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展机遇 联手共建“繁荣”路

2019-11-22 11:17张晋琼全艳萍
粤海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粤剧粤港澳戏剧

张晋琼 全艳萍

前言

2017年7月1日,《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协议提出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交流、文化相融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软实力之一。其中,戏剧创作、演出、交流与合作一直都是构成粤港澳大湾区独特内涵、彰显岭南文化气质的重要文化活动之一。

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自2002年起建立的合作机制。该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粤港澳三方轮流承办,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建立16年来,在演艺节目和人才、文化资讯、文物博物、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方面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2014年,粤港澳三地文化主管部门拟订了《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4—2018》。在此规划指导下,粤港澳三地达成合作项目近170个,共同打造了“粤港澳粤剧群星荟”“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粤港澳现代舞联盟”“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计划”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品牌活动。在《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和《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14—2018》指导下,粤港澳三地的戏剧创作、演出与交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下,生机勃发,精彩万千。

戏剧盛会,交融生辉

2017—2018年,粤港澳三地戏剧盛典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广东省举办的戏剧盛会有:第十三届广东艺术节、粤戏越精彩系列活动、第七屆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活动、第十二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首届深圳南山戏剧节、第二届当代戏剧双年展(深圳·福田)、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东站)。香港举办的戏剧盛会有:香港艺术节、香港·中国戏曲节。澳门举办的戏剧盛会有: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等。通过这些戏剧盛会的举办,粤港澳三地的戏剧交流、互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与“高度”。而通过这些活动,粤港澳三地也与全国戏剧界保持着交流、互通、学习、创新的良好态势。

(一)广东戏剧盛会:交融互通促发展

1.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2017年11月14-28日在广州、东莞、江门三地举行的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是展示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戏剧创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艺术节共有全省34个地、市、县、镇级文艺团体,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江苏、黑龙江等省的文艺院团参演,是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体制艺术团体的一次整体亮相。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都有原创剧目参演参评,如:粤剧《还金记》(广东粤剧院)、《疍家女》(珠海市粤剧团)、《浴火凤凰》(东莞市长安戏剧曲艺协会)、《红的归来》(广州粤剧院)、《烟雨丹青》(肇庆市粤剧团)、《航父冯如》(江门恩平市怡艺戏剧发展有限公司);话剧《韩文公》(广东省话剧院)、《穷孩子·富孩子》(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文化站)、《铁血道钉》(佛山粤剧传习所)、《邓演达》(惠州市惠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县令丁积》(江门市粤剧传习所、江门市文化馆)、《盛夕楼》(广东省友谊文化有限公司)、《我去哪儿了》(深圳市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发展中心);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南方歌舞团)、《酒干倘卖无》(东莞塘厦松雷音乐剧剧团有限公司);舞剧《弟子规》(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香港文化舞剧团);木偶剧《垃圾大战》(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等。由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香港文化舞剧团于2017年联合创排的大型舞剧《弟子规》,是本届艺术节30部参评剧目中的唯一一部舞剧。艺术节还邀请省内外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特色剧目和港澳地区优秀节目进行展演,比如澳门基金会出品的根据澳门历史创作的京剧《镜海魂》、澳门中乐团《澳门变奏——2017蓝色之翼》等。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的《粤中大状》、香港中英剧团的《废胎》、澳门戏剧农庄的《乌托邦壹号》等三台剧目,作为“粤港澳青年戏剧交流展演(广东站)”的主要内容,也在省艺术节期间进行了展演。

2.“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了有力保障。在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粤戏越精彩”活动自2015年启动以来4年间已举办三届。2017年1月3-8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在广州举办了“粤戏越精彩——全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汇演”,4天4场展演,11个剧种29台剧目集中亮相广州,展现了各剧种各院团艺术风采和发展现状,促进了广东省各剧种各剧团间的交流互通,营造了地方剧种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9月18日-12月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作指导,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广东粤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湛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汕尾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梅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8“粤戏越精彩”在广州、梅州两地举行。该系列活动一共举行了含“广东优秀现代折子戏展演”“西秦戏优秀折子戏展演”“雷剧优秀折子戏展演”、山歌剧《等朗妹》《春闹》在内的6场展演、含“广东戏曲现代戏传承与发展”“林文祥编剧艺术研讨会”“林奋表演艺术暨雷剧剧种艺术研讨会”“吕维平表演艺术暨西秦戏剧种艺术研讨会”“客家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在内的5场学术研讨会。2018“粤戏越精彩”亮出新“煮意”,开创性地将现代戏的经典折子、片段等“串烧”起来集中汇演,既与时代贴近,又擦亮了“粤戏越精彩”这一品牌。主办方从广东省各大院团精心挑选出13台现代题材的折子戏或大戏选场、选段参与演出,汇聚了全省含粤剧、广东汉剧、白字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紫金花朝戏等在内的多个戏曲剧种,名家新秀共聚舞台,充分展示了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人才辈出的景象。同时,策划举办的以剧种领军人物带动剧种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展演暨研讨活动,引起了业界及社会对于剧种代表性人才及剧种艺术的关注。

