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主问题”的设计策略

2019-11-22 02:50李柃熤
甘肃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自读课文主问题设计策略

李柃熤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主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62—01

2016年以來,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自读课文在呈现形式上发生了变化,课文旁边的批注和课后的“阅读提示”再一次提醒教师,“自读”必须落到实处。但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读课文中“主问题”设计,便可以实现这种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抓住题目中的形容词,分析人物性格

《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虽然很多学生看过小说,可是仅停留在对情节的了解层面上,对小说最重要的要素——人物,感知并不到位。传统设计从分析情节入手,讲解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大半节课过去了,低效且不够吸引学生。

笔者从题目的形容词入手,设计主问题“为什么说杜小康是孤独的,说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利用“孤独”这个词作文章,提问精而实,串联起本节课要解决的理清课文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分析环境描写三个知识点,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断用低效问题追问对学生思维的桎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情节方面,学生可以概括出失去伙伴、失去同龄人、甚至和父亲都无话可说是一种孤独;从文本方面,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原文,增强了文本意识;从人物描写方面,学生可以从动作、语言等描写上体会杜小康的“孤独”;从环境描写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课文中关于芦荡描写感受孤独。

因此,在这个问题下,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的引导也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抓住课堂中的学生发言,从生成中完成对本节课重难点的解决和突破。

二、利用题目中的关键词,理清论证思路

《创造宣言》是本次改编教材新加入的自读课文,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创新教育”所做的一次演说。课文最初的阅读对象是教育者,且摆出了近二十个事实论据,容量极大,对于初中生来说,读懂尚且不易,更谈何分析论证思路?大多数教参中均以梳理论证思路作为执教的第一步,笔者按此思路执教后发现,学生无法从纷乱的事例中快速理清文章思路,只能把理解停留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分析中,全文流畅的思路被肢解的七零八落。

在第二个班执教时,笔者从题目中挖掘主问题:“作者的宣言是什么?他是怎样一步一步提出这个宣言的?”学生拿到主问题后,通过小组自主阅读、讨论合作,迅速找出了作者是通过反驳五个观点和以东山樵夫为喻来提出自己宣言。教师适当引导后,“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呼之欲出,且正反对比论证也水到渠成地呈现在师生面前。这个主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从课文内容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整体参与,从文本的角度引发生生之间的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和欣赏,从而达到《课标》中提倡的“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

三、关注题目中的动词,巧妙设计文言文的授课思路

《湖心亭看雪》虽是自读课文,但让学生了解白描手法和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两个无法绕开的知识点,但显然,其中任何一点都不是一两个课时可以弄懂的。所以怎样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它们介绍给学生成了教师的难点。传统文言文教学采用读、译、品三个环节,此方法能够循序渐渐,且教学效果扎实。

笔者认为,本课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不妨以主问题“作者在湖心亭看到了什么”入手,用“看”字牵齐全篇,利用头脑风暴,板书罗列作者“看”到的一切: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切入现代文翻译和白描手法的介绍;从“有两人铺毡对坐……客此”切入到作者张岱的生平简介和课文的创作背景。有此两点做铺垫,引入全文中心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主张,并用朗读贯穿其中,全文的解析就基本完成了。

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显得大气,用一个看似简单的教学问题,有利于简化教学头绪,能够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从而达成更集中、更深入的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起到“一问牵全篇”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题目,抓住课文中心,梳理课文的脉络,为学生设计好的课文主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不断提升,更能使学生喜欢语文课堂,真正提升语文课堂效率。以上的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初中语文自读课文课堂主问题设计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761)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自读课文主问题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以三步导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