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2019-11-22 22:48张少冬
丝绸之路 2019年4期
关键词:党和政府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张少冬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甘肃兰州7300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①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当党内左倾机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奉为教条时,就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经受重大挫折,而一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时,中国共产党就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因此,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准确分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及新挑战,为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

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冲击

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我国,就开启了这一伟大理论在我国的大众化历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也是在这一进程中得以逐步确立的。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和形成了紧密联系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理论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及行动指南,并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占有主导地位。

当前,新中国经过70 年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领域产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深刻改变,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进行调整,使党和政府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也变得异常艰巨和繁重。与此同时,由于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最主要的表现是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点,这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与新的利益格局调整叠加在一起,不可避免地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受到一定冲击和影响,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全社会共识的困难,无疑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

二、党和政府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危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的目的不仅在于让这一理论成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而且要使这一理论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赞成和拥护,最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和思想信仰。自上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一部我们党及其指导理论如何赢得人民拥护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苦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与人民同生死、共患难,以清正廉洁和浩然正气赢得了民心,马克思主义也因此产生了巨大感召力,人民不仅信仰这一理论,而且成为支持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力量。新中国成立的前30 年,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和迅速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使中国人民能够万众一心,用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人们期望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都能获得更好发展,能够更充分享受社会公平与正义,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也期望能够在清正廉洁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实现这些愿望。

中国共产党既是执政党,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广大党员干部理应是人民的公仆,一心为人民谋福利。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中国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偏差,甚至不能坚守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起码底线。对他们而言,他们看中的是入党给他们带来的种种私利,共产党员的称号只不过是实现他们私利的名称,这些人入党并获得升迁后往往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他们的行为践踏了党的先进性,降低了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这也成为危害和阻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的见面会上就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②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零容忍的态度严厉惩治党和政府内部存在的腐败问题,夺取了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胜利。但是,反腐败任重道远,如何标本兼治,更为有效地防止党和政府内部出现腐败问题,是新时代更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保证。

三、脱离人民群众的宣传方式与方法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就是如何通过有效方式方法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赞成并拥护,从而内化为人民群众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如何,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式和方法是否合理。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

(一)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停留在精英语言层面

就目前现状来看,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群主要是知识分子、领导干部、青年学生或党的后备军,而真正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掌握还存在很大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组织的特定群体从理论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语言不可避免地逐渐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交流的规范语言,我们可以称其为“精英话语”。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对于大多数人民群众来说,这些精英话语是一种难以亲近的抽象、晦涩和难懂的语言,这就无形中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兴媒体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当前我国的传播媒介既有传统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等,也有以手机和电脑等为载体的新兴传播媒介。我们党和政府主管主办了很多报纸、期刊、电台和电视台等,创建和主导着一些互联网媒介的平台,但是我们还没能很好地开发利用这些传播媒介,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天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互联网作为思想宣传的新阵地,如果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充斥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新时代如何有效利用新兴媒体宣传马克思主义,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

四、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极大地赢得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实现了中国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着落和盼头。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理论上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获得极大的精神鼓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受到各种因素的挑战,但是我们党和政府及时调整了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有效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从而及时化解了人民群众信仰方面出现的危机。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已经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③。在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不仅亟需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这些事关民生的基本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如果基本的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无法得到应有的提高,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会与理论宣传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也就很难让人民群众信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未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此,解决好、实现好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基础性工程。

[注 释]

①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②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人民论坛》,2012 年11 月(下),第6~7 页。

猜你喜欢
党和政府大众化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探讨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努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校智库 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对党和政府信任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