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

2019-11-23 11:45张群
理论观察 2019年9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继承理论

张群

关键词:“四个全面”思想;“跨越”理论;继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9 — 0005 — 03

马克思在晚年通过研究俄国发展的实现状况后指出,俄国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1〕,从而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欧国家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跨越”理论。马克思“跨越”理论具有强烈的中介性特征,是一个可以在实现中不断建构的理论框架。但人们往往从静止的角度给予它不同的理解,故而它一直颇受争议。“跨越”理论,不仅是对某个国家发展阶段的现实指认,更是对未来理想社会实现路径不懈探索的科学建构。中国在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后,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任务很艰巨,而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实现“跨越”发展的道路则更为紧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四个全面”思想日益展开其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深刻地体现着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建构性。在“四个全面”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跨越”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逐渐成为现实。“四个全面”思想在价值归宿、物质基础、文化环境和政治保障等四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理论,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实现了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创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四个全面”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跨越”理论。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实现“跨越”的价值归宿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随着实践发展,其内涵在不断丰富,佐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活动。继邓小平提出建设“小康之家”的伟大设想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2〕,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向性和未来的建构性特征。它在发展目标、基本要求、实现方法等方面,和“跨越”理论对实现的指向和未来的建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深刻地体现了实现“跨越”的价值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明程度、国家治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其最终目标是让人民过上高水平高质量生活,使人的发展逐渐摆脱其片面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要求,是要实现覆盖“全体、全国和全领域”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3〕,这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社会。习近平说,“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为重要的是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通过“防风险,补短板”的办法,着重破解关乎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难点问题。“防风险”,就是要防止“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受到大的干扰乃至被打断的风险,从而避免人民切实利益受损。“补短板”,补的是切实关乎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发展短板。

要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发展目标、基本要求和实现方法等方面都明确地指向了人民生活全方位的进步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从而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深刻地体现了实现“跨越”发展的鲜明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实施以供给侧改革为龙头的经济社会改革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

二、“全面深化改革”夯实了实现“跨越”的物质基础

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5〕在努力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依托的改革方针,明确地指向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目的。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为重点。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突破口,着力发挥经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努力夯实社会主义“跨越”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市场经济的人民性。市场经济要有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效率和公平的张力还很大。大张旗鼓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仅是充分提高市场经济效率的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反之,不仅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阻碍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可见,不管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还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改革以激发人民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从而创造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改革发展成果,使人民有更强的获得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推出了一千五百多项改革举措,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6〕,改革发展成果显著,2017年GDP达到80万亿,2018年再上新台阶,突破了90万亿,从而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全面依法治国”培育了实现“跨越”的良好文化环境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则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目标。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必须通过“全面依法治国”,着力提高改革发展的法制化、民主化水平。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7〕“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将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培育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水平,增强文化自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8〕可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法治道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推进法治建设,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逐步打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氛围和全民尊法、信发、守法、用法和护法的良好文化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的”最终着眼点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国家长治久安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法治文化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法治文化和道德文明意识,从而为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化立法、行政和司法体制改革,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逐渐健全,公正司法成效逐步显现,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尊法、守法、学法和用法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而随着“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不断推进,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不仅促进了全民道德文明意识极大提升,而且培育了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社会良好文化氛围,从而为中国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实现“跨越”的政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创出来的,并且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对此,习近平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9〕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在事业发展各方面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持续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明确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从而开创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建设历程。

“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全面从严治党”,首先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在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基础上,用零容忍的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承诺真正落到实处;“全面从严治党”,必须通过持续开展党的作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决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从而始终确保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从严治党”,要始终牢牢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使之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当担作为责任,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全面从严治党”的本质是,通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持续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和驾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执政能力和科学水平。为此,必须时刻对面临的“四种考验”和“四大危险”保持清醒的认识,从而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以来,通过持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纠正了许多不良倾向和错误认识,刹住了一些过去司空见惯的的歪风邪气,净化了党内和社会风气,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员党性修养日益增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领导的科学水平和执政能力显著提升,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从而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小结

“四個全面”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更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展现的现实——战略布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从而持续推进和实现社会主义的“跨越”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6.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71.

〔3〕〔4〕〔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59-60,60,67-68.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

〔7〕〔8〕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9,24.

〔9〕〔10〕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继承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评析张学英诉蒋伦芳遗产继承案
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