3.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东站)。为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广东站)”于2018年11月27日-12月15日在广州举行。粤剧《风起南粤》《惊蛰》、潮剧《赠梅记》、雷剧《挖宝记》、山歌剧《春闹》、话剧《花好月圆》《广州站》、现代舞《潮速》、情景器乐剧《扬帆大湾梦》、音乐会《致春天》、民族交响诗《粤海风》等 12 部广东原创作品,以及从全国邀请的湖南花鼓戏《桃花烟雨》等4部优秀作品总计16部舞台艺术作品在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星海音乐厅、友谊剧院共计演出 27场。参加这次展演的作品均为近年来新创现实题材作品。这些作品既注重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也以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

4.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活动。2017年7月8日-9月10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大剧院承办的第七届“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活动在广州大剧院及广州各大剧院举行,本届艺术节以“戏剧”为主题,共上演国内外剧目22台,演出67场,旨在打造广州“国际戏剧之都”的文化名片,引进国际著名剧目,举办“走进大剧院”“香港文化展演月”“本地优秀剧目展演”等系列板块。系列演出几乎涵盖所有的戏剧种类,包括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偶剧、戏曲(粤剧)、儿童剧,以法国兰斯喜剧院的喜剧《吝啬鬼》拉开序幕,以威尔第创作的意大利原版歌剧《阿依达》作为闭幕大戏。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文化展演月”板块特邀了多个香港优秀艺术团体上演多部“港味”精品。如香港话剧团带来的《最后晚餐》和《最后作孽》;香港舞蹈团带来的改编自同名电影的舞剧《倩女·幽魂》。“本地优秀剧目展演”包括了广州歌舞剧院的音乐剧《西关小姐》、广州杂技团的武侠杂技剧《笑傲江湖》、广州芭蕾舞团的《中外芭蕾精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邯郸记》、广州粤剧院粤剧团的《睿王与庄妃》、广州粤剧院红豆粤剧团的《南越宫词》,以及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的木偶剧《垃圾大战》等。同时,本届艺术节策划了十余场戏剧艺术普及活动,包括与演员们面对面交流的戏剧工作坊、揭开舞台神秘面纱的后台探班、特邀名家主讲的公益文艺讲座,以及常设的文化展览活动等,尽情展现中西方戏剧对话、粤港交流和本土风情。

5.深圳戏剧:立足本土,辐射全球。(1)第一届深圳南山戏剧节。2017年9月1日-10月17日,由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文体局)、深圳市南山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南山区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一届南山戏剧节在南山区举行。该活动以“人人都是戏剧+”为主题,定位为向深圳市民提供优秀小剧场戏剧作品展演和戏剧活动的大众戏剧嘉年华,吸引了来自国内城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法等国家共40多个剧团(社)300余名职业和非职业演员参演,包括功底扎实的专业剧团、近年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民间社团,以及珠三角20多所高校表演专业和非职业大学生。首届南山戏剧节以现代城市话剧为表现载体,通过青剧场、心剧场、岸剧场、游剧场四个主题板块,着眼于跨界与创新,将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刷新观众的艺术体验。此外,本次南山戏剧节专门设置了“南山·大学生戏剧竞赛”单元,共有15个大学生戏剧作品进入比赛,《一个女人决定》等7部进入决赛,《真心话大餐厅》《我们的故事》《如果爱》等3个剧目最终获得最佳戏剧奖。(2)第一朗读者·诗剧场。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资助,深圳市文联等主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承办的“第一朗读者·诗剧场”自2012年由诗人、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从容发起创办以来,已成为国內最具探索精神和先锋特色的跨界戏剧诗歌品牌,是诗与戏剧传播的一种新模式。“诗剧场”在中心书城、深圳大学、关山月美术馆、e当代美术馆、胡桃里音乐酒馆等城市属性各异的场所,结合具体的朗诵主题,由深圳新锐戏剧力量在现场以音乐、歌声、戏剧、影像的形式演绎,展现出诗歌剧场的魅惑。因为融合了读诗、唱诗、演诗,结合了音乐、戏剧、现代舞等表演形式,它的跨界与表演性,不仅引起诗人自身的关注,也吸引了大众的聚焦。2017年,“第一朗读者·诗剧场”进入第六季。六季共计演出66场,120余位诗人成为主题诗人参与其中,根据诗人的诗作创作的原创歌曲103首。第六季“第一朗读者·诗剧场”首次邀请“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诗人参与,充分彰显了深圳这座城市包容、开放、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独特文化气息。(3)粤秀剧场。为促进深港两地的非遗文化交流及合作,深圳市粤剧团着力打造粤剧交流平台“粤秀剧场”,与香港剧团开展两地粤剧交流演出。“粤秀剧场”于2014年11月25日首秀,三年来已经成功演出百余场。2018年6月9—10日,深圳市粤剧团创排的《吕布与貂蝉》赴香港首演,推进了深港文化的交流进程。

