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摘要]加强审美教育对师范院校女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化形态,对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针对挑战,要反思审美教育实践,一是提升大众文化人文品味,强化审美教育的价值导向;二是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形成全方位审美教育的新格局;三是顺应大众文化趋势,构建多元化审美教育的新模式。
[关键词]大众文化;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20-04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审美教育的大力提倡说明了国家对青年美育的重视。师范院校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民教师的重任。审美教育是当代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加强师范生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审美教育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
(一)加强审美教育是培育优秀师资人才的现实需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秀教师人才队伍,而优秀教师人才的培育靠的是师范教育。努力培养造就全方面发展、高素质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有着自身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师范生作为未来社会中的教育工作者,有其自身的特质。由于职业的性质,师范生未来将面对智窦初开的儿童,或有待精神哺养与知识培育的青少年,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每一个家庭及整个社会的稳定。“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非但属个人,更属教育。因此加强审美教育,不单有益于师范生本人及将来教育服务对象的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其终极效果则有助于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其现实的必要性。
(二)加强审美教育可以完善师范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人的内隐和外显的行为模式体现着人格特征。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格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人格呈现出畸形状态。他们追求物质享乐,变得是非美丑不分、情感麻木、精神空虚。教育的终极旨趣在于塑造健全的人格,而审美教育对人格的缺陷可以起到的相应修正作用。因此,塑造一种健全人格和完满的人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素质,是中国当代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现实要求。对师范生适当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实现个人的自由与解放,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其作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都不可忽视。
(三)加强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师范学生师德建设。
从古至今审美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孔子的“尽善尽美”,说明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都对人的整体精神素质塑造方面发挥功能,但审美教育独有的情感渗透优势是道德教育所不具备的。“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路,是德育的基础功夫”[1],我们要把审美教育融入师德建设中,以美助德,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从而防范道德失范、情感失调、心理失衡等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问题,达到维护每一个人的精神和谐及社会的秩序与规范。在校师范生正处于生命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期,其思想的不稳定和情感的脆弱性会带来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可通过审美教育来作为突破口,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心灵净化。针对性加强审美教育,对学生自觉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促进心理和谐,提升师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加强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师范学生的审美素质。
为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人必须是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既要有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身心健康素质,更要有较高的审美素质。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审美本身便具有自我完善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素养的提升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实践才能实现。无论是从时代特征还是从未来职业性质来看,每一个师范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养。因此加强师范生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及其他方面素质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概念分析与现象研究一直都未停过,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认可的界定。学者们往往从各自的价值观角度和方法论立场来对其进行界定,其态度有褒有贬,说法不一。西方大众文化研究,影响较大的是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对大众文化持批评的态度。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大众文化是一种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商品化、技术化、标准化的现代文化体系,西方社会的统治阶级就是通过这种文化强制操控广大群众的思想与情感,其具有虚假和欺骗的性质。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和迅速蔓延,一种新的大众文化视野开始出现。美国人众文化理论家费斯克不同意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提出重新审视大众文化,肯定大众文化的启蒙性。他认为大众文化的主体“大众”不受统治意识形态控制,而具有一种积极能动的自主性,能创造自己的快感。中国的大众文化兴起是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迅速发展的。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變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中国的文化学者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形态。北京大学的王一川认为:“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2]无论我们怎样界定大众文化,怎样看待大众文化,应当客观理解这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产物,必须承认它集中反映了大众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化形态,以巨大信息量和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审美观念。师范院校的教育无法游离大众文化之外。处于社会转型、时代尖端的师范院校女生群体,时尚敏感性强,往往更易成为大众文化的积极参与者。在大众文化环境下,当代师范院校女生的审美教育必须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
1.大众文化对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目标实现的挑战
大众文化凭借大众媒介和市场优势,成为当今审美实践的主流,促使主导文化的崇高失去了原来的控制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又奇迹般地成为一种新的统治、控制力量,一定程度上成为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桎梏。”[3]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娱乐性特征为大众建立起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释放感性生命的平台。然而,生命个体过度释放与追求又导致享乐主义风气的盛行。当前师范院校的女生置身在大众媒介塑适的“美的世界”里,置身在“美的享受”中,缺乏审美判断及品味的人就会变成“享乐的工具”,步入感性沉沦的误区,导致审美价值观的迷失、格调趣味的低下,这些也从根本上动摇了健全人格的审美教育目标的实现。大众文化时代人格的扭曲、感性的泛滥,需要通过审美教育促使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从而使得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定的程度或境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审美感受力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一种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感,由此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确定和谐协调的审美的世界观、人生观。”[4]和谐协调人格的实现依赖于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综合协调。新的时代教育需要克服大众文化形势下出现的问题,造就时代所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的新人。
2.大众文化对于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内容的挑战
