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中国:神话学与考古学专家对话”论坛综述

2019-11-22 22:48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中华文明神话

昃 昊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40)

2019 年10 月31 日,“玉成中国:神话学与考古学专家对话”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召开。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神话研究院院长顾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访问讲席教授、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学系讲席教授刘莉,辽宁省文化厅原副厅长、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郭大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等多位专家热情参会,数十位神话学与考古学的学者和研究生们参加论坛。

中华文明探源是神话学与考古学的共同职责与学术使命,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提倡跨学科研究华夏文明起源,意图用神话研究的方式整合跨学科知识,探究华夏精神文化背后潜藏的、未被总结的、缺乏理论提炼的文化基因。以开放、多元、交流、融合的文化精神为本,论坛由开幕式、主题演讲与对话发言三部分组成。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齐红主持开幕,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神话学研究院院长顾锋发表论坛致辞。他认为,现在人文学科最大的问题,就是“讲故事的”和“实际考证”无法对接,而今天的论坛就是在“讲故事的”神话学者与“实际考证”的考古专家之间搭起桥梁,溯源中华文明起源,寻根史前文明,从不同的角度贡献各自的知识与见解,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顾锋希望借此机会,打破大家对上海交通大学仅以理工科见长的传统和固有认识,他以三句话总结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因图强而生。上海交通大学诞生于甲午战败的硝烟当中,是国内最早的国立高校之一。第二,因改革而兴。上海交通大学办学123 年,历程坎坷。建校任职最长的校长唐文治是一位国学大师,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曾在这里就职,形成一段非常有名的文化时期。经历了抗战西迁、解放后院系调整、创办西安交通大学等诸多调整后,交大完成了格局调整与华丽转型。上海交大没有错过任何一次改革的机遇,成就了如今的一流综合性大学。第三,因人才而生。上海交大各学科门类齐全,许多社会科学成为王牌学科专业;人文文科的A 学科率与学校持平,值得称道;人文学院的发展有目共睹,进步神速。学校坚持以人文本,凝聚力量,凝聚特色,大力推动人文学术事业的发展。神话学研究院是上海交大“双一流”建设首批重点建设的研究院,本次论坛在此平台上凝聚整个人文学院、整个上海交大文科的各方面力量,认真探讨与回应中华文明起源,着重关注史前文明的重大话题。通过多方对话交流,真正发挥跨学科的影响力,真正表达多元互鉴的学术态度。

一、文明探源需要神话参与

神话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作题为《玄玉时代:孕育中原文明——早期奢侈品的神话观》的主题演讲,悉数文学人类学30 年理论建构,总结“四重证据法”“神话观念决定论”“文化大小传统论”“文化文本多级编码论”“玉文化先统一中国论”等方法论观点。他直言,神话学的理论很明确,即催生所有文明背后的观念动力一定有神话和信仰,而可找到的文明观念的源头一定都来自史前可切磋琢磨的石头。文明背后所有的东西全部由神话支配,但如今的研究已不再只是关注大禹治水的故事,而是瞄准一个建构社会、建构文化源远流长的原编码的观念系统。叶舒宪聚焦灵宝遗址,根据考古报告做神话学的解读。他划分灵宝西坡大墓为玉钺与陶灶的二元结构,将灶神与玉皇的原型前溯到至少5000 年。他指出,墓葬的设计与结构不仅能反应其社会阶层与经济实力,还具有让墓主人灵魂升天的意义。叶舒宪经过2014~2017 年主持中国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得出源于资源依赖与协调的西玉东输是丝绸之路的原型,《周礼》六器的玉礼体系仰赖中华文明的玉石神话信仰。

刘莉教授受到叶舒宪教授启发,并与其对谈,思考如何把研究物质文化的考古与研究精神文化的神话结合起来。她说,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可分割,现代科学的方法把它作为两类现象来解释,但是在古人看来是一体的。精神文化不能离开物质体现,人的想法靠物质来表现——我们现在看到的考古实物,背后都有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她补充,西坡遗址中的灶不是一个器物,而是一群器物之一,此外还有许多罐、缸等。发掘者认为这是一个跨越地区的交换,是上层社会人物的交换,但并没有指明这些东西反映了什么行为、交换的是什么东西。这些器物都与做饭、吃喝有关,刘莉认为这反映了当时已经形成了最早期的中国统一的礼仪。针对叶舒宪提出的“陶灶等不是使用物,而是神圣物”等观点,刘莉也表示赞同:“有研究发现这些陶器的残留物是酒,大的缸是盛酒的,虽然不见得是酿酒器,但反映的是宴饮的过程。”这些器物反映当时在进行丧葬礼仪时举行的仪式,有非常长远的传统,而并不在于反映个人的财富。她提到,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亦有用一大堆玉器彰显地位和个人财富,显示进行宴饮、主持宴饮的器物是由一群人进行的现象,这表示墓主人生前是当地贵族,而非普通老百姓,应该是懂天象、掌握宇宙观知识的人物。刘莉认为这些考古证据表明,灶和通天的功能是没有矛盾的,考古实料是古人精神的物质反映,背后有政治目的或宗教意义。刘莉指出,若要追寻大传统中上层社会人物主持宴饮等表示集体利益的活动流传,最好的例子是陶寺:陶寺遗址中有大量的案板、刀具等,供给一大群人使用。这种“吃”是集体利益与信仰的投射,是中国的文化精髓的核心体现,同样也是种族繁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

