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国歌诞生和唱响的地方

2019-11-22 10:15惜珍越声
小演奏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惜珍 越声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耳熟能详的歌词与雄壮的旋律,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的酝酿、诞生到唱响串联起了上海的多个街区,今天我们漫步在这些街区,触摸这些与国歌有关的建筑,同时也是在回顾国歌响彻中华大地的历程。

唱响之地:武康大楼

国歌最早的旋律是在武康大楼响起的。

武康大楼位于上海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上,武康路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至今依然保留着时代的痕迹,并默默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演变。整条路的环境幽静高雅,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式风情的街区之一,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寓居在这里,这条路也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武康路两旁种植着高大的悬铃木,各式花园住宅、公寓和新式里弄掩映其间,安静雅致,又带有岁月沧桑之感。

从淮海中路进入狭长的武康路,路口巍然屹立着一座建筑,这就是武康大楼,外墙上褪色的红砖和门前石柱上的水痕带着岁月的沧桑,却掩不住其逼人的气派。

这座建筑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建成后命名为“诺曼底公寓”,是为了纪念法国的著名战舰诺曼底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诺曼底号战功卓著,后来被德国潜水艇击沉)。1930年,法商万国储蓄会又在原诺曼底公寓的东侧加盖了一栋五层新楼,加建部分与原有建筑衔接得极好,从外部几乎看不出任何痕迹。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武康大楼南面沿街底层是欧式骑楼样式,连绵不绝的拱形门洞构成了一个半开放式的走廊,拱形门洞中可以看见不同店面的铺陈,那是设计师邬达克的一个独特设计,即使用退缩手法让门洞中的那条长廊兼作人行道,以弥补门前人行道狭小的缺点。

武康大楼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上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第一批高档公寓住宅,诺曼底公寓建成后,吸引了许多当时上海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在上海的外资公司也租赁了楼里大部分套房提供给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居住,因此武康大楼的第一批主人绝大部分是欧美在沪侨民。当时,新华影业公司和联华影业公司离武康大楼只有一步之遥,因此许多电影圈人士也陆续租住在武康大楼,有“东方第一母亲”之誉的电影演员吴茵与丈夫吴君谋当时就入住在武康大楼七楼,因电影《渔光曲》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也居住在七楼。武康大楼所在地可谓闹中取静,底楼连绵不绝的拱廊里排列着一家家商铺,除了紫罗兰理发厅,还有咖啡厅及茶餐厅,电影界人士平时大都喜欢在这里聚会,讨论剧本,会见演员,切磋表演。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文艺界爱国人士纷纷奔走呼吁,决心拍摄一部抗日电影。1934年,刚成立不久的上海电通公司为了支援抗日救亡,聘请当时刚30岁出头却已名满天下的田汉创作剧本。田汉先写了个剧本梗概,名叫《凤凰的再生》,全剧讲述了抗战时期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身抗战的故事。可就在影片筹拍之际,田汉却被反动当局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在狱中田汉坚持创作,在香烟盒包装纸背面写下了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悄悄托探监的亲属带出。随后田汉的好朋友夏衍把田汉写的故事梗概改成了电影台本,并征得田汉同意,将影片改名为《风云儿女》,交给了导演许幸之。《风云儿女》有明确的抗日主题,讲述了在当时民族解放战争的大背景下知识青年的觉醒和成长,反映出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热烈愿望。时年23岁的青年作曲家聂耳从许幸之和司徒慧敏处听说电影结尾有一首主题曲,于是主动找到夏衍说:“谱曲的事就交给我吧。”聂耳在自己居住的一间阁楼里连熬两夜完成了曲谱的初稿,极富创造性地把田汉散文诗般的歌词按照音乐的规律处理得异常生动、有力和口语化,在旋律创作上,他既吸收了国际上革命歌曲的优秀成果和西欧进行曲的风格特点,又使之充满了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精神与气魄,歌曲开始是六小节进军号般的前奏,具有铿锵的节奏、雄壮的旋律,其中三连音的妙用更增强了歌曲的战斗气氛,前奏虽然短小,却蕴含着整首歌曲情感和旋律发展的基础,并贯穿全曲,曲末又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之感。

