时满足1000人以上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校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现产教融合;开展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保持99.2%以上。

弦歌四秩 木钵声震

——平湖技师学院“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文/本刊记者孙支惠 通讯员龚跃明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评价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极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如何?为此,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德西福格“风”

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嫁接”,摸索创造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平湖技师学院一直为之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大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通过双方反复沟通与磋商,学校与落户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签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德西福格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决定联合举办数控加工专业“双元制”订单班,面向全市招收40名新生。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两个场所,既在学校学习又到企业实践;两种教师,既接受学校教师教育又接受企业师傅指导。

通过3年多时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上融入“双元制”元素,形成了“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六个共同”。

一是共同招生招工。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进行招生招工。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招生宣讲会、恳谈会,并组织实地参观企业,介绍就业前景、工作要求、薪资待遇等。学生通过能力测试,确定录取后,企业、学校与学生分别签订培养合同。

二是共商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进企业蹲点,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明确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德国总部派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到学校听取意见。经过双方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除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企业课程,教材由德国总部公司专用的培训教材翻译过来。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衔接课程,用来填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的空白,形成了校内课程、开发课程和企业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四是共同实施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试点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学生除了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外,还交替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工作,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五是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师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企业将专职的培训师送公司德国总部进行培训认证,取得相应资格后回国任教试点班,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师傅。学校选拔骨于教师担任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教师进入到企业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企业师傅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學活动。

六是共同评价考核。加强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实施校企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形成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办法。

具有“双元制”元素的“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协调了岗位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普通班有显著提升,企业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与企业对接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了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纷纷落户的德资企业开办与“德西福格班”一样的订单班,从而刮起一股德西福格“风”。德国手工业行会( HWK)和德国工商大会(AHK),先后陆续加入校企合作阵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以及共同筹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学校、德国手工业行会(I-IWK)和德国工商大会(AIIK)三方合作育人的“一核三元六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雏形,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资建设“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过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等实施路径,打造出一支适合本校的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铁军”。

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首先,搭建起了递进式师资培养平台。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全面推进递进式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扩大学科领军人物,从而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努力,已构建起了一条从新教师到教坛新秀、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技术)能手到教学名师的递进式师资成长的培养平台。其次,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学科(专业或工种)为单位,教师自主组建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成长共同体围绕技术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法或课题的研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成长共同体通过申报论证、过程监管、成果申报、终端答辩后,可由学校提供菜单,再由教师组团应聘;也可由教师团队提出组建方案,自由搭配组成。其三,引入大师工作室。学校组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日本电产科室电子(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省首席技师杨俊杰工程师领衔,工作室成员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与大师、企业专家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大师将技改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教师实践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参与技改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作室还催生了3个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在借助外力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向兄弟职校学习的活动。如学校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选派系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向宁波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段技师段的专业研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技能竞赛训练模式、新设专业建设、高级工技师段学生的淘汰机制以及研修管理办法。通过合作研修,快速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主动与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合作,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都会派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出国培训。2016年,学校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训教学资格(中德班实训项目授课专业资格)和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培训师资格证书(德国课程授课资格ADA证书)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德国培训,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共30余位教师,熟悉了以“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此成为中德合作订单班学生实施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实训项目教学的教授。

通过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学校专业教师技能与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际化合作办学以及打造“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和储备了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流实训“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包括技能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平湖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该校实训基地不但规模大且功能全,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设备,众多的实训区和实训室(不仅仅是每个专业而是每项技能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训室),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行走在机器设备王国的迷宫。

据了解,该校实训基地总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行会和企业投入为辅共同打造完成。基地建设秉持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新材料五大实训中心、14个实训区50个实训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作,基地已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也成为区域内学生实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职业体验中心、产学研中心。为给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学校从高起点定位、高水准建设出发,借鉴德国标准,与AHK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共建了AIIK中德双元机电考试培训中心,与DMG合作共建了DMG中国培训认证中心。

学校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依托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构建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强与乡镇成校、总工会职校的合作,推进“百校千企”工程;依托实训基地,学校分别与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和浙江上扬商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借此培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本化”的培训教材,并向职工提供培训菜单,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依托实训基地,学校与存在技能瓶颈问题的企业共同制订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块,采用模块式、短学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依托实训基地,学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技能参差不齐、人员又不多的现状,采用同模块跨企业分班分组、分批分次地组班培训的办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该校实训基地的建成和高效运作,不仅为中德合作班学生以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水平一流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也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有力地推動了平湖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年培训量超过8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育“范”

