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华洲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自然之道无处不在。作者一行人在加拉巴哥岛旅游,不顾向导劝阻,让其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鱼贯而出,结果给幼龟群带来了灭顶之灾。文章告诉我们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往往事与愿违。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大自然、社会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喜欢探究大自然的奥妙,对于这篇课文,同学是有学习欲望的。借助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社会。引导同学与文本对话,在读中感悟,培养同学了解、探究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难点:理解向导的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得到启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内容。
3.学习本课,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5分钟)
1.谈话导入。
南太平洋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个加拉巴哥岛去看看,让我们一起走进《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2.了解题目意思,初识“自然之道”。
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自然之道”呢?教师点拨。
3.检查预习情况,依据学情重点指导。
(1)学生听写词语,教师着力指导难写的字。
(2)学生能发现各组词语的特点并分类;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初识“自然之道”,从题目字面上了解什么是“自然之道”。检查预习,针对学情进行重点指导;其次,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内容做准备;进行词语积累的归类训练,同时也为概括主要内容做准备,激发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质疑问难(7分钟)
1.整体感知。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教师指导。
2.概括主要内容。
3.自主质疑。学生结合预习和课文内容质疑,教师筛选出重点问题,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归纳,掌握概括内容的一种方法。抓住文章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引发质疑,以点突破。这样设计旨在找准教学的起点,顺学而导,探究体验,深入感悟。】
三、深入课文,体验感悟。(20分钟)
1.抓住有关词句,理解我们和向导救幼龟的原因。
出示句子:突然,……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生:表演
(2)交流:
①.从刚才的表演中,你们发现这只幼龟离巢时怎么样?
②.“探”能换成其他词吗?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2.抓住重点词“探”和“若无其事”等理解词义;读懂向导口中“自然之道”的含义,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和体验。
3.学习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体会我们救幼龟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内容。
4.过渡。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以演促读,以读促思,感受人物的心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如“探”字能否换成其他的字,从中训练学生的语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充分预设学生质疑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学会通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体会情感。】
6.学习五至八自然段,体会愚不可及等。
(1)教师创设情境,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幼龟受到的伤害及人们的愚不可及。
A、用“△”画出描写幼龟多的词语。
B、交流:①描写幼龟多的词语有哪些?
C、“鱼贯而出”是什么意思?
D、幼龟为什么会鱼贯而出?
E、理解:“愚不可及”的意思。
(2)结合有关重点句子理解體会、想象表达。想象当时的情景,进行写话练习,以写促悟。
(3)感情朗读,触动学生情弦。
【设计意图:本环节着重突出以读促悟,以写促悟,写中生情。根据插图说内容,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朗读能力感受“害”的惨烈场面,也为深入探究原因、领悟道理做好铺垫。】
7.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深层探究自然之道,引发思考。在表达交流中,解决疑问,受到启示。】
四、总结全文,明“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维护大自然,探究自然的规律,并学会善于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迪,有效利用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五、拓展延伸(7分钟)
1.对于向导的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写出你自己的看法。
2.阅读《大自然的启示》和《生物链》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引导学生把课堂搬到课外,拓宽学习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1分钟)
探究写作: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等,看有什么新发现?把新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如何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课前准备,激发了探究兴趣;课中探究,深入理解了幼龟入海的自然之道,悟出了人们愚不可及的多重原因,得到人生的启迪;课后拓展。体现了大语文观,注重了探究、体验,实现了对方法的学习和迁移运用,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