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锋
【关键词】 教育管理;师爱;方法;平等;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52—01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严与爱的关系,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是“严”,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是“爱”。在班级管理中,既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又容得下学生的缺点,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对违规学生的处理要讲究方式方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准确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
一、爱而有度
师爱,可以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潜力,感化、净化、温暖学生。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教师是一种“爱”的职业。教育中,既要强调 “爱应真诚”,又要强调“爱不失衡”。
1.爱应真诚。很多教师都知道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对学生的爱要真诚,也总是将爱学生作为口头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难知性一致;有的教师表面上对学生非常喜爱,但在背后却非常厌烦;有的教师面对优秀学生满脸笑容,面对调皮学生却横眉冷对;有的教师心情愉快时笑逐颜开,心情不好时便百般挑剔;有的教师虽对学生时常表扬,却只是流于形式,张口就来。高尚的师爱应该是真诚的,表里如一的;高尚的师爱应该是公平的,一视同仁的;高尚的师爱应该是不会随着时间、场合、心情的变化而改变,否则,老师的人格就会在学生心中大打折扣。
2.爱不失衡。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失衡,需要平等,不能厚此薄彼。几个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教师处理的方式不同,对成绩好的轻描淡写批评几句,对成绩不好的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对班干部不闻不问,对普通学生一查到底等。响鼓需要重锤,教师有教师的考虑,但学生并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一“锤”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不公,于是這种爱衍生出的不是感恩,而是不解和怨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把一碗水端平,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爱每一个学生。
3.爱而不纵。爱心似雨露,润物细无声。“爱”比“理”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一切良好的教育,也都“以爱动人”。这种“爱”是一种充满责任感与理智感的全身心的爱;而决不是一味迁就、盲目顺从、无原则地偏袒学生,也不同于溺爱与宠爱,更不等于纵容学生的错误。“爱”是包容而不是放纵,“爱”是关怀而不是宠爱。溺爱、宠爱与纵容,甚至比“没有爱”对学生的伤害更大、更深。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宁可让学生不懂事的时候责怪我,而不要让学生懂事时责怪我”。不因犯错误的是优生、班干部就可以让他们享受特权,而心存侥幸、不思过错、骄傲自大,而教师怕伤他们的面子就不闻不问。这不是爱,是宠和害,应该根据他们所犯错误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或场合引导教育,要让他认识到“自己有不足,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孩子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
二、严而有格
仁爱和严管,是孪生兄弟。俄国教育家赞科夫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若仅有爱,没有严,这不是爱,不是真爱,至少不是完整的爱,或负责的爱。唯有将“爱”与“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也应该明白,这种“严”并非苛刻、死板、固执己见,更不能演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
1.严慈相济。师爱应该说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也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错误。该严格时一定要严格,但不是“严而无慈”,整天对学生板着面孔,冷冰冰,凶神恶煞似的,使学生望而生畏,不寒而栗,一点儿也体会不到师爱。严慈相济,相得益彰,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感情上乐于接受教师的管理教育。
2.严而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传重于言传。以“格”从严,这“格”虽然是对学生,但教师真正把班级管理好,把书教好,应先做到“格”从我起,始终从“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才能激励学生的发展,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务实开拓,不断学习,言语与行动一致,关心与严格要求一致,无时无刻做好学生的榜样。
爱是情,严是理,在教学管理中,“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严出于爱”,才是“严得有理”;只有“严中有爱”,才会“严而有效”;只有“严中生爱”,才能“严而有信”;只有“严而垂范”,才能让学生“信其道”,而后“亲其师”。
“严”和“爱”将是我们教育学生的永恒主题。爱而有度,严而有格,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相得益彰,才会有满园桃李的芬芳。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