6.大湾区其他地区:立足本土、文化惠民。多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除穗、深、港、澳之外的各地区也都形成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戏剧展演品牌,如肇庆的“美丽肇庆·周末剧场”,东莞的“粤韵金声”粤剧曲艺欣赏晚会、“粤剧黄金周”“东莞文化四季”活动、东莞市儿童戏剧精品惠民行动暨“阳光计划”项目,江门市十分钟文化圈广场文化惠民演出之戏曲专场、珠海文联文艺展示月、珠海大剧院推出的首届“戏剧舞蹈季”等,立足于本土,大力推进文化惠民。

(二)香港戏剧盛会:融汇中西,交流无界

1.香港艺术节。创办于1973年的香港艺术节是一个非牟利性艺术盛典。艺术节每年2-3月举行,持续4-5个星期,邀请世界各地、本土的顶尖艺术家及团队前来演出,旨在让艺术爱好者们既能欣赏到国际优秀作品,又能激起大众对艺术的兴趣。香港艺术节演出类型包括音乐剧、舞剧、歌剧、戏曲、爵士乐、世界音乐等,兼顾现代与古典,融汇中西方不同文化。同时,也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跨媒体合作表演。以“此时此地”为主题的第45届香港艺术节于2017年2月15日—3月19日在香港举行,超过1700名来自世界各地及香港本地的艺术家共演出180场,其中,包括16部新作及世界首演作品、14个亚洲首演作品、48场大型声光装置的免费演出《声光颂》及3场香港艺术节45周年特备节目《炫舞场2.0》,以及艺术节委约及制作的作品《世纪·香港》音乐会、《香港家族》三部曲等。除常规舞台节目外,主办方还举办了超过300项外展活动,包括“青少年之友”体验活动等,力图将艺术带到社区的不同角落,让大众与艺术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以“真·我角度”为主题的第46届香港艺术节于2018年2月23日—3月25日举行,推出了130场大中小型演出,超过300项相关的外展及教育活动,分涉歌剧、戏剧、舞蹈、音乐与杂技等几大类别。有不少世界著名的团体和艺术家的演出,如美国芭蕾舞剧院演出的《芭蕾小忌廉》、威尔斯国家歌剧院演出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和梅丽桑德》、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深夜小狗神秘习题》、俄罗斯国家剧院演出的《俄羅斯平民风景》、美国奥克拉荷马自然剧团演出的《美国独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战》、伦敦巡回剧团和爱丁堡皇家蓝心剧院演出的《祈愿女之歌》等。在传统戏曲方面,2018年香港艺术节推出了由尤声普和罗家英同台演出的粤剧《霸王别姬》,也有国家京剧院演出的折子戏《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和《凤还巢》等。跨界演出是香港艺术节的一大特色,七指杂技团和哥本哈根共和国剧团联合演出的《博希的奇幻旅程》则是杂技、戏剧和多媒体的融合。

2.香港·中国戏曲节。由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香港·中国戏曲节”,秉承弘扬戏曲文化的宗旨,不仅是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香港民众感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桥梁。该活动自2010年推出以来,每年都邀请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剧种的优秀院团参与演出。第八届中国戏曲节,适逢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二十周年,主办方精心选调了精彩节目于2017年6月13日—8月13日在香港进行集中展演,展演剧目包括:由中国国家京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袂演出的京剧《龙凤呈祥》、国家京剧院的京剧《金钱豹》《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洛神》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太真外传》、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的婺剧《穆桂英》《三打王英》《火烧子都》《白蛇传·断桥》、香港八和会馆演出的粤剧《香花山大贺寿》《加官》《天姬送子》、重庆市川剧院的高腔大戏《李亚仙》、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经典折子戏(包括秦腔《放饭》《杀庙》《苏武牧羊》《鬼怨》《挑袍》、眉户《屠夫状元订亲》、碗碗腔《桃园借水》《十八里相送》《贵妃醉酒》,关中道情《隔门贤》)、西安易俗社1915年首演的剧目《柜中缘》《看女》、上海越剧院一团的经典越剧《红楼梦》和新编越剧《铜雀台》、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新版昆剧《白罗衫》《钗钏记》《义侠记》《贩马记》等。第九届中国戏曲节,于2018年6月14日—8月12日在香港举行,共上演7台节目、23场舞台演出,涵盖京剧、昆剧、越剧、粤剧等八个不同剧种。除了精彩的舞台表演,戏曲节还准备了艺术导赏活动,包括讲座、戏曲电影欣赏、艺人谈及展览等,让观众从多个角度欣赏戏曲艺术。上海昆剧团带来的全本大戏《长生殿》为戏曲节揭开序幕。在地方戏曲方面,有浙江省新昌县带来的传统剧目《闹九江》、轻喜剧《挑水伯》,以及福建省莆田市带来的莆仙戏《状元与乞丐》等。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适逢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著名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逝世60周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兼程派传人李海燕率领国家京剧院演出了《梅妃》《锁麟囊》及《武则天轶事》三出长剧。