完成后,聂耳很快就把初稿交给了导演许幸之,许幸之立刻带着聂耳来到武康大楼王人美的住处请她试听,随着她的手指在琴键上滑动,高亢激昂的旋律响起,并透过武康大楼的窗户响彻云霄。

1935年4月18日,聂耳东渡日本,把《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稿也带到日本,之后他对初稿进行了仔细修改,最终完成了曲谱的定稿,并在4月末将定稿寄给了上海电通影片公司,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以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外敌面前坚强勇敢、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

如此看来,国歌的旋律最早是在武康大楼响起的,这也使得这幢具有海派特色的建筑有了红色文化的基因。

首录之地:百代唱片公司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从1935年诞生之时起便广为流传,这其中唱片这一音乐传播介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首歌曲的首录之地是上海百代唱片公司。

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位于徐家汇公园靠近天平路的衡山路811号,这是一栋建于1921年的法式小洋楼,因为其红瓦屋顶和红砖墙面得名“小红楼”。这幢建筑为英国近代别墅样式,带有西方新艺术运动时期风格,最具特色的便是屋顶部分,红瓦覆盖的坡顶分两折,上部陡峭,下部平缓,还有数个老虎窗,屋面出檐较深,檐下承以牛腿木托架,南立面东部的檐口还特意做成断裂状,使伸出屋面的一个老虎窗直接与建筑立面连接,老虎窗台下又衬以精雕细琢的浮雕,并连接其下的拱形窗户,十分华美。南立面底层外廊的额枋与双柱连接优雅流畅,北入口的白色雨棚有着优美的弧线,门洞上沿镶嵌着白色曲线与之呼应,含蓄的曲线与通向花园的弧线大台阶协调统一,极具和谐之美。小红楼的窗子造型各異,从敞开的窗中可以看到其漂亮的穹顶。小红楼的室内装修也颇为精致讲究,和外部建筑的灵动丰富相比,显得凝重厚实,让人仿佛走进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大户人家。室内装饰以暗色木头为主,进门处的井格式木制天花雕工细腻,楼梯起步处繁复的雕花造型浑厚优雅、气势非凡,气派的四跑楼梯直通顶层,扶手栏杆装饰精美,转角处则采用方形望柱。而过厅内的大理石壁炉轻巧雅致,墙上的壁灯雕刻精致柔美,处处彰显出一种低调的贵族气。因其宝贵的历史价值,小红楼成为了徐家汇绿地公园里保留下来的唯一老建筑。

小红樓最早的主人是两个法国商人。上世纪初,法国人乐滨生来到上海,用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播放《洋人大笑》,听众可花十文钱听一次。1908年,法国百代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唱片公司——东方百代唱片公司(EMI),由乐滨生负责经营,公司设在南阳桥(今西藏南路自忠路一带),主要经营唱片和留声机。由于生意好,1921年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设立总部,并买下衡山路811号的地皮建立唱片制造公司,从此开创了我国唱片生产的历史。当时,以“雄鸡”为商标的百代唱片响彻上海滩,行销全中国,小红楼是当年东方百代公司的办公楼,底楼还设有录音棚。1934年4月,聂耳曾担任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这一年也是聂耳创作力勃发的一年,在此创作出了《大路歌》《毕业歌》《金蛇狂舞》等众多歌曲、乐曲,冼星海也曾于1935年在此担任配乐工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百代唱片公司在中国达到了令后人仰望的高峰,黎锦光、周璇、阮玲玉、白光、葛兰等巨星均把自己美妙的歌声留在了这座小红楼里,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谭鑫培等也都曾在这座小红楼里留声录片,至今仍被广为传唱的上世纪30年代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夜来香》也是诞生在这栋小红楼里。

