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遴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9-11-22 10:38朱冬元陈艳曹君茹
大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

朱冬元 陈艳 曹君茹

[摘要]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培养模式,企业导师如何遴选、考核评价意义重大,企业导师遴选指标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二个一级指标,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水平、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行业影响力五个二级指标;企业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素质、指导水平二个一级指标,思想品德、指导过程、指导结果三个二级指标。

[关键词]专业学位;企业导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028-04

自2009年起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企业导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全国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从2010年的11.8万人到2017年的4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从24.8%提高到55.7%,研究生招生结构得到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侧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企业导师大多是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实际工作,业务能力强,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已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双导师制”培養模式,然而在具体推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现实问题,如企业导师遴选机制不完善、职责定位不清晰、培养质量的后期跟踪不到位、评价考核机制的缺失等,都严重制约了“双导师制”的发展。故课题组从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的角度人手,建立起一套针对企业导师的遴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增强企业导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高校以及企业多方的质量意识,进而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综述

1990年我国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不断有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多集中在培养管理运行机制研究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两个方面。 关于培养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大部分学者是从“双导师制”运行的各方主体、各个环节人手进行研究,但因企业导师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主要作用的一方,故也有学者仅以企业导师为对象进行研究。石卫林等(2017)基于代理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依托多方访谈资料,深入剖析了“双导师制”实施困境的根本原因——组织内部的激励不相容、组织间的资源冲突与缺失,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崔联合等(2017)则提出在高职院校推行“双导师制”的探索,对解决高职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不明、教学现状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设备不足、学生角色转变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胡常伟等(2012)、李景元等(2008)和崔杰(2006)主要针对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做了相关研究,阐述了目前“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落实情况,提出培养工作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企业导师资源不足、指导积极性不够、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等,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造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企业导师、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制度体系等多角度探讨了对策,指出强化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管理、监控和评估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郑世良和李丹(2018)则认为企业导师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知行分离、交往疏离和名实偏离的三大身份认知困境,并提出“赋权增能,推动企业导师能力建设”“以实践课程和课题项目为纽带构建实践共同体”及“完善企业导师职称评定、聘任制度”三大策略解决相应的身份认知困境,以达到知行合一、交往融合和名实相符的理想状态。

关于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涉及的角度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联合培养基地的绩效评价,如杨亚娟(2016)以广东省工程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对象,梳理出影响基地绩效的关键因素,并建立起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针对专业学位不同学历层次教育的导师评价体系,如李雪梅等(2017)基于博士生学术成果质量的视角,构建了一套权重分配为学术成果0.4和学位论文0.6的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并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对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王国红(2016)、刘彦彦(2009)和鲁媛媛(2005)则均以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切人点,分别建立了硕士生导师指导评价体系、硕士生导师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硕士生导师综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3)针对某一具体学科类别的导师评价体系,如许颖等(2018)、王彦云(2011)和孙玉倩等(2014)均对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前两者还着重研究了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岗位胜任力。此外,张国华等(2004)还对国内外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将国外先进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国家和教育机构两个宏观层次为我国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

综上,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双导师制”培养管理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而专门针对企业导师队伍运行机制的优化研究较少;并且,在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中,也均以高校校内学术导师为研究对象,而针对校外企业导师评价机制的研究几乎没有,但因企业导师作为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主体,对其指导水平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故课题组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为研究对象,建立相应的遴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填补该方向的研究空白,并提出加强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为高校完善“双导师制”提供思路。

二、企业导师遴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构建原则

建立企业导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基于以下五大原则。

1.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本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始终坚持第三方立场,不受评价指标体系可能牵涉的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硕士研究生等任何一方的利益所影响。遵循这一原则可从组织上保证评价工作不受有关利益方的干扰。

2.导向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立足当下,引导企业导师不断提高自身指导水平,以推动专业学生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3.客观公正性原则

客观公正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以充分事实为依据。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收集有关数据与资料,并考虑相关各方的意见,避免个人主观判断。

4.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工作中,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评价方案,把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使得最终确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真实可信。

5.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要求设计的评价指标应容易理解,构建的指标体系应清晰明了、便于操作,避免过于笼统的评价指标或复杂凌乱的体系结构,导致评价工作难以实施。

(二)企业导师遴选评价指标设计及体系确立

1.基本素质

对企业导师基本素质的评价中,首先最看重的是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企业导师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诚实守信,勤勉尽责,以德立人,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其次,企业导师还应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这不仅包括基本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还应有相应行业的在岗执业资格,如工程硕士领域的注册土木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医学硕士领域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经管类硕士领域的注册会计师、特许金融分析师等资格。

2.综合能力

企业导师的综合能力主要从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三个方面考察。首先是专业素质,包括执业能力和执业质量,可通过其主持参与的业务数量及规模反映出来,比如参与的是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成功案例,还会受到行业协会的通报表扬。其次是企业导师个人的创新能力,包括论文发表、专著出版和专利申请等创新成果以及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或市校级课题项目的研究。最后是企业导师的行业影响力。具有较强实务工作能力、在相应专业学位行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良好社会声誉的企业导师,经常会受邀出席行业高级别会议或论坛,担任行业后续教育培训或高校学术讲座的主讲人或嘉宾,积极地参与行业交流,推动行业发展。对行业建设贡献极高的部分领军人物,还会担任党政机关的要职或者行业协会委员等,甚至参与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三)企业导师考核评价指标设计及体系确立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对企业导师基本素质的考察可参考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而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则包括指导过程和指导结果两方面。