(三)澳门戏剧盛会:国际幻彩,欢乐无限

国际幻彩大巡游是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的庆祝活动之一,自2011年起举办至今已成为澳门重要的年度节庆盛事。一年一度的“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包括了戏剧、音乐、武术、高跷、舞蹈等演出门类。2017年的巡游除澳门本地的巡游队伍之外,还有深圳小逗号儿童剧团演出的童话剧及广东潮汕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舞、巴西高跷音乐剧、墨西哥户外木偶剧、葡萄牙传统舞蹈、意大利高尖舞、荷兰大型恐龙高跷、立陶宛篮球大联赛拉拉队等。其中戏剧是巡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2018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19周年的纪念日。2018年的大巡游以“爱、和平、文化共融”为主题,以中国及葡语系国家文化交汇的构思,串联各地经典神话传说,呈现一场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回归庆典。共有76支海内外巡游队伍,共有来自内地、澳门和香港,以及韩国、日本、俄罗斯、法国、阿根廷、葡萄牙、巴西、几内亚比绍、莫桑比克等葡语系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表演者带来充满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演出。

携手共进,共创“繁荣”

在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广东省艺术节等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及各类展演活动的推动下,粤港澳三地的戏剧创作、演出、交流活动频繁。

(一)携手创演,佳作频出

粤剧艺术交流是粤港澳三地合作、交流、演出最为频繁的戏剧活动。2017年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也是粤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为加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共庆香港回归20周年、粤剧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周年,粤港澳三地粤剧界同仁举办了系列粤剧演出活动。6月30日—7月2日,香港八和会馆举办了“经典粤剧庆回归”演出。该次演出首次汇聚粤港澳三地100多名粤剧精英,上演了3个粤剧传统例戏《观音得道》 《香花山大贺寿》《天姬送子》。7月11-12日,广东粤剧院应邀参加由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青年交流促进会、香港学生活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优秀粤剧庆回归”活动,演出了粤剧《梦·红船》。11月8日,由澳门教育文化艺术协会主办、广东粤剧院一团演出的澳门古装粤剧《辛弃疾》在澳门文化中心首演。11月9日,广东粤剧院一团在澳门文化中心演出粤剧《魂牵珠玑巷》。2018年,“粤港澳粤剧新星汇”(该活动开始于2011年。粤港澳三地每两年举行一次“粤港澳粤剧群星会/新星汇”,每地在11-12月邀请其他两地演员同台演出并于三地巡回上演,进行粤剧艺术交流)于1月30日、2月6日、2月11日分别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香港沙田大会堂演奏厅和澳门永乐戏院举行,演出了《白蛇传》多个精彩选段,大获好评。

除粤剧外,粤港澳三地的话剧、舞剧、歌剧等戏剧交流演出活动也颇引人瞩目。2017年4月15-16日,香港中英剧团创排的话剧《相约星期二》在广东演艺中心剧场演出2场。5月17-18日,广东歌舞剧院携舞剧《沙湾往事》香港文化中心演出3场。7月15-16日,香港舞蹈团的舞剧《倩女·幽魂》在广州大剧院歌剧厅演出2场。7月28—29日,话剧《最后晚餐》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演出3场。8月24-27日。香港话剧团的话剧《最后作孽》在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演出5场。11月,根据澳门的历史故事创作的澳门基金会出品的京剧《镜海魂》、香港文化舞剧团及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联合创作的大型舞剧《弟子规》参加了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演出,其后又于2018年4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2018年5月,為响应“一带一路”文化先行的号召,澳门乐团受广州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邀请在广州大剧院演出3场原创歌剧《马可·波罗》。

在粤港澳三地频繁交流的戏剧活动中,以广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省戏剧创作及相关演出交流活动始终走在引领的位置,表现出强劲、持续、厚重、包容的宏大气魄。

(二)联手共培,新人崭露头角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是文化传承的后备军。粤剧传承从娃娃抓起,这是粤港澳三地早在建立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机制之初就已达成的共识,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熏陶和培训活动。