在大众媒介的推动下,信息传播更为快速,交往更为开放。媒介作为中介物,丰富了信息的呈现方式,延伸了人类感官范围,也改变了个体的审美认知与审美实践方式。判断任何事物都应当观其两面,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便利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众文化的生产是以商业赢利为目的,遵循市场规律运行,从而改变了大众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文化品质,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这样在利益驱动下,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产品,大众也被无限复制的影像世界所包围。“消费者面对大众文化产品,最大的意愿就是快乐。”[5]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消费文化,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满足了大众的感官快乐。师范院校女生虽未真正地走上社会,但也无法阻挡袭击而来的种种诱惑。她们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感知新奇事物,追求个性化体验,从而满足自我的审美需求。但一味追求时尚,沉溺于感官享乐,其审美认知出现偏差,审美价值判断出现混乱,审美能力日益弱化、审美品位变得庸俗。比如,一些学生养成了宁愿看电视、刷手机流量也不愿翻读经典原著的习惯;宁愿花过多时间美容美发也不愿意看一场艺术和审美水平极高的高雅艺术;宁愿效仿崇拜明星也不愿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中高尚的精神。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被一种泛审美观念所取代,学生的審美取向不再崇高而走向低俗。不管在审美对象、审美方式还是在审美情感上,都能看一些内容庸俗、格调低下的大众文化对学生审美的影响。崇高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内容引导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的问题。
3.大众文化对于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方式的挑战
在商业运作的推动下,大众文化生产者处处以大众为中心,了解大众的审美品位,甚至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在他们的努力营造下,大众文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可谓是无所不在。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大众审美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样的态势下,大众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冲击着学校教育及审美教育。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渗透性的特征使得师范院校女生对其表现出积极回应态度,特别是对大众文化产品中时尚流行元素的高度关注,而对主导文化却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样主导文化原有的教化功能出现弱化,传统审美方式也失去了相应的力量。目前传统的灌溉式审美教育方式在许多师范院校的教育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并且仅限于课堂教学。一些师范院校开展了一些审美教育实践活动,形式上有创新之处,但审美培养的力度、广度还是欠缺的。相比较大众文化形式的多样性,这单一的、无实质内容的形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审美需要,也调动不了学生的接受审美教育的积极性。反观大众文化形态,这正说明我们的审美教育方式有待完善。
三、加强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的策略
面对无法避免的大众文化环境,面对师范院校女生的积极接纳,纵然是接受抑或批判它,师范院校的教育者唯有理性对待,拓展文化视野,将大众文化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审美教育内容和方式,通过审美教育实践来维系一个美好的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提升大众文化人文品味,强化审美教育的价值导向
大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范院校女生的思想观念和审美价值观。特别是在当今大众审美活动方式变革、审美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运用大众文化的价值影响,提升大众文化人文品味,增强审美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对培养健全人格的审美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来引领,提高大众文化的道德水准和人文品位。二是强化审美教育的价值导向。先进的文化和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凝聚力的基础,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需要用情感本能去体验,需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师范院校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审美教育,都不能放弃先进文化的追求和崇高精神的提升。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道德情操,从思想引领层面帮助学生构筑起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侵蚀的防线,并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以此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需要的要求。
(二)发挥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形成全方位审美教育的格局
大众文化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格局,我们应当对大众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大众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但不可否定其合理的价值。大众文化的推动发展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亲密接触”,其多元性特征满足了大众对文化的需求。大众文化丰富新颖的内容,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更易为师范院校女生的所青睐。相比于男生,师范院校女生求奇、求异、求个性的心理特征及审美取向,参与度与接受度会更高。大众文化对师范院校女生的影响让我们意识到,唯有直面现状,因势利导,突破单一教育理念,建构全方位审美教育的新图景。一是将优秀的大众文化适当融入学校审美教育中。大众文化与学校审美教育的有机整合,实质上是教育渠道的一种全新拓展。这样融合重新点燃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二是形成全方位审美教育格局。为了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师范院校需要以当代师范院校女生的审美素质实际及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建构一套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审美教育内容新体系。除了学校审美教育、家庭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一般内容之外,还必须拓展生态审美教育、网络文化审美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着重构建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价值观、审美实践及审美心理等方面。仅限于专门的审美课程是不行的,还要将审美教育延伸到师范教育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渗透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到校园文化氛围中。审美教育全方位格局的打开,还需挖掘师范女生自我教育的潜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审美实践,学会在大众文化发展中把握主动,自我学习、自我发现,提升自我审美教育的能力,完善审美素质。
(三)顺应大众文化发展趋势,构建多元化审美教育的新模式
大众文化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与大众媒介的推广。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和微信的普及,极大推动着大众文化从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其通俗易懂、方便快捷、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赢得了师范院校女生的认同与追捧。在大众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师范院校女生,必然期待多元化的审美教育形式和载体。因此师范院校的审美教育只有顺应大众文化发展大势,努力构建审美教育新模式,才能在审美教育实践中不断增强审美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一是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现代技术传播手段,多角度通过大众文化样式来传播主流思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寻求更广泛的空间来扩大审美教育效果。二是借鉴大众文化的渗透方式,改变灌输的教育模式,把审美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在理论灌输的同时陶冶人的情操。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审美教育,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美,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丰富学生的感情,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传统教育方法所无法取得的效果,让审美教育过程成为一种美的享受。
四、结语
综上可知,加强师范院校女生的审美教育的作用及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大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我们今天审视师范院校女生审美教育现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应当自觉反思审美教育实践,将其主动融入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浪潮中,适应新形势,树立互动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审美教育内容,优化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和评判标准并内化规范审美行为,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宛小平.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朱光潜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30.
[2]王一川主编.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3]冉祥华.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美育的崇高使命[J].求索,2008(10):113-115.
[4]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21.
[5]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0.
[责任编辑:刘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