平湖技师学院院长龚跃明说,学校“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竞相投资的热土,尤其是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并迅速形成了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为素来以光机电专业为骨干专业的平湖技师学院,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学校瞄准机遇,大胆提出把校区迁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平一路1689号,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8亩,扩大为106亩,后来市政府又将原卓荣光学厂区全部划归学校,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76亩。

实践证明,校区迁入产业园的举措十分正确。它不仅仅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由此走上了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有利地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及时有效地与产业链上所需求的技术工种和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进一步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迁入产业园,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0年来,学校经历过初创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低谷时候,甚至还出现过两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的“空窗期”。自从学校进驻产业园后,尤其是“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形,中外企业要求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报名,使得学校每年招生突破原有计划。近几年,学校一直保持招生毕业“进出两旺”的大好势头。

平湖技师学院的“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一,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十分精准;其二,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为人才培养锻造和储备了高素质的师资;其四,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了校企共导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脱胎于“双元制”的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又一个“范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而平湖技师学院创新这个模式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最为鲜活的“平湖样板”。

平湖技师学院简介

学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融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主的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76亩,校舍建筑面积81794平方米。现有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学生3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达8000余人次。

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校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下设智能制造、模具技术、智能楼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13个实训区48个实训室,可同时满足1000人以上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校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现产教融合;开展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保持99.2%以上。

弦歌四秩 木钵声震

——平湖技师学院“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文/本刊记者孙支惠 通讯员龚跃明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评价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极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如何?为此,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德西福格“风”

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嫁接”,摸索创造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平湖技师学院一直为之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大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通过双方反复沟通与磋商,学校与落户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签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德西福格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决定联合举办数控加工专业“双元制”订单班,面向全市招收40名新生。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两个场所,既在学校学习又到企业实践;两种教师,既接受学校教师教育又接受企业师傅指导。

通过3年多时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上融入“双元制”元素,形成了“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六个共同”。

一是共同招生招工。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进行招生招工。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招生宣讲会、恳谈会,并组织实地参观企业,介绍就业前景、工作要求、薪资待遇等。学生通过能力测试,确定录取后,企业、学校与学生分别签订培养合同。

二是共商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进企业蹲点,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明確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德国总部派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到学校听取意见。经过双方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除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企业课程,教材由德国总部公司专用的培训教材翻译过来。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衔接课程,用来填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的空白,形成了校内课程、开发课程和企业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四是共同实施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试点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学生除了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外,还交替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工作,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五是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师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企业将专职的培训师送公司德国总部进行培训认证,取得相应资格后回国任教试点班,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师傅。学校选拔骨于教师担任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教师进入到企业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企业师傅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六是共同评价考核。加强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实施校企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形成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办法。

具有“双元制”元素的“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协调了岗位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普通班有显著提升,企业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与企业对接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了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纷纷落户的德资企业开办与“德西福格班”一样的订单班,从而刮起一股德西福格“风”。德国手工业行会( HWK)和德国工商大会(AHK),先后陆续加入校企合作阵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以及共同筹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学校、德国手工业行会(I-IWK)和德国工商大会(AIIK)三方合作育人的“一核三元六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雏形,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资建设“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过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等实施路径,打造出一支适合本校的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铁军”。

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首先,搭建起了递进式师资培养平台。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全面推进递进式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扩大学科领军人物,从而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努力,已构建起了一条从新教师到教坛新秀、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技术)能手到教学名师的递进式师资成长的培养平台。其次,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学科(专业或工种)为单位,教师自主组建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成长共同体围绕技术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法或课题的研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成长共同体通过申报论证、过程监管、成果申报、终端答辩后,可由学校提供菜单,再由教师组团应聘;也可由教师团队提出组建方案,自由搭配组成。其三,引入大师工作室。学校组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日本电产科室电子(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省首席技师杨俊杰工程师领衔,工作室成员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与大师、企业专家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大师将技改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教师实践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参与技改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作室还催生了3个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在借助外力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向兄弟职校学习的活动。如学校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选派系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向宁波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段技师段的专业研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技能竞赛训练模式、新设专业建设、高级工技师段学生的淘汰机制以及研修管理办法。通过合作研修,快速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主动与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合作,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都会派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出国培训。2016年,学校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训教学资格(中德班实训项目授课专业资格)和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培训师资格证书(德国课程授课资格ADA证书)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德国培训,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共30余位教师,熟悉了以“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此成为中德合作订单班学生实施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实训项目教学的教授。