粤港澳青少年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自2002年起建立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机制以来打造的三地文化交流品牌活动之一,多年以来一直由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主办实施。2017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将粤剧艺术交流夏令营扩展為“戏剧营”“舞蹈营”“音乐营”三营一体的艺术交流夏令营,将营地建在深圳,并精心设计了以基础训练为重点、以大师讲堂为亮点、以巡回演出为落点的课程安排,按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体验和展示,效果良好。夏令营开设的专家课成为本届夏令营一大亮点。夏令营还组织全体营员在香港明爱元朗陈震夏中学、广州友谊剧院、深圳少年宫和澳门永乐戏院等粤港澳三地的重要演出场地进行“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粤港澳青少年艺术展演”,累计到场观众超过2500人。通过夏令营这个粤剧交流平台,让三地的青少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及联合演出,使他们学唱、会唱、爱唱传统戏曲,以此推动三地青少年粤剧人才培养和粤剧艺术发展交流,以粤剧艺术助推大湾区文化建设。

在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的推动下,香港中英剧团、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及澳门戏剧农庄三方在第十七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上签订了《粤港澳青年戏剧节合作意向书》。三方于2016—2017年期间开展“粤港澳戏剧交流计划”,内容包括编剧培训课程、编剧比赛及三地戏剧巡演等活动。这是粤港澳三地联手合作培养本土戏剧人才的一次重要尝试,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戏剧合作、交流和发展影响深远。2017年4月19-28日,香港话剧团应澳门教育暨青年局的邀请,在澳门文化中心小剧场演出13场澳门中学生普及艺术教育计划《体验戏剧·多元感受》。2017年6月30日-7月2日,由佛山市青年联合会主办,佛山市青少年文化宫、佛山市第一小学联合承办的“青年同心圆暨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2017佛山非遗(粤剧)文化香港行”在香港举行,佛山市第一小学的粤剧小演员们献演了青少年粤剧折子戏《小志的梨园》。2017年7月10-19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和澳门特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17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活动,共有来自粤港澳地区超过120多名青年参加,并到香港、澳门、广东省及贵州省等地进行文化交流。2017年11月10-16日,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29名师生参加了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的“学生艺术教育普及计划——鉴赏国粹·细味戏曲”活动。2017年11月26日,香港康文署举办了第十五届“粤剧日”,共有一百多位本地新进青年演员、儿童演员及学界粤曲比赛优胜者演出粤剧折子戏及演唱粤曲,其他活动包括舞台剧、粤剧动画电影、讲座分享会、亲子互动工作坊及导赏团等,吸引了超过三万七千人次参与。

(三)联手共创,精彩纷呈

戏曲音乐剧《一代天娇》于2017年元宵节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演出。该剧是首部由香港春天舞台制作、粤港两地演员参演、讲述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艺术生命故事的以戏剧、话剧和电影三合为一的戏曲音乐剧。该剧融合了来自粤、港两地曲艺界、影视界对红线女粤剧艺术大师的敬意,也让粤、港两地的观众过足戏瘾。

《孔子·回首63》,是在历史剧《孔子63》2016年版本的基础上,经粤、港、澳三地合作修订剧本重新制作而成。该剧由香港中英剧团艺术总监古天农担纲剧目编审,香港资深戏剧人麦秋担任导演并出演73岁的孔子,香港中英剧团第一代香港演员张可坚饰演63岁的孔子,澳门戏剧农庄的创办人及行政总监李俊杰扮演中年孔子及其门生子渊,广东演员郑敏雄、莫澳欣和李跃辉亦参演其中,与港澳班底携手,为粤港澳大湾区戏剧交流与合作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大型神话粤剧《神狐绮梦》由佛山粤剧传习所沿袭与香港一年一戏之约而创排,并于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赴港演出。该剧由佛山粤剧传习所所长、梅花奖得主李淑勤与香港著名粤剧演员龙贯天担纲主演,是佛山与港方合作排演的李居明编撰的第六套剧目。2017年8月10—13日,该剧在香港新光戏院连演4晚,创下香港新光大剧场年度最高票房纪录。

共培共育,青年可期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精品”的产生,离不开优秀的主创团队,尤其是离不开优秀编剧创作出的优秀剧本。只有催生熟知本土文化的戏剧人才,才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创作出具有岭南特色、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戏剧作品来。

一、人才培养,初显成效

2016年2月出台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加大剧本创作扶持力度。健全戏曲剧本孵育机制。”“加快培养戏曲创作人才。着力发挥‘广东剧作人之家、‘全省青年剧本创作计划等平台的优势和作用,充分聚集创作人才,形成集聚效应。大力调动年轻编剧参与戏曲剧本创作的积极性,鼓励戏曲爱好者、文化学者、高校戏曲专业师生等参与戏曲剧本创作。”

