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作文评改方式 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2019-11-22 02:50赵敏
甘肃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写作素养评改原则

赵敏

【关键词】 作文;评改;写作素养;原则;步骤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160—01

一、作文评改的原则

学生的作文应是充满个性的,是个人丰富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个人创新能力的自由发挥,所以,评价主体对学生习作的评价也应是个性化的。笔者认为,在进行作文个性化评价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这是个性化作文评价的首要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所以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关注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个性的健康发展。在评价中,我们要尊重学生作文中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以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使学生写出更好的习作。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凸显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

二是衡量一篇作文的好与坏,关键是看是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不同于传统的中心思想),是否准确(包括相关的知识链接和拓展)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学生由于年龄、视野、经历等的限制,有时候看问题不免片面、偏激。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是树人,不是压、不是堵,而是扶和导,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我手写我口,我口出自我心,把学生从功利的写作中解放出来。因此,对学生作文评价的着眼点要瞄准学生自身作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纵深发展,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评价学生的语文基础素养要用发展的观点,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恳切的建议和帮助。

三是在过去的学生作文评价中,由于过于强调一元价值(主流意识)在作文评价中的作用,较少吸纳其他价值观点而显得封闭。但是,作文评价是对学生作文的价值判断,由于评价对象及对象所属主体的复杂性,必然导致其价值主体的非中立性,价值主体的非中立性必然会导致作文评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从而形成评价主体多元的格局。个性化作文评价即是多元的开放性的作文评价,也就是说在个性化作文评价中,要强调主体多元、价值多元、方法多元,在多元中寻求平衡,从参与作文训练的所有人的需要出发,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使评价结果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尽可能吸纳各方面的观点。

二、作文评改的步骤

第一步,教师初改。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次要改约60本作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近,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到最后却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60个各具特色的评语。有鉴于此,笔者将学生作文分成三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准备:从初阅的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2本。同時,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改标准一并打印,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并写明原因。然后,老师要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作文教学理论联系起来讲解,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的原因。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对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在课堂结尾,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课后互批。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趁热打铁,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利用课下20分钟左右时间,依据课上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并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他们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每班作文中抽出四分之一检查一下,看同学们的评定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期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八分之一。以上四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编辑:孟 刚

猜你喜欢
写作素养评改原则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作文要厚积薄发
试论作文教学
智能手机互动式作文评改的探索与实践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