通过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学校专业教师技能与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际化合作办学以及打造“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和储备了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流实训“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包括技能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平湖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该校实训基地不但规模大且功能全,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设备,众多的实训区和实训室(不仅仅是每个专业而是每项技能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训室),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行走在机器设备王国的迷宫。

据了解,该校实训基地总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行会和企业投入为辅共同打造完成。基地建设秉持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新材料五大实训中心、14个实训区50个实训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作,基地已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也成为区域内学生实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职业体验中心、产学研中心。为给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学和实训环境,学校从高起点定位、高水准建设出发,借鉴德国标准,与AHK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共建了AIIK中德双元机电考试培训中心,与DMG合作共建了DMG中国培训认证中心。

学校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依托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构建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强与乡镇成校、总工会职校的合作,推进“百校千企”工程;依托实训基地,学校分别与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和浙江上扬商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借此培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本化”的培训教材,并向职工提供培训菜单,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依托实训基地,学校与存在技能瓶颈问题的企业共同制订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块,采用模块式、短学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依托实训基地,学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技能参差不齐、人员又不多的现状,采用同模块跨企业分班分组、分批分次地组班培训的办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该校实训基地的建成和高效运作,不仅为中德合作班学生以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水平一流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也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有力地推动了平湖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年培训量超过8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育“范”

平湖技师学院院长龚跃明说,学校“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竞相投资的热土,尤其是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并迅速形成了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为素来以光机电专业为骨干专业的平湖技师学院,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学校瞄准机遇,大胆提出把校区迁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平一路1689号,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8亩,扩大为106亩,后来市政府又将原卓荣光学厂区全部划归学校,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76亩。

实践证明,校区迁入产业园的举措十分正确。它不仅仅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由此走上了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有利地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及时有效地与产业链上所需求的技术工种和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进一步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迁入产业园,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0年来,学校经历过初创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低谷时候,甚至还出现过两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的“空窗期”。自从学校进驻产业园后,尤其是“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形,中外企业要求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學生前来报名,使得学校每年招生突破原有计划。近几年,学校一直保持招生毕业“进出两旺”的大好势头。

平湖技师学院的“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一,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十分精准;其二,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为人才培养锻造和储备了高素质的师资;其四,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了校企共导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脱胎于“双元制”的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又一个“范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而平湖技师学院创新这个模式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最为鲜活的“平湖样板”。

平湖技师学院简介

学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融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主的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76亩,校舍建筑面积81794平方米。现有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学生3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达8000余人次。

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校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下设智能制造、模具技术、智能楼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13个实训区48个实训室,可同时满足1000人以上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校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现产教融合;开展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保持99.2%以上。

弦歌四秩 木钵声震

——平湖技师学院“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文/本刊记者孙支惠 通讯员龚跃明

四十年弦歌不辍,学用相长;四十年木铎声震,桃李芬芳。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平湖技师学院,1979年建校,至今己整整40年。40年来,学校秉承“崇德尚技、博学精工”的校训,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为己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方针,在长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核三元六同”(一核:以校企合作为核心;三元:企业、行业、学校三方合作育人;六同:共同招生招工、共商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共建师资队伍、共同评价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可借鉴极具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办学之路。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其产生的教育教学效果又如何?为此,在丹桂飘香的金秋季节,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德西福格“风”

当今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诞生于德国的“双元制”。如何将德国的“双元制”与中国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嫁接”,摸索创造出适合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的育人模式,是平湖技师学院一直为之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大研究课题。基于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目的,通过双方反复沟通与磋商,学校与落户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资企业德西福格汽车配件(平湖)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签订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德西福格班”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决定联合举办数控加工专业“双元制”订单班,面向全市招收40名新生。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下,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两个场所,既在学校学习又到企业实践;两种教师,既接受学校教师教育又接受企业师傅指导。

