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嘉陵 曾贞
摘 要:高校健美操作为一项常规体育教学课程,对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及训练状况进行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促进高校健美操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 课堂教学 课外训练 一体化模式
中图分類号:G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95-02
高校健美操是一项较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内容,通过健美操学习和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塑造优美体态,提升运动素养。但是目前健美操教学和训练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构建教学与训练一体化模式,可解决这一问题,优化高校健美操教学成果。
1 高校健美操教学及训练状况
在高校健美操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完成健美操理论知识、基本动作技能、裁判规则等内容的教学,而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参与度较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虽然能够建立健美操理论体系框架,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较为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失去健美操学习兴趣。基于健美操教学的特殊性,开展课外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训练时,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教师和学生集体练习的方式,机械化程度较高,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其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分家,是导致高校健美操实际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往往在开展实践训练活动时,学生已经淡忘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仅仅模仿动作形式,难以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而且学生在课外训练中的自主性较低,主要由教师安排训练时间和训练内容,不利于学生的运动习惯培养。针对上述问题,尽快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及训练作出积极改变是十分必要的[1]。
2 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思路
2.1 一体化教学框架
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提出,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相关指导文件,出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优化教学效果。坚持体育运动“普及与提高”的基本发展方向,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合理设计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层次,实施差异化教学方法,关注于每一名学生的锻炼效果。对于健美操教学而言,应以课堂教学为普及的切入点,以课外训练为提高的支点,通过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提升。具体而言,应将高校体育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业余训练队和专业运动队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自主的选择发展方向,并为其提供全面的教学和训练指导服务。最终达到进一步可选择专业发展,退一步可成为健美操爱好者的效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2]。
2.2 一体化教学内容
在高校健美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内容设计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并充分围绕学生特点开展教学设计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对接。同时应通过与课外训练的有效结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结构,比如将以往分班级授课的模式改变为分层分组授课模式。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结果,按照其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合理进行分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外训练过程中,也可有机渗透课堂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理论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机理,掌握好动作要点和节奏。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可通过成立学生社团等形式,开展课外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爱好和热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应充分发挥教学辅助作用,促进学生运动素养的逐步提升,最终达到预期的课程改革效果,满足国家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
3 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打破年级界限,支持个性发展
在高校健美操一体化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原有的年级界限,支持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时间、认可教师,构建开放式高校健美操教学环境。对于高校健美操教学而言,不需要完全按照年级划分教学层次,健美操作为选修课程,不同学生的接触时间不同,需要接受的教学层次也不同。按照年级进行划分,反而会限制课程教学资源的配置。因此应打破年级界限,从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兴趣爱好等出发,重新制定课程选修制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初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兴趣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则应引导学生自编健美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在课外训练过程中,也可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形式开展训练,让学生自行组织训练活动,从而更好的利用课余时间,达到增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3.2 改变课程模式,理论联系实践
目前已经有高校将健美操课普修课改变为“健美操教学与第二课堂训练课”,其目的是强调课程教学与课外训练结合的重要性,推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改变课程名称的同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将健美操课内、课外教学实践活动良好结合起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比如在打破年级界限的基础上,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在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步法、动作等训练相结合,开展教学和训练活动。中级阶段开始让学生接触一些组合步法、组合动作和团体操训练的内容,同时深化理论教学,为实际训练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到了高级阶段,则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意象,分为业余训练和专业训练两种模式,合理调节教学及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3.3 丰富课外活动,加强实时互动
针对以往高校健美操课程理论教学占比过高的现象,实施一体化教学,也有利于突出课外训练的重要性,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更广泛的开展课外训练活动。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丰富课外训练活动形式,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训练。可以在训练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校内组织各种类型的健美操比赛,并让学生报名选拔健美操裁判,通过担任赛事裁判,夯实理论基础,学会灵活运用。教师也应积极关注于国家和省市级健美操比赛,组织有兴趣的学生报名参与,将这些赛事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外训练平台。在学生开展课外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展开实时互动交流,掌握学生的训练情况,及时为其提供指导。
3.4 改变考核策略,实施分层评价
在高校健美操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教学考核评价策略作出相应的更改。按照上述初级、中级、高级阶段的划分方式,在初级班教学过程中,可将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动作掌握情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中级班则加入学生自编操、组合动作完成情况等的考核内容。在高级班考核评价中,则应更关注于学生竞赛表现、课外训练情况等。同时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按照7:3分配比重,其中过程评价应包括平时测试、课堂表现、课外训练表现等,按照2:2:3的比重进行详细划分。在此情况下,能够对学生作出更有效的引导,促进其健美操锻炼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的结合,可以解决以往存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分离问题,让学生充分得到锻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应积极推动健美操一体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晓瑞.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91-92.
[2] 盘华.高校健美操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一体化模式研究[J].运动,2016(2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