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涛
【关键词】 甘肃深度贫困地区;支教行动;项目;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9—0020—01
为有效缓解乡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教师紧缺、课程无法开齐开足、校园文化活动资源单一,以及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缺少关爱的实际,2018年,省教育厅在礼县和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精准扶贫爱心支教陪伴成长行动计划”试点工作基础上,组织实施了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支教行动项目。项目实施一年来,省政府累计落实支教专项经费1380万元,在全省师范类高校选派支教学生2991人,3-6人一组,赴深度贫困县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支教活动,项目覆盖了23个深度贫困县规模在100人左右的800余所小规模学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度贫困县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锻炼了师范生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取得的初步成效
1.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的局面。通过支教行动,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得到了有效补充,壮大了师资整体力量,极大地缓解了偏远农村小学师资总量不够,专任教师不齐、不足,尤其像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无法开设、流于形式的老大难问题。
2.提高了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在支教工作中,支教老师充分利用自身年龄小、思想活跃、理念新颖、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娴熟的优势,将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渗透于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创新了农村小学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推进了偏远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支教学生团队的整体加入,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改变偏远农村学校长期固化的教师队伍结构和教育生态,对农村学校常规的教育思想、经验、模式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有效缓解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少、课头多、教研教改力量不足、动力弱化的问题,为持续推动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4.丰富了支教学校校园文化生活。派出高校在选配支教学生的过程中,重点把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院系的学生纳入支教范畴,不仅满足学科教学需要,还为发展校园文化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支撑,支教学生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兴趣、特长,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受援学校的课余生活和校园文化。
5.强化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支教师范生一般都住宿在受援学校,与留守儿童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交往交流,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通过个别交谈、作业辅导、课间活动、家庭走访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辅导,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6.创新了高校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支教实习活动,支教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需求,学会了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技能,提高了与家长以及同事的交流交往能力,实践了教学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了扎根农村,从事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怀和理想信念,为学生入职能力和信念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思考与建议
1.供需对接协调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派出高校和对口的项目县应提前做好沟通摸底调研工作,准确掌握项目县对于支教实习学生的数量和学科需求,及时作出预判调整,尽可能按需求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开展支教,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2.实习支教经费必须足额保障。根据支教实习工作实际需要,按照每生每月1000元的标准核算支教师范生生活补助,在首次启动时为受援学校下拨启动经费5000元,用于添加必需的生活用品,解决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学生能安心实习支教。
3.实习支教配套政策有待健全。需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支教實习工作的师范类院校在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审批上予以政策倾斜,并在聘请一线优秀教师指导、开展实训等方面给予项目支持和专门的扶持;对参与实习支教的学生在就业招考中给予加分、优先录取等优惠;对实施支教实习工作的项目县,在农村中小学紧缺教师招录数量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4.支教学生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师范院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密切与中小学课程、教材的联系,强化实践育人模式和机制,对于参与支教工作的学生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学生教学操作技能及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个人专业反思、共同体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确保支教质量,促进实习学生自我提高。
当前,我省正在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面对新时代、新发展、新挑战,立足我省深度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的实际,让全省更多的师范院校参与深度贫困县支教项目中,既是高校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必将对我省教育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