1935年5月初,在吕骥、任光等音乐家的鼓励下,上海电通公司歌唱队袁牧之、顾梦鹤、郑君里等演职人员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贺绿汀还邀请了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5月9日,由袁牧之、顾梦鹤领衔的电通公司歌唱队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录制了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唱片,并将该录音转录到影片《风云儿女》的胶片上。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北京东路780号的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映,同年7月,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由百代唱片公司出版,这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中国最强音很快便越过千山万水,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中国人民团结战斗的意志,唱出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在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之时以及之后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犹如进军的号角声激励着人们的革命热情和战斗意志。

上海解放后,中国唱片厂成立,贺绿汀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了新中国第一批唱片,第一张名为《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的唱片于1949年6月6日在电台首播,这一天也由此被定为新中国唱片诞生日。之后,《我的祖国》《梁祝》等优秀音乐作品陆续在这里面世,可以说小红楼见证了中国百年唱片业的发展,堪称“中国的音乐圣地”。

如今,小红楼仍安静地矗立于徐家汇公园的一片茵茵绿地上,楼内保留了音像制品陈列馆,向人们展示着中国音像制品工业的发展历程。在这里依然可以找到昔日的影子:推开门,玄关处的墙上挂着一幅周璇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笑靥如花地迎接着每一位来客,旋转木楼梯历经80多年的风雨,楼板却未变形,全木装修的屋子里摆设着贵重的原木桌椅、欧式吊灯和丝质壁灯,九个样式各异的壁炉贵族气十足,刻唱片用的古老机器和四处可见的老唱片吸引着宾客们的目光,旧日的留声机里回荡着当年没唱完的歌,仿佛往日的辉煌岁月并未远去。

首映之地:金城大戏院

1935年5月24日晚,《风云儿女》正式在金城大戏院上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正式向公众发布。

金城大戏院位于北京东路贵州路口,是一幢外观简洁的现代派风格的四层楼房,这座拥有70多年历史的老剧场被包围在五金商店之中,显得卓尔不群。走进大门,一种老电影院的气息扑面而来,两边是雕着回形图案的环绕扶梯,中间的烛台式吊灯以及带回形窗框的玻璃窗户给人雅致之感,大厅的墙上贴着当年《风云儿女》公映的报纸广告,还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铜牌,楼梯正中的墙上则是一幅主题浮雕《国歌从这里唱响》,生动地展现了国歌曲作者聂耳的形象、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以及国歌激励下中华民族奋勇崛起等场景,形象地反映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及主题思想。

1933年,由著名设计师赵琛设计,国华影业公司经理柳中浩、柳中亮兄弟筹资开始建造金城大戏院,1934年2月1日正式开幕,专映电影,开幕式当天放映了由联华影片公司摄制、阮玲玉主演的电影《人生》。金城大戏院早期因大量左翼进步电影在此首映而引起轰动,被誉为“国片之宫”,其中既有连映84天、创国产片连映纪录的《渔光曲》,也有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桃李劫》以及连映21天、观影人数10万的《马路天使》等。1935年,左联剧联在这里开展进步戏剧活动,先后上演了田汉创作的反映淞沪抗战的《回春之曲》和《水银灯下》以及国外电影《娜拉》和《钦差大臣》,一时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后,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其雄壮的旋律和坚定的行进节奏大受观众欢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发起了国人的满腔爱国热情。自首映之日这首歌就被传唱开来之后,许多人为了学会歌曲,反复到金城大戏院一遍又一遍地观看电影,还出现了银幕上下同时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动人场面。随着影片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从金城大戏院口口相传,开始在上海民众中唱响,特别是在“一二·九”运动中,《义勇军进行曲》更是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共鸣,各地学生、工人、爱国民主人士和国际友好人士在集会上、游行中放声高唱《义勇军举行曲》等抗日爱国歌曲,整个中华大地伴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嘹亮歌声吹响了抗日救亡的进军号角。

值得一提的是,《义勇军进行曲》还被一个外国人传唱到了全世界,他就是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保罗·罗伯逊是举世闻名的黑人歌王,也是上世纪最伟大的男低音歌手之一,他通晓多种语言,能用汉语及英、法、俄等20余种语言歌唱,其音色浑厚深沉,具有黑人歌唱家所特有的魅力。据说他在室内演唱时,其雄浑的低音能把窗户的玻璃震得隆隆作响,足见他高超的唱功。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远在大洋彼岸的保罗·罗伯逊时刻关注着中国,曾在不同集会场合公开声讨日本的侵略行径,曾留下这样一句名言:“我们黑人和中国人民同样是被压迫的民族,我们要向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致敬。我要学会几首中国歌,我要把中国人民的歌曲唱给全美国和全世界的人听!”

