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彪西音乐的复古倾向

2019-11-22 14:31金瀚文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德彪西中世纪古希腊

金瀚文

摘要:德彪西这位世纪之交的大作曲家,其风格独创,为后世楷模,本文通过交代其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针对其音乐中的复古倾向,分别与古希腊,中世纪时期的音乐类比,阐述其各自的音乐特色,以找到德彪西音乐与他们的关联。

关键词:德彪西   复古   古希腊   中世纪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50-03

德彪西是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曲家,他的艺术审美、作曲理念以及挑战传统不断创新的精神,影响了20世纪初整整一代的音乐家。被认为是20世纪新音乐的引路人。他为当时走到瓦格纳为止盛极而衰,已经走投无路的西方音乐创作找到了新的出路,开创了新的风格,创造了新的音乐语言——印象主义音乐。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形成的时代背景及其总体特点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其之前我们熟知的几种音乐风格大不相同。巴洛克时期音乐多以复调音乐为主,既有极其理性的赋格,卡农,又有天马行空的即兴式的前奏曲,幻想曲;古典主义音乐则是理智和情感高度统一平衡的,以主调音乐为主,严谨典雅而高贵;浪漫主义音乐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的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文学性、幻想性、抒情性是它的特点,以致到后期瓦格纳追求音乐应该包罗万象,表现世间一切。宏大的题材,崇高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复杂的曲式结构,庞大的乐队编制,再加上激情的宣泄,本能的冲动等,把浪漫主义音乐推向了终极。这时出现了以德彪西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探索音乐发展新的方向,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了当地表达个人情感, 而是更多地通过描写客观存在的景象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或意象,细腻新颖的和声,延绵不断,内在而紧凑,符合自然规律的曲式结构,独特的复调元素运用等等,渲染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多采用短小的、不规则的形式,这种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更有甚者,把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称为“世纪末的风格综合”:在浪漫主义的废墟之上,建立了一座“时空之门”,其间可以发现浪漫主义残存的和声调性,古典主义的客观冷静,巴洛克时期的精致优雅,并可回顾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情怀,远眺中世纪宗教性的神秘古朴,古希腊崇尚真善美的理想主义,而且从同时代的绘画、诗歌、东方音乐和艺术品中吸取养分,甚至预言了未来音乐的方向,由此而融合成的综合体——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当今学术界研究德彪西的文章零零总总,涉及其音乐风格多个方向,但少有涉及研究其音乐与西方古代音乐之关联的。本文重点论述德彪西音乐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前的音乐风格之关联,即与古希腊时期以及中世纪时期音乐的联系。

二、德彪西与古希腊风格

西方音乐被认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由于年代久远,我们虽无法重现当时音乐的原貌,也无法得知当时音乐作品的具体细节。但从考古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至少可以看出曾经存在过的辉煌与成就,从希腊神话中的神多擅长音乐这点也可以看出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崇拜。古希腊的大哲学家都曾对音乐进行过讨论与研究。在公元前9世紀-前8世纪荷马时期的两部史诗反映了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史诗本身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它由职业弹唱艺人“阿埃德”用一种叫基萨拉的乐器伴奏吟唱。公元前146年后,古罗马征服希腊后,它的文化主要受益于希腊,同时又吸收了叙利亚、巴比伦、埃及等国的文明成果。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音乐特点之一便是常“以诗歌为基础,与文字的韵律不可分割”,并多用于表现“善”与“美”(见《西方文明中的音乐》p1-2)。这与德彪西音乐理念不谋而合。他十分欣赏当时法国流行的象征主义诗歌,并与马斯内、波德莱尔等成为好友,他们经常聚会在高谈阔论中迸发思想的火花,受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德彪西热衷于把音乐写得有诗歌的韵律感。他的歌曲的歌词多半取自象征主义诗词,波德莱尔、龙余、马拉美等人的诗都是他的取材对象。歌剧《佩利亚斯和梅利桑德》的歌词用象征主义剧作家梅特里克同名话剧的台词,剧中,“歌唱变成了诗歌朗诵”,并且“管弦乐几乎是一字一句地伴随着剧词的”(见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图一)。管弦乐《牧神午后》的前奏曲以马拉美同名诗为基础。又如他的钢琴前奏曲《音和香味在黄昏的空中回转》,此曲的灵感来源于波德莱尔的诗篇“恶之花”中的一首“黄昏的和谐”。此诗不仅提示了全曲的意境,也揭示了此曲节奏处理上应有的诗歌朗诵般的韵律感。这首诗格律严格,句尾单词以ige,oir等韵脚结尾;比较德彪西这首前奏曲,几乎每句结尾都停留在#C(bD)音上(转调时为C),并以重复或减慢的形式强调此音(见图二)#C(bD,C)处于句尾相当于“押韵”,增强了全曲的统一感。这种处处体现音乐中诗歌韵律感的风格与古希腊的音乐风格不谋而合。

