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干预策略分析研究

2019-11-22 01:39王庆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心理干预策略

王庆伟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残疾人和残疾体育逐渐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残疾人而言,进行体育竞技活动对他们身心,尤其是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本文通过对残疾人远动员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进行分析,结合相关心理干预手段,从建设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训练活动3个方面提出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干预策略。

关键词:残疾人运动员  心理干预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c)-0033-02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残疾人运动员因为在生理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他们在日常训练和比赛过程中都会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是心理学研究者针对残疾运动员和教练员提出的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帮助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提高自信心,进而能够在赛场中展现自我,创造辉煌。

1  残疾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主要表现

1.1 比赛时的过度激动行为

当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需要他们提前开展热身活动,让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机能都提前达到兴奋状态,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运动员体能的消耗,对残疾人运动员的体能消耗更大,通常这种情况下,残疾人运动员常常出现以下表现:血压升高、频繁去卫生间、心跳加速、食欲不畅等,甚至急切的希望快速参与比赛。

1.2 比赛时的过度紧张行为

在赛场中,对手较为自信或者实力较强都会给运动员自身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恐惧心理,这就使他们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并出现心理抑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这种情况下,残疾人运动员的主要表现为:肤色泛白、求胜心减弱、沉默寡言、血压下降等消极状态。

1.3 比赛时的畏惧心理

如果在比赛过程中,自身处于优势地位,残疾人运动员会处在过于兴奋的状态,甚至开始沾沾自喜,不能对自己的水平进行正确评价,从而导致比赛不能按计划完成;如果比赛过程中,自己与竞争对手的比分较为接近,残疾人运动员就会逐渐变得慌张;在比分落后的状态下,残疾人运动员甚至会出现畏惧心理,不愿意继续比赛。

2  殘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策略

2.1 建设心理档案

作为心理学专业人员经常使用的一种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的心理测试工具,心理档案存在较多优势。首先需要通过咨询和访谈等多种形式,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然后对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根据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帮助他们实现心理平衡。在建设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可以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变化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因为只有从多种角度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况,才能研究出最好的干预措施。建设了运动员的心理档案,心理学研究者和教练人员就能够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心理干预计划和训练内容,还能在运动员的各种行为中发现其自身的品质,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的进行训练。在对残疾人运动员建设心理档案过程中,还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内容:(1)严格遵循保密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2)对调查和测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运用;(3)保证心理档案的质量。

2.2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对残疾人运动员来说,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很多压力。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训练水平,让他们更好的适应训练和比赛环境,也能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协调发展。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需要根据残疾人运动员的个性需要和心理特点设置教育课程,找出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和策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2.3 开展心理训练活动

在残疾人运动员心理干预策略中,心理训练属于一种技术干预手段,主要是针对运动员的个性特征、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设计训练策略,不但丰富训练内容,探索出一套适合残疾人运动员成长的完整训练体系。在心理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发现残疾人运动员存在的心理压力,然后设计具有个性特征的训练对策,帮助运动员缓解心理压力,提升运动技能,促进运动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以此来达到提高训练效率的目的。

在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3个阶段开展训练活动;首先,第一阶段是让运动员掌握基本的心理技术,通过对他们进行集中训练、自信心训练、放松训练、压力训练、人际交往训练和意志力训练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基本心理技术;第二阶段是帮助运动员掌握与运动技能相关的心理技术,主要训练内容包括技能演练、表象训练、目标设置训练、情境模拟训练、想象训练和体验式训练等;最后一个阶段旨在培养运动员的综合应用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让运动员将心理训练所学的内容运用到比赛中,达到心、身和技能的高度统一。

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还要对心理训练的效果进行有效评价,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秀的内容,具体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根据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变化特征来评价心理训练效果;其二是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等客观因素来反应心理训练效果。从技术层面来说,要想让心理训练活动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及变化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只有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解,才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此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在这样的个性化处理原则下,才能最好的实现心理训练效果;

(2)确定明确的心理训练模式和方法,心理训练的形式较多,只有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提升心理训练的有效性。因此需要心理训练内容的制定者结合运动员的需要和心理特点建立起合适的心理训练体系,系统的开展训练活动;

(3)将心理干预与心理训练相结合,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心理训练属于一种特别的心理干预方法,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和认知行为矫正等心理干预手段不同,只有将心理干预内容融入心理训练活动中,才能构建起系统性的心理训练模型,才能更有效的实现心理训练目标;

(4)将心理训练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开展心理训练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运动员提升心理素质,在比赛中能够克服心理压力,发挥真实水平,只有阿静日常心理训练内容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心理训练的作用,也是对心理训练成果的一种有效检验手段[5]。

3  结语

综上所述,残疾人运动员由于在身体上存在缺陷,就使得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特殊的需求,需要克服更多的心理压力。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能够帮助他们化解紧张心理、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心理素质,从而促进他们运动技能的提升,最终可以在比赛中取胜。创建心理档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都是当前使用较多的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手段,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相关心理学研究者和教练员需要结合运动员的心理特点,设置心理干预内容和训练内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崔野,于晶.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与心理指导追踪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45-48.

[2] 李雪芹,马永俊.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J].冰雪运动,2009(3):66-69.

[3] 兰青.残疾人体育发展的认识及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5(8):236-237.

猜你喜欢
心理干预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