几个月后,保罗·罗伯逊在纽约露天音乐堂举行音乐晚会,就在晚会即将结束之时,罗伯逊突然向在场的听众宣布道:“今天晚上我要唱一首中国歌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接着,他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全场掌声雷动,听众甚至要求他再唱一遍。据当时因在国内组织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而遭受迫害流亡美国,却继续宣传抗日的爱国人士刘良模回忆,听众非常喜爱这首歌,散会后大家还唱着:“前进!前进!前进进!”从此,《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在美国的进步人士间流传。之后,保罗·罗伯逊不仅用英语四处演唱,还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普希金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用汉语演唱了这首歌。为支持中国抗战,保罗·罗伯逊还特意灌录了名为《CheeLai》(《义勇军进行曲》被译为《起来》)的唱片,献给战斗中的中国人民,宋庆龄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唱片序言:“我很高兴得知保罗·罗伯逊的唱片将一些最好的歌曲翻唱给美国人,这是所有国家的人民发出的声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义勇军进行曲》在东南亚地区广为传唱。据1944年7月17日云南《正义报》“大千副刊”第149期报道,在联合国反法西斯胜利之日向全世界广播的各国优秀歌曲中,中国的当选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1954年6月3日,上海市文化局接管金城大戏院,1957年批准其为人民淮剧团固定演出场所。后来,周恩来总理提议将其改名为“黄浦剧场”(因位于黄浦区),并亲笔题写名牌。后改建舞台,于1958年2月16日春节首演淮剧《水漫泅州》,终因原舞台只适应放映电影,不久后仍改为专映电影至今。1974年,剧场舞台重建,现有舞台宽13米,深7米,总高度13米,无副台,设有1612个座位。在使用多年后,黄浦剧场于2016年4月封闭大修,清退一楼商场,恢复其演出功能,修缮一新的剧场在当年10月底回归演艺市场。除特殊演出外,剧场主推最低50元的亲民票价,公益票、低价票的比例占售票总数的一半,以此来吸引广大市民和文艺爱好者走进剧场。

纪念地:荆州路151号

《义勇军进行曲》原是电通影片公司摄制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唤起民众抗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电影小组于1934年春在上海建立左翼影片拍摄基地——电通影片公司,专门拍摄左翼电影。电通影片公司一开始是租用上海斜土路上的破旧摄影棚作为生产基地,1935年初搬迁到荆州路405号,荆州路是位于杨浦区的一条小马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风云儿女》是电通影片公司迁入新址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拍摄地就在荆州路151号。当年,曾有很多人想在电通影片公司的电影里扮演角色,其中包括后来鼎鼎大名的周璇,不过,也只在《风云儿女》中争取到一个小配角。《风云儿女》上映后不久,电通影片公司于1935年下半年就被迫关门,但这家左翼影片拍摄公司却就此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在荆州路151号建成了一个国歌纪念广场和一座国歌展示馆,并于2009年9月25日落成开放,这是全国首家以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主题的展示馆。

国歌纪念广场是一个直径为54米的大型开放式圆形广场,广场内处处蕴含着国歌的元素:圆形广场即为唱片的造型,广场地面上设有多道宽环状带,寓意《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唱响后传遍大江南北,广场中央设有一座12米高的青铜主题雕塑,主体造型是一面经过战火和历史风云洗礼的充满造型肌理和斑驳色彩的国旗,国旗前还有一把军号,准确表达了国歌的主题。国歌纪念广场的设计理念突出了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源头的纪念性、地域性、音乐性、艺术性和唯一性,承载着《义勇军进行曲》从诞生到成为国歌的整个历程。在纪念广场西南侧的下沉式广场内坐落着双层的国歌展示馆,由序厅、国歌诞生厅、国歌纪念厅、国歌震撼厅、世界国歌厅、我和国歌厅六个部分组成。展示馆拥有400余件珍贵的文物、文献和历史照片,不仅有《义勇军进行曲》各种版本的历史唱片,还有田汉、聂耳后代捐赠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手稿等珍贵资料和遗物,同时,各个展区还充分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通过16米长的高科技记忆之墙、48声道环形影院、互动地球仪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过程、传唱和影响以及国歌作者、国歌故事等国歌知识。

