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为基层减负『走形变样』

2019-11-24 08:11■匡
党的生活(江苏) 2019年5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考核基层

■匡 磊

形式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实事求是,坚持效果导向,决不能剑走偏锋,这样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让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基层新的负担。

中央减负文件下发已经两个月,各地结合实际拿出很多硬招实招,成效总体比较明显。但这过程中,也要警惕“走形变异”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急于求成。个别地方和部门喜欢“抢沙发”“争头牌”,把减负当成一场运动来搞,上来就是“三板斧”——下发通知文件、制定贯彻举措、开会动员部署,没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殊不知这种疾风骤雨“应景式”贯彻落实,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表现。二是跟风攀比。有的不是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减负的具体措施和标准,而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看看别人是怎么提的、如何做的,再去效仿或加码。比如,关于精简会议问题,有的提出双月第一周为“无会周”,有的感觉不过瘾,明确每月第一周都为“无会周”,甚至刻意划定“无会月”“无会季”。三是矫枉过正。有的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执行文件过于简单机械,大而化之,搞“一刀切”,违背了客观规律,影响了工作开展。比如,关于过度留痕问题,有的对发展党员、案件审理等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要求减少审批表格、会议记录等过程性材料,一旦后期出现问题将很难追溯判断。四是避重就轻。有的搞选择性执行,对阻力小、易整改、可以立竿见影的问题,往往比较上心,而对那些敏感的、难啃的、需要动真碰硬的领域,往往等待观望、避而不提。比如,对脱贫攻坚、环保督察等领域的形式主义问题,有的没有系统研究、揭锅破题。五是好经歪念。有的为了体现工作力度大,动辄建立周汇报、月调度、季考核等机制,拿一种形式主义去解决另一种形式主义,导致各种台账资料不减反增。

形式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实事求是,坚持效果导向,出重拳、下猛药、动真格,决不能剑走偏锋,这样只能“按下葫芦浮起瓢”,让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愈演愈烈,成为基层新的负担。一是压紧压实“一把手”责任,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情况,列入各级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判其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的重要依据。对力度不大、执行走偏、效果欠佳的进行问责,倒逼“一把手”切实扛起责任,积极主动、用心用情去抓。二是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负责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统筹协调、审核把关、督查考核等,进一步强化力量整合,加大推进力度,避免出现“九龙治水、各管一块”现象。注重做好结合文章,将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与推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避免就作风抓作风、就减负谈减负,形成“两张皮”。三是加大跟踪问效力度,动态开展不打招呼、直击现场的“微调研”“微检查”,既核查具体落实情况,又了解干群切身感受,不能把下级汇报当成实际成效,不能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对一些重点领域和难点问题要开展专项整治,对好的意见建议要及时采纳,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松绑减负,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心系基层、关爱干部的深厚情怀。各级各部门只有不骛虚声、下足实功,以滚石上山的韧劲把中央的好政策承接好、落实好、巩固好,才能真正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担当作为。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考核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基层在线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