其次,德彪西惯用“,”“//”“延长记号”等来表示音乐上的呼吸停顿,像极了诗歌中句读的含义。最后,德彪西常以希腊神话传说作为音乐创作题材,如上文提到的管弦乐《牧神午后》,再如长笛独奏《芦笛》、钢琴前奏曲第一首《德尔斐的舞女》,艺术歌曲《比利蒂斯之歌》等等。可见,德彪西音乐风格确有与古希腊音乐在精神和审美上的相似之处。

三、德彪西与中世纪风格

古罗马帝国瓦解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变趋衰微。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这个时期长达1000多年,历史上称为“中世纪时期”。教会是当时人们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位,艺术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当时艺术与宗教息息相关。这时期的音乐活动受到基督教影响很大,音乐多以宗教仪式或歌唱颂歌为主,以功能为重,例如格里高利圣咏。 歌词多是采自圣经。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变化小,缺乏和声基础,表现朴实。那个时代的音乐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对和声的感受不同:今日常见的大三和弦在中世纪被当作不和谐音,那时候三度关系音是很谨慎使用的(早期甚至不允许使用)。因此纯四度和纯五度音层广泛使用。我们比较大三和弦和纯四纯五度音程就会发现,前者的听感饱满、温暖;后者却有穿透力而缺乏缓冲,给人以空旷神秘的感觉。在之后的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纯四纯五度的音程关系是很少单独且频繁使用;但在中世纪,这才是正确的和声。因为那时候宗教的统治地位,人们对于神的敬畏,以致在音乐上追求禁欲、严峻、有威严感,神秘感的声音。当然,在这漫长的1000多年里音乐也是在发展变化的,从古希腊的哲学性过渡到中世纪早期的宗教性再因其晚期世俗音乐的兴起,导致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渗透,奠定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全面发展的基础。期间尤其是复调音乐的出现,古调式的确立以及五线谱雏型的发明,对后世音乐影响深远。

最早出现的有据可考的复调音乐类型是奥尔加农(organum),出现在9世纪,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在其旋律之上加入新的旋律(声部)的复调形式,早期的奥尔加农声部之间是四度五度八度平行进行的(见图三)。10世纪又发展出斜向多聲部的形式(见图四)。

德彪西似乎对奥尔加农情有独钟,如他的前奏曲上册第十首《沉默的教堂》(见图五):平行叠置的四五度构成的旋律上行,制造出一种音响上空旷广阔的感觉。庄严肃穆,神秘莫测。又如清唱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的第一段起首,木管组的平行和弦,演奏效果平静但极其震撼,德彪西在这里也运用了奥尔加农的平行手法。第二,德彪西的音乐也常选用中世纪的题材。例如歌剧《佩丽亚斯与梅丽桑德》取材于中世纪的的骑士故事;管弦乐《春之回旋曲》与中世纪意大利五月节之歌有一定联系,并将15世纪意大利诗人波里奇阿诺的歌词“欢迎五月,和它的森林之旗!”引用在自己的乐谱之前。看来德彪西音乐与中世纪音乐的神似之处颇多。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彪西音乐确实与古希腊音乐中的诗歌韵律感相通,并有着意模仿中世纪音乐奥尔加农复调形式的思路,其音乐像一股清流,在浪漫主义的灰烬中诞生,让世人看到了崭新的希望,并很快形成一股激流,席卷了整个西方音乐界。他音乐中独特的复古倾向,使其音乐平添一分魅力,多了几分意境。

参考文献:

[1][法]德彪西.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集[M].法国:法国杜朗音乐出版社,2010.

[2][法]德彪西.歌剧《佩利亚斯和梅利桑德》[M].法国:法国杜朗音乐出版社,2010.

[3][法]德彪西.管弦乐《春之回旋曲》[M].法国:法国杜朗音乐出版社,2010.

[4][法]德彪西.清唱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M].法国:法国杜朗音乐出版社,2010.

[5][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M].汪启璋,吴佩华,顾连理,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6][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7][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M].陈鸿铎,甘芳萌,金毅妮,梁晴,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德彪西中世纪古希腊
古希腊之旅
从艺术品中走出来的古希腊神话故事——阿波罗篇
火山奇迹
美丽的邂逅
从古希腊的宫殿走来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
榨橄榄器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