从下沉式广场步入国歌展示馆,首先看到的是一面巨幅弧形国歌词谱屏风墙,凸显出展馆主题,耳畔随即传来雄壮的国歌声,令人肃然起敬。在屏风墙右侧的墙面上用花岗石凿出一组浅浮雕,那是荆州路电通影片公司摄影棚、百代唱片公司、金城大戏院的画面。十几米长的互动墙上是由12个国歌故事组成的巨幅画面,画幅上蒙着虚拟的灰尘,只要用手在上面轻轻一抹,蒙尘的照片马上变得清晰,墙面就会立刻出现相关的视频。国歌震撼厅圆形的外墙上用中、英、德、法、日等多国语言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刻在透光钢板上。在互动地球展区,一个1.8米直径的地球模型嵌入墙内,上面投射着世界各国的多媒体图像,只要用手指轻触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就能获取来自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土人情。在国歌展示区,人们还可以随时点播各国国歌。

国歌展示馆全方位地展示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过程及深远影响,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有效载体。

链 接 ——

《义勇军进行曲》是如何被确立为我国国歌的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响起,这首诞生在抗战硝烟中的歌曲,就像一只无形的号角激励着国人们时刻保持警醒,努力建设强大的祖国。

关于国歌的确立,事情缘由是这样的: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在北平开幕。新政协筹备会常委会下设六个专门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是负责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等方案。

随后,国歌征集启事于1949年7月15日至26日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上连续刊登8天,征集启事刊出后,包括工、农、商、学、兵各阶层人士以及学者、艺术家、高级干部纷纷响应,到同年8月20日为止,共收到国歌歌词632件、国歌词谱694首。

之后,第六小组专门在北京饭店租了一个房间,分类陈列各地寄来的应征稿件,小组成员和专家几乎天天到这里审阅和评选稿件。经过多次讨论,大家认为应征稿虽然很多,但都不理想,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创作出理想的国歌词谱是很困难的。

1949年7月初,周恩来在审批国歌征集启事时曾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第六小组的大部分人也倾向在国歌未正式确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第六小组组长马叙伦在介绍国歌征集情况时说:“新政府就要成立,国歌目前一下还制定不出来,是否可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李立三认为这首歌的曲子虽然很好,但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句子不妥,最好修改一下,但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是历史的产物,为保持完整性,词曲都不要修改,黄炎培也同意不改歌词,徐悲鸿的意见是《义勇军进行曲》只能暂代国歌,郭沫若表示赞成,但也主张将歌词修改一下。

《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也同意修改歌詞,说:“歌曲是好的,我写的歌词在过去有它的历史意义,但现在应该让位给新歌词。”周恩来则表示:“要么就用旧的歌词,这样才能激励感情,修改了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感情了。”最后,毛泽东谈了他的看法,说:“改还是要改,但旧的还是要。我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虽然全国快解放了,但还受帝国主义的包围,不能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压迫。我们要争取中国完全独立、解放,还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以还是保持原有歌词好。大家认为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最好,意见比较一致,我看就这样定下来吧!”毛泽东的意见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

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召开全体会议,大会最后逐项表决通过了六项决议,其中一项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而这个“代”后来也转了正。

猜你喜欢
义勇军进行曲国歌
假日进行曲
国歌
当国歌响起
“九一八”事变后《北方红旗》的义勇军报道研究
嫌短,捷克奥委会要求修改国歌
MAKE COOL 夏日清凉进行曲
高鹏振与《义勇军进行曲》
青年义勇军军歌
“包饺子”进行曲等
现在几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