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

2019-11-22 14:44李霞
滇池 2019年11期
关键词:马桶病房母亲

李霞

1

乘滚动电梯去二楼。踏踩梯阶的瞬间,觉出了母亲箍我手臂的僵硬。双脚对滚动电梯升上来的一节一节踏板有些不知所措,迈哪只脚都不合适似的。后来领她改换升降式电梯,她如释重负。母亲老了,老得惧怕面对新事物,在她眼里,没接触过的事物,都是新事物。诊室,捂住一只眼睛,她要对医生戳点的视力表做出回答。每戳向一处,我不提醒她“E”字开口朝上还是朝下、或者朝左还是朝右,她亦是不知所措。

出病房,我要陪她一起走走,她不肯。她说房间的物品需要看管。房间里再无其他人。只是沿走廊直线来去。但我允诺了她的小心,站在门口等待,让她安心踱行。

长长的走廊。八十五岁的母亲。迟缓蹭擦的脚步。过每个房间,她都会停伫片刻,从窗子望向里面,从容而好奇。清寥的住院时光,其他病员的情状会吸引她去注意。走得远了,她转过头来,望向站在病房门口的我。那刻母亲像个寂寞无助、独自向前行走的孩子,转过头来的瞥望,像在测定之间离开的距离已有多远。果然她不再向前走,偏过身子开始踽踽迎向我。我的眼睛未离开她半步。我们仿若置换了角色。

移开盖住左眼的纱布,只保留眉毛间保护手术刀口的一块,视野有了保证,才放心她独自行走。

对她细心的关顾也终究不够。如厕,看着她在马桶上坐好,我出外等候。再进去,她已起身,正徒劳掰动旁边无关马桶冲水的一个开关,未注意水槽上缘两个圆形按钮。母亲熟悉家中圈椅式坐便器,对与它相似的马桶却不了然。家中专属她的坐便器,为使用方便,坐圈始终处于平放状态,不曾撩起。而做女儿的我,亦忽略了这些。再次入厕,再次去领她出来,看到还未起身的母亲并没有放下坐圈,直接坐在冰凉的瓷池上。与上次使用有异、处于撩起状态的马桶圈,母亲不知道要先将它放倒。离开熟悉的家,母亲孩童般处处需要来自他人的帮助。

2

就醫,因为她眉弓间一个包块。鹌鹑蛋般凸在眉毛下方。一年多时间,它成为母亲和我心上抖不落的一块石头。夜间睡下,母亲常拿手按压和搓揉,找药水涂涂抹抹。包块时大时小,却没有匿迹的希望。担心长此以往逐渐变大压迫眼睛。更担心母亲总揉,刺激那个肿块哪天犯了脾气,导致不可控制的炎症的发生。

母亲畏缩于手术去除,担心伤及眼睛。另外还抱有一种侥幸,她说并没有感到不适。又补充,至她老死,它未必长大到让她承受不住。接着母亲摊开手掌,又次第蜷起一根根手指,喃喃数着,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她说若活到九十,五年能长多大呢,不会很严重。对不可预测的结果,自我慰藉成为本能之事。也看到“无奈”混杂在她的眼神中。我隐隐感到不安。多出她身体的那小块组织,每刻都在提示我压抑的存在。如同一个不言自明的挑衅者,直面在你顾虑重重的虚弱的体表面前,无法做到与它坦然相对。它让过活有了令人气馁的不清晰的指向,而你被迫要与其共处。

或者相反,通过有效外力,与它彻底决裂。两者,都同样需要勇气。如此这般的定夺,成为我一个人的事情。逐渐老去的双亲,女儿成为他们的主心骨,处处有了孩子般依赖。尤其母亲,我俨然成为她的家庭保健医生。买给她任何一种食品,药物,叮咛健康注意事宜,她言听计从,近乎乖巧。将人带向衰老的时间,也把引人怜爱疼惜的无助,明确无误带至你的眼前。

我需在手术协议书上签名。它被摊开在桌子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是有关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结果。事实上当那名不苟言笑的年轻的男医生手指点在上面,开始依照惯例列说,我便不再看那些文字,只在艰难倾听。明显疤痕,眼睑闭合不畅,泪腺功能失调,复发……每条不良结果,都如同那个挑衅你的包块,突兀,丑陋,刺目,它们足够让正在知晓的人怯步。亦同时意味着患者一方若有相应结果的一概承担。我问,做这类手术的人多吗?多,很平常的手术。语气轻松,不以为意。随略微安心,觉出概率应该很小。我在“立同意书人”后面,写下我的名字;在“与病人关系”后面写下“母女”;把母亲叫到身边,食指沾上印泥,摁在“病人”签名处。

母亲在病房换上蓝白相间的病号服,是被护士告知做手术时一定穿着的衣物。薄凉的春日,只能将它罩穿在毛衣的外层。其作为费用清单中院方硬性加入的内容,之前被我们放置旁边一致忽略。到身,忽然衣着的明丽、整齐,像在郑重提示手术将要进行的一个前奏。有三张床位的空荡病房,我和母亲对坐于床沿。我试图话语轻闲,给予她放松,也使自己放松。但终究心不在焉。出于对未知的担心。出于长时间等待的焦虑。——先前告知进手术室的时间,在被一点点拖后。原本存在的一些笃定心念,也正被这种拖后搅扰,再次变得动荡摇摆、心神不宁。这样说,是因为不知道自以为是决定给母亲做手术是否就意味着正确。眼前,她看起来这般清朗和顺和。