(一)“青扶计划”,专业扶持显成效!广东省青年创作扶持计划的创立和实施是扶持培养本土戏剧人才的有力举措。2017年12月18-20日,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汕头市艺术研究室承办的“2017广东省剧作人之家、广东省艺术研究创作联盟双年会”在汕头市举行。会上签订了第二届“广东省青年创作扶持计划”三方协议,从省内青年编剧提交的众多剧本中遴选出三个剧本,给予生产扶持经费,委托相关院团排演。这三个剧作分别是由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排演的广东汉剧《乐羊子》(曾荣玲编剧)、由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排演的山歌剧《客家阿姆》(陈辉剑编剧)和由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排演的话剧《白日梦阿里》(梅哲编剧)。其中,来自惠州市文广新局文艺创作室的曾荣玲所创作的《乐羊子》,在第31届田汉戏剧奖评选中荣获剧本二等奖。

(二)高校教育,因材施教挑“尖子”!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在戏剧系中专设粤剧专业培养粤剧人才的高职院校。2014级粤剧表演中专班是该学院第一个教学改革实验班,共招收学生46人。聘请戏剧表演(导演)艺术家、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周龙,以及粤剧表演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蒋文端共同担任该项目的带头人,打破教学常规,因材施教,借鉴传统“师带徒”教学方法,聘请一批名家进课堂手把手教学。这种创新培养模式最终结出硕果,2014级粤剧表演班毕业生被广东粤剧院全班接收。这在该校办學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三)“孵化计划”,成果巡演在“市场”!2017年9月15日,广州市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召开“2017年广州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专家剧本研讨会”,对粤剧剧本《易水寒》《茶楼》、戏曲剧本《唐伯虎》《梦唐》展开研讨,推出4部小剧场戏剧作品(话剧《菜鸟的狂想》《菜鸟的秘密》、粤剧《鹅潭映月》《三生》)。其中,小剧场话剧《菜鸟的狂想》在市场化运作中成功摸索出了一条由“政府立项、专业制作人统筹运营、优秀演出团队加盟出演”的新模式。2018年5月,“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菜鸟系列小剧场话剧《菜鸟的秘密》之“广东省戏剧进校园2018巡回演出”分别走进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华南理工大学、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广东高校。通过“戏剧进校园”“戏剧进社区”“戏剧进企业”等一系列戏剧交流活动,广州市戏剧孵化计划在市场化的路上实现了创作形式上的创新与突破。

(四)“培养计划”,剧院参与促推广!随着话剧《蒋公的面子》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广州艺术节·戏剧2017重点部分“青年戏剧培养计划”正式启动。广州大剧院的青年戏剧培养计划作为一项长期计划,主要是充分利用广州大剧院丰富的艺术家资源,以及演出平台的优势,让参与其中的年轻人获得在广州大剧院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戏剧指导讲座、工作坊开阔艺术视野、激发创作灵感。广州大剧院拟与广州各高校建立紧密联系,共建艺术实践基地,收集一批优秀原创作品纳入“青年戏剧嘉年华”的系列展演中。与此同时,广州大剧院还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剧院为依托、针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器“D艺空间”,通过孵化器运作模式来发掘好的演出项目及演艺人才。

(五)社会参与,惠民培训掘“新苗”!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培训基地是由政府打造的粤剧文化培训传承基地,主要以惠民为主,旨在培训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在培训中发掘人才,为粤剧的传承提供新鲜血液,为粤剧繁荣发展做出努力。培训基地于2017年暑假开设夏令营特训班,聘请来自中国戏曲学院、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和广东粤剧院的优秀指导教师授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是粤剧基本功训练,包括粤剧声腔、形体等方面的提升,二是新节目排练,包括排练大型开场式《行当展示》、折子戏《春草闯堂之“上路”》《投江》,粤曲《颂羊城》等,对培训基地学员进行系统化的提高,让学员们对粤剧有更直观、更具体的学艺体验,真正爱上粤剧表演。

二、民间力量,延续梦想

“大戏节”&“青戏节”,广州话剧“梦工场”!当下,不少城市如北京、杭州、武汉等都在举办大学生戏剧节,广州大学生戏剧节近年来吸引不少外省剧团前来参赛。广州大学生戏剧节从2013年起引入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让大学生和青年非职业戏剧人之间有了一种传承关系。广州大学生戏剧节的口号是“个性、敏锐、实验、开放、纯粹”。广州大学生戏剧节鼓励原创作品,也鼓励年轻人表达自我。“以戏会友”是广州大学生戏剧节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概念。2015年,广州大学生戏剧节首次加入剧评人制度,并采取现场打分现场亮分的制度,保证了比赛的公平公正。2016年,首次加入了“大众评审团”制度,在戏剧爱好者中选取九名大众评审组成“大众评审团”,与专家评审共同打分,投票选出“优秀非职业戏剧人”。2017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启动“首届十三号剧院非职业戏剧演出季”,选出包括《呐》(江湖戏班)、《十八年华》(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团话剧团)、《南柯记》(深圳大学“穷·戏剧工作坊”)、《鸵鸟蛋的忧伤》(华南师范大学紫荆剧社)、《Part Time 武林》(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培训部),以及《回家》(荆棘鸟剧社)等6部优秀非职业戏剧作品进行展演,售票演出共12场,入场观众上千人次。