郭大顺补充,西坡遗址的斧钺也可以作为物质文明与神话信仰之间的关联线索。西坡墓地的斧钺摆放方式特别,一般的斧钺柄是横着的,而西坡的斧钺柄向上,可能是某种独特的思维与行为的反映。另外,西坡是最早的斧子变平首圭的典型实例。

二、文明探源的跨学科对话

其后,六位人类学、神话学学者热情发言,就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各个剖面作出诠释与阐发。郭大顺、张敬国、刘莉三位考古专家分别在发言后对话评议。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坚作《古史重建的三种路径》的分享,他认为疑古、信古、释古是一个“正反合”的过程,从批判史学的潮流到机械实证史学的回溯,最终走上考古、文献、神话的拟合之路。他提倡一种史料发生学的释古,任何史料、任何材料是一个过程的结果,虽然无法在事实层面进行补充和完善,却可以在史料背后的机制进行比较和印证。徐坚认为可以将结构主义同样放在神话学、考古学、历史学的范畴,做“结构主义神话学”“结构主义考古学”“结构主义历史学”的研究。最后,他以伏羲太昊陵的实例解释地域联盟、地域集团的存在,而文献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它们延续了多久。平凉台有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山晚期的城址之一,是我们同时期可见最大、最方正的城,不仅城墙是完整的,而且有完整的排水体系,徐坚认为这一定是有一个巨大的社会权力才得以制造完成。但因城内基本只发现有排房,而没有发现广场等权力性结构空间,徐坚由此推测,这个时代的社会权力可能跟我们所理解的中国不太一样,“这座城为我们提供了未来神话的基础……我们理解的中国是基于秦汉以后经验的‘中国’,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先秦中国的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带来《石峁夏都论》的讲演,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国、龙山文化与齐家文化以及玉璋玉戈的实际用途与象征意义等角度阐述石峁遗址作为夏代首都到可能性。他首先提出国家起源两大模式——契约论或和平论、暴力论或战争论,并总结夏、商、周均是“干戈玉国”。易华从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空分布、戎化特征明显的石峁玉器以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得出,石峁遗址经历了从玉帛古国到干戈王国的变革过程。他认为,如果二里头遗址是夏代王朝末都,唯有将考古学、历史学、神话学和人类学结合,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胡建升在《神熊意象与中华文明探源》中指出,从三皇之首伏羲的神熊创世,到五帝之首皇帝的帝车制度,再到大禹建熊旗,熊是中华文明起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神话意象,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要素之一。胡建升在报告中思考华夏早期出土的考古材料与神话意象的结合到底能给文明探源带来什么,他认为,一个文字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应该是一个以神话意象为主体的文化文本的时代,神话意象成为中华文明探源的一个重要符号标志;只有解决了在文化大传统时期的各种神话意象的原型编码和文化基因,我们才能够去揭开中华文明与国家制度当中所潜藏的支配动力和精神实质。所以,他认为在面对西方人所提出来的三大文明当中,其实可以用神话意象的标准来代替以文字为中心的文明审核标准。