通过3年多时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上融入“双元制”元素,形成了“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六个共同”。

一是共同招生招工。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进行招生招工。企业与学校共同举办招生宣讲会、恳谈会,并组织实地参观企业,介绍就业前景、工作要求、薪资待遇等。学生通过能力测试,确定录取后,企业、学校与学生分别签订培养合同。

二是共商培养方案。学校选派教师进企业蹲点,了解企业生产流程,明确员工的職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企业德国总部派行政总监、财务总监等到学校听取意见。经过双方充分的调研分析,根据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和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共建课程体系。除规定的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外,学校还专门开设了企业课程,教材由德国总部公司专用的培训教材翻译过来。校企双方还共同开发了相关的衔接课程,用来填补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之间的空白,形成了校内课程、开发课程和企业课程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

四是共同实施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试点班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学生除了接受正常的教学内容外,还交替在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学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工作,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

五是共建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师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企业将专职的培训师送公司德国总部进行培训认证,取得相应资格后回国任教试点班,并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学徒的企业师傅。学校选拔骨于教师担任试点班的教学工作。学校安排教师进入到企业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学习,企业师傅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

六是共同评价考核。加强新型学徒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按照校企职责共担的要求,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联席会议等相关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实施校企共同管理、共同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机制,及时诊断并改进教育教学,形成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指导教师的评定办法。

具有“双元制”元素的“六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协调了岗位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较普通班有显著提升,企业认可度大大提高。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与企业对接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了平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一张金名片,纷纷落户的德资企业开办与“德西福格班”一样的订单班,从而刮起一股德西福格“风”。德国手工业行会( HWK)和德国工商大会(AHK),先后陆续加入校企合作阵营,与学校合作共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师资培训以及共同筹建跨企业培训中心项目,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学校、德国手工业行会(I-IWK)和德国工商大会(AIIK)三方合作育人的“一核三元六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雏形,为该模式的形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师资建设“路”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平湖技师学院一直强调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过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等实施路径,打造出一支适合本校的素质过硬的职业教育“铁军”。

搭建平台,提内生动力。首先,搭建起了递进式师资培养平台。为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全面推进递进式师资培养工程建设,扩大学科领军人物,从而建设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能力过硬的师资队伍。通过多年努力,已构建起了一条从新教师到教坛新秀、从骨干教师到学科带头人、从教学(技术)能手到教学名师的递进式师资成长的培养平台。其次,组建了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学科(专业或工种)为单位,教师自主组建成若干个成长共同体,通过目标引领、同伴互助,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成长共同体围绕技术技能的提升、教学资源(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法或课题的研究、企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成长共同体通过申报论证、过程监管、成果申报、终端答辩后,可由学校提供菜单,再由教师组团应聘;也可由教师团队提出组建方案,自由搭配组成。其三,引入大师工作室。学校组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由日本电产科室电子(浙江)有限公司、浙江省首席技师杨俊杰工程师领衔,工作室成员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组成。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师与大师、企业专家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大师将技改项目引入工作室,通过教师实践参与,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参与技改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工作室还催生了3个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强化合作,借外力支持。在借助外力支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经常组织向兄弟职校学习的活动。如学校与宁波技师学院签订了长期的校校合作协议,每年都会选派系部主任及专业骨干教师,向宁波技师学院学习高级工段技师段的专业研修、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技能竞赛训练模式、新设专业建设、高级工技师段学生的淘汰机制以及研修管理办法。通过合作研修,快速提升了学校管理能力和教师专业水平。另外,学校还主动与上海食品科技学校合作,在食品加工与检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提升、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壮大食品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

重视培训,拓国际视野。为实现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学校每年都会派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出国培训。2016年,学校派遣机电专业教师到德国客尼职业学院进行了为期45天的实训教学资格(中德班实训项目授课专业资格)和德国手工业协会(HWK)培训师资格证书(德国课程授课资格ADA证书)的师资培训。通过参加德国培训,机械加工和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共30余位教师,熟悉了以“行动导向教学”的方法,由此成为中德合作订单班学生实施德国客尼职教集团实训项目教学的教授。

通过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向国内兄弟学校学习以及出国“深造”,学校专业教师技能与教学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国际化合作办学以及打造“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锻造和储备了一支技术技能过硬的师资队伍。