2017年11月21-27日,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承办的第十二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五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大赛在广州U13剧场举行。共有来自广州、珠海、湛江、武汉、西安、新西兰华人剧社等地的70多个团队报名申请,最终,47个作品入围初赛(其中,大学生戏剧单元剧目34个,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剧目13个),18部作品入围决赛。《你》《白日大道》等2个剧目获“最具创造力戏剧奖”、《神奇大学异闻录》等6个剧目获“优秀综合表现力演出奖”、《不死的金鱼》等6个剧目获“综合表现力演出奖”、《倾城》等6个剧目获“戏剧追求奖”,以及18名主创获“优秀非职业戏剧人”,并向优秀表演者和组织方发放了“青年戏剧发展基金”。

2018年11月13-18日,第十三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六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大赛在广州U13剧场举行。共收到了50个剧社的报名申请。18个剧目进入决赛(包括大学生戏剧单元10个剧目,青年非职业戏剧单元8个剧目)。最终,评出《寻山记》《抱枕人》共2个“最具创造力戏剧奖”,《一条流向乌布的河》等4个“优秀综合表现力演出奖”,《明天见》等6个“综合表现力演出奖”,《孤·茧·破》等6个“戏剧追求奖”,以及15位“优秀非职业戏剧人”。共有深圳大学(旧黑匣子戏剧工作室)的《寻山记》、华南农业大学校话剧队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中山大学南校话剧社的《一条流向乌布的河》、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州校区校艺术团话剧队的《若你喜欢怪人》、梦幻剧团的《超凡之旅2018》、生白剧场的《抱枕人》、青林剧社的《加餐餸》、空壳戏剧工作室的《一树梨花压海棠》8个剧目纳入“优秀展演剧目”中。

“深二代”,玩转深圳戏剧市场。除在每一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青年非职业戏剧节涌现出的一批大学生艺术团体和青年非职业戏剧团体之外,以年轻人为中坚力量的民间话剧团体也呈现蓬勃之势。从2015年开始,爪马戏剧、荔枝青年剧社、甸甸巴士话剧团、胖鸟剧团等一批本土剧团在深圳集中出现,《四根火柴人儿》 《王的名义》 《老友祭》 《同谋》 《马桶大爆炸》 《市井之徒》《掌柜在此》等一批原创剧目接连上演。自此,一改深圳戏剧演出市场长期以来为国外剧目和外地剧团所占据的局面,为深圳的本土话剧市场带来了勃勃生机。2017年,首届深圳南山戏剧节,深圳本土剧团原创剧目演出更是大放异彩,除了爪马、荔枝青年、甸甸巴士、碉楼剧场&邹晓勇戏剧工作室、胖鸟、泽熙传媒等较为专业的职业化剧团的剧目演出外,还有黑匣子、煎蛋剧社、蒲公英剧团等参演。同时,还涌现出一批本土企业戏剧社创作的剧目,如北门工人剧社的《打工的人》、华润戏剧社的《群猴》、深圳地铁馨星话剧社的《暗恋桃花源》等,体现了现代戏剧与企业文化、企业团建等相融合的新趋势。而近年涌现的深圳原创剧目大多出自80后90后“深二代”剧团之手。得益于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开明的家庭氛围、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从小开始的艺术熏陶,一大批80后90后“深二代”考取了国内外各大艺术专业院校,不少人在毕业后回到深圳,投身自己热爱的戏剧艺术中,成为年轻一代深圳戏剧的生力军,例如爪马戏剧的李梓诚、荔枝青年剧团的刘子源。这些“深二代”探讨的话题更加关注当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生存模式一开始就是走市场路线,在艺术理念上也有不少与前辈迥异的想法。虽然“深二代”剧团的风格不一样,但在创作演出方面经常会资源共享,相互扶持、坚持做常态演出,共同致力于推动深圳本土戏剧的发展。