在两难的选择面前,人如此无能和需要勇气。

3

通身着深绿色手术服的医师终于还是出现。准确地说是一位助手。她来带母亲进手术室。之前与她未曾谋过面。她乍然的陌生的出现,便同时将某种不可名状的严肃气氛随身带至。与她一起出现的还有横在门口的手术推车。见母亲上不去,她揿动按钮将略高的车身调低。随后不容置疑吩咐,把手镯与耳环取下。即刻帮她摘除,收好。她拉起推车走时,我自然跟进,却听到同样不容置疑的吩咐,在病房里等待,不允许跟从。站住,看着推车很快行远。母亲平躺在上面,身体随着车身的晃摇微微颤动。我的心蓦地沉落。依赖我的羸弱的母亲,那刻正在被孤单地带离。

事后她对我说,以为我会一直跟着,像做术前各种检查时那样每时每刻跟随。躺在手术室里不见了我,她慌乱急切地问,我的女儿呢?她到哪里去了?

人的平凡肉体,一生不易无灾无病平顺度过。它如同肌体从出生就不可缺少的携带,要在某个时段凸显出霸气,然后把对立的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的一面呈示给它看。当中血脉相连的亲情的参与,使得它以更具凶神恶煞的模样横亘撕咬在之间,让处两端的面对者都同时感到了惧怖和疼痛。我和母亲在那时,便如此不约而同因为缺少无可抓附之物而感到无以名状的惶遽。

在病房里等待。坐在床沿面向门口。那也是母亲之前坐的位置。母亲上推车时脱下的鞋子就在我的脚旁整齐放着。一下沉寂下来的病房,我成为它们须臾不离的陪伴者。我的坐姿近乎僵硬。我知道我的等待充塞了极度不安。空气在凝滞。曾就针对的医学常识,做过反复的网络查阅。强烈焦虑,来自麻醉过敏风险。年事已高之人,任何微小风险的面临皆意味着重要挑战。主刀医生,一位个子高高的眼科主任,手术前在人员穿梭的护士站见到他。面对我的问询,他轻描淡写,四十分钟左右就好,若有什么情况,会电话联系你。后一句话,立即带起我的不安。我不知他说出这句话是出于固有的职业习惯还是其他,总之这样的字眼让始终处在紧张状态的我愈加感到紧张、变得敏感。这些,都使我在病房里的等待不能放松。

甚至,近乎神经质。攥在手里拨至静音的手机,每次突然一声有信息出现的震动,都以为电话要响起,随即因为惊吓手骤然一抖。时常抬头瞅着的门外,倘有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蓦地出现,神经也会瞬时绷紧,担心一下推开门,有什么事要沖我而来。他们只是经过,正常的经过;走廊里也没有异常声音的响动。将近一个小时,僵坐一处不曾挪身的我,如此在期望时间从这样的安详和宁静中流过,尔后迎来我手术顺利的母亲。

当我有天从一段文字中读到“生命中突如其来的无力感”这句话,立即得到认同。它与深重的生命连在一起,与浓厚的血缘与亲情连在一起,因此它每次的突如其来,都往往伴随着绝望,成为绝望的无力感。这种绝望的无力感就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的描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时间带来所带来的,也会隔远所隔远的,我们眼睁睁看着隔远的在逐渐没入时间诡秘的深处而无能为力,这是最令人气馁的沮丧的目送。它从一个你至亲的苍老躯体的病痛那里,明显指给你看:他(她)的另一个名字叫“孱弱”和“依赖”,剩下的路程除了自身微小的能量和侥幸,有一部分要依仗你给他(她)注入力量,顽强行进。这种力量便是来自你细微的关照。关照中同时敏感和多虑的掺杂,使得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分外带出沉重。一切,缘于“失去”的恐惧。病痛的罹患——这狰狞面孔的其中显现,让我们先行触摸到了恐惧凌厉的一面。

漫长的一小时四十分。我不知究竟为何比先前告知的多出一小时。但重要的,如所祈愿,母亲神智清醒地安全地回到病房。创切面、左眼、连同整个头部,都缠满了纱布,看起来像刚从战场回到后方医治的伤员。也的确是战场,与疾患与脆弱生命抗争的战场。

一天之后解开纱布抹药,看到了左眼周围的瘀青和肿胀,眼睛只能勉强睁开一条缝。夜晚,我蜷躺在旁边的床上,不弄出任何响动,安静地望向母亲。床的一端依她的要求被略微摇高,身体也就半倾斜地躺着。走廊昏黄的灯光映进屋子,只呈现出她暗色的轮廓,模糊而黝沉。她拘囿在小小的病床上,一切来得单调和困顿。但终究日子在向前走,向前走的时分里,我们要随时决定作出什么或不作出什么。这缘于平顺生活的冀求。

虽然,对于年迈的至亲,常会感觉它危机四伏相存的凛冽。

责任编辑 胡兴尚

猜你喜欢
马桶病房母亲
马桶的前世今生
更正
整建制接管改造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的实践与探讨
床到马桶的距离
CCU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
悲惨世界
你家马桶省水么?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