郭大顺教授与第一场的三位学者进行对话,对上述神话问题分别作出了考古维度的回应。他认为考古不是偶然发现,考古的规律性可以与历史和神话相结合,从而解释更多以前难以诠释的命题。关于徐坚报告提到的“疑古、信古”,郭大顺认为,疑古不能全盘否定,从对文献的解读来讲,史前考古的理论虽然都是老一辈史学工作者提出的,但现在与考古材料对接上了。但因为那时并没有什么考古材料,所以推论都是从文献中提出来的,也不能把过去老学者的观点如奉圭臬。在当代,应在现有的丰富材料之上提出新的见解与认识,这才有所谓“古史重建、旧话重提”。关于易华对石峁的解读,郭大顺认为可以进一步与历史结合。石峁的发现并不是偶然,过去是三北文化区(张家口、河北的冀北,到山西晋北,内蒙中南部的老虎山文化及河套地区的陕北)整体是同一个文化,最典型的特征是大袋足器。它的存在证明中原地区与西北地区是连在一起的大区域。另外,石峁是石城,与中原的土城不一样,具有北方的特征。总而言之,石峁肯定是“都”,但是谁的“都”,要进一步考据。郭大顺认为胡建升的神熊意象是非常好的线索,很多纯历史角度没有记载的问题因为神话视角的切入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启发了考古学的另一种新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谭佳作题为《文学“互文性”与考古学的结合——以〈山海经〉为例》的报告。她首先回应了前一日讲座时提出的神话问题,四位专家的神话观具有“以时间先后为界定;从真伪来理解”的共性,这代表了常见的神话观念:远古的、虚假的、想象性的故事。她认为,神话是神圣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思维结构,也是世界各大文明起源都离不开的神权观念,以及在神圣诉求下建构的文化法则。“一则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神话一定是道德的、政治的、具有信仰意味的叙事与观念。”因此,实现“中国神话”到“神话中国”的知识更新换代尤为关键。她认为跨学科的难点在于实证与阐释之间,受既定古典进化论与民族主义诉求的禁锢;其起点在于制度与文本之间、器物与文本之间、不同文本之间具有典型的互文性。最后,她以《山海经》为例展示文本如何进行统治秩序、天文地理、礼乐制度的相互建构:“《山经》是一个脱胎于祭司祭词的官方文本,《海经》是巫史以四周的山为定位,参照四周天文地理于历史进行的实景于想象性描述,其想象有现实依据和王制诉求,是宗周史官机制的严肃之作。”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辉从分子人类学的角度讲演《中华民族的起源》,从基因的角度重述中华文明起源,为我们展示了科技考古的新成果与新维度。他提出历史需要学科融合,化石与基因应被视为文化考古的重要元素。李辉在报告中为我们展示,不同基因有不同意义,重大功能基因、环境适应基因与无功能基因各司其职。父系遗传是研究父系社会的文化传承纽带,Y染色体是家族的标记,Y 谱系树揭示人类起源过程。他以基因为工具,研究东亚语系族群间的差异、扩张与聚合,并从中国人群的Y 染色体谱系树中得出中国人血脉共祖的结论——三个新石器时代的超级老祖父,其直系后代占中国人中将近一半人口,其他中国人都是其旁系后代。李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集合基因、考古、民族、神话、文献等多重证据,将三皇五帝与7800 年前高庙文化的苗瑶起源、7400 年前磁山文化汉藏起源、7000 年前马家浜文化侗傣—南岛起源、5300 年前仰韶西迁为马家窑文化,石硖文化的侗傣南迁相对应,勾画了一幅既有宏观框架、又有细节支撑的中华文明起源蓝图。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启翠的《璜鸣琅 :从珩璜之佩看文明起源与中国礼制话语的问题》,探寻其背后的深层信仰。她认为,珩璜是中华文化的古老基因,虽然文字记载和实物之间有差异,但是大体形制未变。她利用甲骨文、考古实物与图像等多重证据阐释珩璜如何始于信仰、盛于礼制,如何“器以藏礼”表征建构礼制话语。她提到,珩璜可能跟萨满的配饰有关,并举其他跨文化视阈中的项饰为例,认为珩璜同样是作为护佑生命的咽喉之地,用于沟通、跨界,表征权力、身份的圣物,从而昭示出神话是礼制话语建构与践行的信仰之根。

刘莉针对以上三位学者对发言进行对话,尤其就李辉所报告的基因问题展开讨论。她说,语系分布、人的传播、农业的传播之间都存有共性,这是很多地区都在做的课题,现今世界上其他地区研究较多的是印欧语系和南亚语系,但是汉藏语系和其他一些以中国为中心发展出的语种,鲜有涉及。刘莉认为,能否将物质与文化对照分析,能否将基因、考古、语言三者对应起来,这还需要很长的研究过程,但现在的知识体系已不能兼容全包,基因应与考古、语言两部学科并驾齐驱。

张敬国教授也针对三位学者的讲演发表了自己的感想,他认为神话、基因都是非常新鲜的考古材料和视角,应将考古学与神话学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纵深发展。

最后,由叶舒宪进行论坛总结。他说,跨学科的研究是今天论坛的主要特点。最初建立神话学研究院时打的报告是“玉文化研究院”,因为上海市要做“创始文化研究院”,所以最终命名“神话学研究院”,但实质做的是玉文化研究,研究这种先于甲骨、先于汉字的一套中国先民的通天通神符号。比如最后一位专家报告的玉璜,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而今天玉佩在首饰店仍非常热门,这彰显了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强大生命力。据目前的发现,全世界范围再找不到第二个8000 年都没有中断的文化。叶舒宪认为,如此多元、深厚、源长的文化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必须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与力量。叶舒宪指出,本次论坛的发言中最具有硬科学性的就是“基因”,考古学本来是人文学科中最具有科学性的门类,但“基因”一出,无与争锋。他认为,本次论坛的许多观点都非常前沿,对中华文明研究、跨学科交流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启发。叶舒宪对神话学的研究充满了乐观期待,他表示,无论“信古”或“疑古”,那些古人说不清的东西,今天我们至少揭开了它的第一层面纱;我们的学术工作是不断推进的,结合考古、基因等硬科学与现有文献,我们已经能建构一个远远超出前代的学术认知了。

华夏玉器绵延万年,玉石文化与神话信仰成为诠释中国文化精神的原初基因。躬逢盛世,文明探源,任重道远,本次论坛昭示了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提倡跨学科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不遗余力推进中国文化基因探究的不渝初心,综合了考古学、人类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种资源与方法,神话学研究院力图打造多重证据、整体释古的神话学研究,为中华文明探源贡献自己的力量,以飨学界。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中华文明神话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上海交通大学
东方神话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神话”再现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