促进融合,展望未来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一脉相承,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较早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也应注意到,在大湾区九市二区中,戏剧的发展、交流与合作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首先是各剧种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不均衡。粤剧仍是粤港澳三地戏剧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其他戏曲剧种剧目虽然三地之间有交流来往,但较粤剧而言仍显余力不足、空间不足。其次是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九市二区虽然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但由于经济水平、政治格局、历史演进,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下,戏剧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强弱之分。就粤港澳三地对比而言,以粤剧为例,香港、澳门的粤剧生存环境,包括演出场地、政府资金扶持力度等各方面,较比广东差,香港和澳门也鲜有政府专门扶持的专业粤剧团体,港澳民间粤剧团体面临着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的严峻现实。而广东省,由于近年来各种戏曲扶持政策出台及专项资金资助,粤剧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展演平台建设及面向港澳乃至海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均较繁荣。而广东省内九市之间,戏剧发展也是参差不齐的。作为广东省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广州市拥有最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实力在大湾区九市中居领先地位。深圳次之,且以实验话剧的原创而别具一格。东莞、佛山则主要依托有着广泛民间基础的私伙局,将粤剧粤曲发展得红红火火。珠海又次之。其他地区的戏剧创作和演出难以与广、深、莞、佛等地形成合力。如何能既保留各地优势又能不断推动各区域间的戏剧创演合作、均衡发展,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呢?个人认为,由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各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生成和交流格局,应该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戏剧发展所要努力的方向。

粤港澳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粤剧。但由于在制度、法律和文化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三地仍缺乏更多更广的专业交流对接平台,更多的是民间基于节日庆祝、神诞日纪念等传统仪式所必需的民间戏剧交流活动。面对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能出现的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合作的趋势,粤港澳三地需要尽快建立更高级别的合作机制。如三地可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三地政府首脑级别的文化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合作级别和合作的精准性,破解戏剧创作、交流的合作瓶颈,逐步形成由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主导、民间多方力量参与的常态化互动,包括创演资金的使用、创演人才的流动、演出场地的灵活调度、创新理念的相互启发,以及资料资源的互通有无等。

如何保证戏剧创作演出的常态化和延续性,资金和人才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九市二区共同面对的、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广东省的专业戏剧院团大多属于国有性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款或专项资金资助,通行的资金使用模式是:报审剧目、评审、部分资金到位的方式。这和艺术生产规律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悖而行的。因为“等、靠、要”的心态,会使整个院团面临不可预知的被动困境,不仅对市场缺乏观察、思考、应变能力,且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院团缺乏活力、优秀人才流失的局面。那么,在众多的艺术团体中,该养谁(团队)?怎么养?怎样才能使他们既能留住人才又能焕发生机呢?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国家投入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化介入,在这一点上,香港话剧团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2001年,香港话剧团为了增添活力,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进行了体制改革,由政府化转向公司化。改制后的香港话剧团有限公司,由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长签署文件豁免交税,也没有减少政府投入。这些年来,政府拨款仍旧占到60%,其余收入包括商业赞助、票房、外展及戏剧教育收入等。在管理上,公司化后的话剧团由政府部门领导改为理事会领导,聘用艺术总监和行政总监,分管藝术创作和行政工作。改制后的香港艺术团,以主流剧场制作为艺术定位,以均衡多元剧目为编排方针,以市场消费导向为营销策略,翻译和改编外国古典及近代戏剧,同时致力推介优秀的中国剧作,推动和发展香港原创剧。从2006年开始,香港话剧团积极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和海外市场,足迹遍及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重庆、广州、深圳、台北、澳门等地区,以及新加坡、旧金山、纽约、多伦多等国家和地区,创演了包括《新倾城之恋》(2006)、《德龄与慈禧》(2008)、《最后晚餐》(2013)、《都是龙袍惹的祸》(2015)、《有饭自然香》(2016)、《顶头锤》(2017)在内的不少广受市场欢迎的精彩好戏。当然,希望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有效解决各演剧院团的资金保障和人才储备问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

粤港澳大湾区兼具深厚的历史传统积淀和勇于开拓的现代意识,在国家层面主导的大湾区经济建设的历史契机下,以现代科技、互联网为依托,不断寻求大湾区戏剧创作的与时俱进、跨界创新,将是九市二区戏剧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跨地域、跨文化、跨领域、跨形式的跨界创新,将会大有可为。如2017 年,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抓住时机,申报了将话剧《后悔药》改成网络大电影的项目,并已被审核通过。2017年8月,在爱丁堡艺穗节这个拥有70年历史的国际顶级艺术节上,深圳民间文艺团体打造的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粤剧《夫人计》备受当地主流观众瞩目。由广州中投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粤剧院出品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利用大型LED和特效烘托戏曲表演的尝试大获成功,在戏曲“电影化”的跨界创新上实现了突破。然而,这种跨界创新的“度”如何把握?如何在创“新颜”的同时又不伤其“旧貌”?这也是值得业界深思的一个课题。

(作者单位:张晋琼:广东省粤剧院,全艳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粤剧粤港澳戏剧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今年第12个“粤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