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芳
【关键词】 综合实践课;方式;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91—01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本文从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注意事项及有效途径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综合实践课的特点
1.综合实践课是实践性课程。课程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强调如探究、调查、考察、访问、服务、操作、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是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是对学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动手实践,是基本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动手操作实践的方式来获得经历和体验。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经验性课程。课程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综合实践课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这种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课程。课程向自然环境、学生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自然及生活的联系,强调超越课堂、教材和学校的局限。
二、开展综合实践课应注意的事项
1.综合实践课程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要求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2.综合实践课的主要方式为社会服务、考察探究、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博物馆参观等。在活动设计时可以以某种方式为主,兼顾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实施,使不同活动要素彼此渗透、融会贯通。要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设计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基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并选择相应的活动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整合性及开放性、连续性等原则。
三、开展综合实践课的有效途径
1.综合实践课程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也可以个人单独进行。小组合作范围可以从班级内部,逐步走向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和跨区域。要引导学生根据兴趣、能力、特长、活动需要,分工明确。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合作沟通能力。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承担起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负责制定并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2.综合实践课程中,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教师的指导应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对学校来说,一定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强化培训,推动教师的持续发展。要支持体系建设与保障,如网络资源开发、硬件配套与利用、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等方面。还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课程实施情况的督查,开展优秀成果交流评选。
3.转变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偏重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学习模式和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密切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他人、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入社会活动,并开展探究、体验、实践等,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关注生存方式。学生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形成了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作為老师,一定要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措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根据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认真规划、设计好每一次综合实践课程,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