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佳,周长征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疼痛性疾病,又称纤维组织炎或肌肉风湿病,好发于颈肩、腰背、骶臀部等处。基本发病机制为急性损伤后未能及时有效治疗,肌肉筋膜组织逐渐纤维化,导致瘢痕形成、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慢性劳损,肌肉筋膜组织间形成粘连,迁延日久而引发疼痛;或久居湿地、外感风寒,使气血循环受阻,也可导致肌筋膜炎的发生。风寒湿阻型为肌筋膜炎的常见证型之一,腰背部也为该病的好发部位,本次研究采用薏苡仁汤加减方治疗风寒湿阻型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共86 例风寒湿阻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组的先后顺序分为2 组,每组43 例。其中观察组男18 例,女25例;年龄23~69(45.3±12.2)岁,病程7 天~1 年(2.3±1.0个月);对照组男17例,女26例;年龄25~68(44.9±12.5)岁,病程10 天~1.5 年(2.5±1.2 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1]的诊断标准:腰背部存在局部或广泛疼痛,压痛大多明显,常因寒冷、运动等因素诱发,压痛点周围可有肌紧张感;腰背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或局部肌肉张力增高;相关部位的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也多在正常范围内。中医辨证为风寒湿阻证:腰背部肌肉疼痛、痛处不定,或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重着酸痛、活动不利,舌淡、苔薄白或兼腻,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年龄在18~70岁;发病后未进行过相关治疗;患者能按要求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以上诊断及纳入标准的患者;孕期、哺乳期妇女;患者存在恶性肿瘤、精神类疾病等不利于治疗的情况;排除其他腰背部相关疾病或诊断不明的腰背部疼痛;其他影响本次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
2.1 对照组 予艾瑞昔布片(国药准字H20110041,规格:每片0.1 g)口服,每次1 片,每日2 次,2 周为1 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薏苡仁汤加减方,药物组成如下:薏苡仁15 g,苍术10 g,当归10 g,川芎10 g,桂枝6 g,羌活10 g,独活10 g,防风10 g,伸筋草10 g,木瓜10 g,甘草6 g。每日1 剂,由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制备,水煎分2 袋装,每袋200 ml,早晚温服,连服14天。
3.1 观察指标
3.1.1 腰背部功能评分 采用简体中文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C-ODI)[2],从疼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等10个指标评估患者的腰背部功能活动,每一指标最低0分,最高5分,总分越高代表功能障碍越严重。
3.1.2 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画一条长度为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患者根据自我疼痛的感觉在该横线上作一标记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3]制定。临床痊愈:腰背部活动自如,疼痛完全消失,无压痛,可正常工作;显效:腰背部活动大致正常,疼痛基本消失,无明显压痛,尚可正常工作;有效:腰背部活动有改善,疼痛较前缓解,轻度压痛,能参加轻工作;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方面无改善。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统计描述,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Ridit 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3.4.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治疗前后SC-ODI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C-ODI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SC-ODI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3 43治疗前25.33±12.23 24.91±12.54治疗后12.79±5.61①②17.60±5.36①
3.4.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1
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43 43治疗前6.09±1.17 6.05±1.31治疗后2.28±1.16①②3.95±1.65①
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黄帝内经》之《素问·痹论》篇有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提出痹证的病因以风、寒、湿邪为主。中医学认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故其病机根本为邪气痹阻经脉,不通则痛;治疗上当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并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等辨证论治,久病体弱的患者还应兼以扶正。而西医治疗肌筋膜炎多以消炎镇痛为主,如痛点封闭、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仅药效时间短暂,而且副作用也较大。相比之下,中医药治疗不良反应少、疗效也更持久,标本兼顾,具有明显的优势。
薏苡仁汤出自清代《类证治裁》,方中重用薏苡仁为君药,利水渗湿、除痹散结,合用苍术加强燥湿健脾之功;当归、川芎辛散温通,养血活血兼以行气,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羌活、独活均为祛风寒湿要药,兼能止痛解表;桂枝温通经脉,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周长征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加用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加用薏苡仁汤加减方治疗后,患者的SC-ODI、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表明该方法能在整体上增强风寒湿阻型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是一种可行性强、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但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对患者的随访,所以该方法对肌筋膜炎的远期治疗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