一流实训“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实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包括技能性、实践性、职业性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平湖技师学院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其建设的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该校实训基地不但规模大且功能全,一流的高质量、高水准的实训设备,众多的实训区和实训室(不仅仅是每个专业而是每项技能都有与之对应的实训室),让人眼花缭乱,仿佛行走在机器设备王国的迷宫。

据了解,该校实训基地总投资2亿多元、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以政府投资为主体、行会和企业投入为辅共同打造完成。基地建设秉持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新材料五大实训中心、14个实训区50个实训室。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运作,基地已成为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省内一流、辐射长三角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也成为区域内学生实训中心、职工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职业体验中心、产学研中心。为给中德合作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教學和实训环境,学校从高起点定位、高水准建设出发,借鉴德国标准,与AHK德国工商大会合作共建了AIIK中德双元机电考试培训中心,与DMG合作共建了DMG中国培训认证中心。

学校依托并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积极推进学制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办学模式,面向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如,依托实训基地,学校积极构建了“政、校、行、企”四位一体的职业培训网络,加强与乡镇成校、总工会职校的合作,推进“百校千企”工程;依托实训基地,学校分别与日本电产新宝(浙江)有限公司、日本电产(浙江)有限公司和浙江上扬商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借此培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企本化”的培训教材,并向职工提供培训菜单,提供个性化的“选课”培训,以实现职业培训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依托实训基地,学校与存在技能瓶颈问题的企业共同制订精准对接、精准培训的培训方案和培训模块,采用模块式、短学时、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大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职业技能;依托实训基地,学校针对民营企业员工技能参差不齐、人员又不多的现状,采用同模块跨企业分班分组、分批分次地组班培训的办法,对企业员工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该校实训基地的建成和高效运作,不仅为中德合作班学生以及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水平一流的教学和实训环境,也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有力地推动了平湖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年培训量超过8000多人次,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再就业人员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培育“范”

平湖技师学院院长龚跃明说,学校“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学校真正做到了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平湖位于杭嘉湖平原,北接上海市、南濒杭州湾,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竞相投资的热土,尤其是平湖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后,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并迅速形成了以光机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这为素来以光机电专业为骨干专业的平湖技师学院,创造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学校瞄准机遇,大胆提出把校区迁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想,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平一路1689号,占地面积由原来的23.8亩,扩大为106亩,后来市政府又将原卓荣光学厂区全部划归学校,使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176亩。

实践证明,校区迁入产业园的举措十分正确。它不仅仅体现在校园面积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促使学校由此走上了职业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把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有利地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校及时有效地与产业链上所需求的技术工种和技能人才实现“零距离”对接,进一步为“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校区迁入产业园,是学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0年来,学校经历过初创期,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特别是低谷时候,甚至还出现过两年没有招到一个学生的“空窗期”。自从学校进驻产业园后,尤其是“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渐成形,中外企业要求合作办学的越来越多,毕业生素质高、技能强,深受企业欢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报名,使得学校每年招生突破原有计划。近几年,学校一直保持招生毕业“进出两旺”的大好势头。

平湖技师学院的“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其一,学校办在产业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方向十分精准;其二,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三,为人才培养锻造和储备了高素质的师资;其四,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不断深化产教融合,营造了校企共导共育人才的良好局面。

目前,脱胎于“双元制”的 “一核三元六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又一个“范本”。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是职业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而平湖技师学院创新这个模式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成为中职学校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最为鲜活的“平湖样板”。

平湖技师学院简介

学校创办于1979年,是一所融学制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為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为主的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76亩,校舍建筑面积81794平方米。现有中级工、高级工、预备技师学生3000余人,年社会培训量达8000余人次。

学校有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品牌专业2个、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学校建有现代制造业、电气自动化、现代服务业和工业设计四大实训中心,下设智能制造、模具技术、智能楼宇、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等13个实训区48个实训室,可同时满足1000人以上的培训和鉴定工作。

学校以“崇德尚技、博学精工”为校训,以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开展校企合作、新型学徒制,实现产教融合;开展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多年保持99.2%以上。

猜你喜欢
平湖校企实训
吟荷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溪洛渡大坝上游平湖初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