导师的指导过程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硕士生的培养质量。通常情况下,企业导师在指导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学生的收获也就越大,培养质量越高。课题组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该项指标细分为指导频率、指导时间、指导内容、指导方式、指导态度、与实践前沿结合情况以及与培养各方协作情况等七项三级指标。事实上,因企业导师大多还有生产工作任務在身,很难像校内导师一样几乎随时都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培养指导,加之部分学生本就缺乏主动寻求企业导师指导的积极性,这样就导致目前大多数的校企联合培养流于形式,企业导师仅仅是挂名,并未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将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频率、指导时间列入考察范围内显得十分必要,可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导师端正指导态度,避免产生消极懈怠情绪,督促其在工作有余力时积极热情地指导学生。其次,企业导师的指导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实践过程,还应涉及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和论文写作等环节,贯穿硕士生培养的整个过程。而且,指导方式的不同也会间接影响指导质量,当面给学生提出指导意见的效果一定优于即时通信。此外,还应考察企业导师与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组成员间的配合情况,且企业导师的指导过程应始终密切结合实践前沿,确保培养出的硕士生实践能力具有时效性。

指导结果是企业导师指导水平的表现,可从学生实践情况、学术成果、学位论文质量、应届生升学就业等情况以及往届生升学就业质量反映出来。其中,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为可行的尺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内容侧重实践应用性,而企业导师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实务工作能力,又紧跟行业前沿,故学生最终的学位论文质量,将直接反映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此外,应届生的升学就业情况和往届生的升学就业质量也是反映企业导师指导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届生升学高校的知名度和层次高低或就业去向发展前景的广阔与否,都与企业导师的指导水平密不可分;而且往届生科研创新能力突出或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同样会在学科领域取得不错的学术成就或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这都是企业导师较高指导水平作用的结果。

三、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企业导师组,完善导师管理制度

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可推行企业导师组指导方式。由于当下科学技术与经济生活的不断融合,常常需要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而单个企业导师的知识面、思维方式和精力有限,难以具备指导学生的完备知识结构,但通过推行企业导师组的指导方式,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导师组可通过定期举行研讨会、茶话会等形式,促进导师交流,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同时,企业导师组形式也利于硕士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的开展。

学校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企业导师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双导师制”的职责划分,进一步申明企业导师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的职责,包括培养标准制订、课程设置、生产实习指导、项目研究和学位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其次,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力度,通过开展教育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等岗前培训,提升导师素质水平;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活动,确保导师与学生交流畅通;最后,加强学术失范的监督与惩戒机制。

(二)废除终身制,推行长效发展机制

高校应废除企业导师终身制,针对不同专业学位建立相应的长效发展机制。第一,建立严格的遴选评价机制,加强企业导师的聘任工作。首先,各院系根据年度招生计划确定各专业学位企业导师数目并上报给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相关文件,结合本校实际,设定基本的选聘标准并下发至各院系;其次,各院系结合各专业学位的学科特性和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岗位要求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审批通过后即可进行选聘,选聘工作应公正透明,严格把关申请资料;最后,将初步拟定的企业导师名单上报给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公示,确定最终人选。第二,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导师竞聘成功,并非一劳永逸,还需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其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和定期考核,根据动态评估结果分别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招生资格等方式予以处理,以增强企业导师的责任意识。第三,建立多样的激励保障机制。只有通过多种不同的激励措施来肯定企业导师的工作成就,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如将每年度最新一批企业导师名单公示在学校官网、给每届硕士毕业生对应的企业导师颁发聘书和对定期考核结果中较为优秀的前30%企业导师进行表彰等措施,都能给企业导师带来成就感,引导其不断主动提高自身指导水平。

四、结语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企业导师遴选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提高我国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如何运用指标体系还可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研究:(1)可通过征求专家意见和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确定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大小;(2)评价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还应制订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注意事项等;(3)对本文建立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扩充,尤其是对第三级指标的各分项指标说明进行完善,并确定每个三级指标的相应考核主体。

[参考文献]

[1]石卫林,程锦,文永红,李贞博,齐昌政.双导师制实施困境成因与改进的质性研究——以S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75-80.

[2] 崔联合,彭桂枝-i长军,庞敬礼.关于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82-85.

[3]胡常偉,毛宁,陈新度.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工科研究生培养的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5):163-165.

[4]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邓艳,王霁.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5]崔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几点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6(2):15-17+20.

[6]郑世良'李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企业导师的身份认同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7):61-65.

[7]杨亚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8] 李雪梅,王秉中,甘国龙.博士生导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于理工科博士生学术成果质量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5):28-33.

[9]王国红.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 刘彦彦.高校研究生导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

[11]鲁媛媛.硕士生导师综合素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广州:第一军医大学,2005.

[12]许颖,蒋小平,林楠.护理硕士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护理研究,2018(5):731-736.

[13]王彦云.护理学硕士生导师岗位胜任力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14]孙玉倩,孙秉赋. 郝晶,邢凤梅.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4(7):781-782.

[15]张国华,王彪,范志娟.国内外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3-116.

[16]许树洪,刘守赞.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8):20-22.

[17] 王珏.关于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评价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8]杨雷,邓启刚,沙伟,张德庆,孙涌泉.新时期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索[J].教育探索,2013(2):76-77.

[19] 汪发元.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J].高教学刊,2016(3):4-6.

[20] 于友成,许迈进.发展视域下拓展性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90-94.

[责任编辑:钟岚]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985”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对比分析
企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构建探讨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工程咨询企业可持续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常态下大型煤炭企业生态竞争力实证分析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