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东
(作者系东台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当前,政治体检中存在体检内容空泛、结果偏颇、施用不足等问题,应当从指标体系、体检程序、组织评判、结果运用等多方面完善政治体检工作,确保落实处、见实效。
【编者按】 从严、责任、规范,成为新常态下党建工作的关键词。新常态下,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党建工作转型升级。为此,本刊特设“问题探讨”栏目,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把实践中发现和遇到的新问题撰写成文,长短不限。
目前,在政治体检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重视和解决。一是体检内容有些“虚”。虽有5项指标,但不易精准把握;虽有正负面清单,但一些细节性问题尚未明确,结论不易定性。比如,政治体检反向测评,得到多少票、占多少比例为“亚健康”或“不健康”;得到多少票、占多少比例需进行核实调查、诫勉谈话等。此外,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的表现,更多是内在化、隐形化的,结论往往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显得空泛。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干部,缺少相应具体细化的指标,笼统地设置一些选项,导致缺乏实感、没有实措、失去实效。二是体检结果易于“偏”。政治素质更多地体现为抽象内在,有时仅从干部的一些外在言行,并不能真正体检出政治品格。加之少数干部善于伪装,有时挖空心思造假,给干部政治体检上的甄别带来难度,不同程度存在体检结果“失实”、群众在测评中“失语”、对体检结果“失信”的现象。三是体检执行过于“单”。对于政治体检,更多地是对干部的任前体检,缺少平时工作的常态化。对于如何用好体检结果,还缺少明确的具体办法,比如对诊断为“亚健康”“不健康”的,下一步如何把握尺度、如何处理等,都需要上级组织部门给予针对性指导。同时,体检结果转化运用的渠道还偏“窄”。往往与后续教育管理脱节,动态管理监督的效能和激励鞭策的作用没能真正发挥出来。针对上述问题,应精准施策、有效破解。
指标体系“严实具体”。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好评价”,实现干部政治表现“对号入座”。例如,围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担当、政治能力、政治自律”等5个维度,设立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赋予分值、明确权重,实现体检项目评价、计分的可视化、精准化。二级指标可设置“借放高利贷”“违规炒房”等指标,从“私搭乱建”“车辆违章”“拖欠物业费”等指标,看干部遵章守纪和社会公德;从“背后乱‘嚼舌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业余爱好”等指标看干部行事作风和个人修养。注重典型引路,吸收各地在政治体检上好经验、好做法,方便各地组织部门把握尺度、对照运用。
体检程序“严格规范”。在具体操作上,从“任前体检”到“日常体检”,既重“一时”更重“一贯”,通过日常调研、谈心谈话、以事察人的方式,整合培训、考核、民主生活会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准确客观、公平公正;从“多方评价”到“量化打分”,在“个人检”“领导评”“群众议”“组织审”的基础上, 可按照1∶2∶5∶2 的权重计算分值,将“亚健康”“不健康”的检出来;从“关门测”到“开门问”,在任前体检、考察谈话中,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延伸谈话触角,做到原因不查清不放过。
组织评判“严谨审慎”。强化多维研判,拓展“单方诊”为“联合诊”,全方位架起识别干部政治表现的“探照灯”。推行政治鉴定“双签字”制度,由单位党委(组)书记和派驻纪监组长对拟提拔对象的政治表现和廉洁自律情况进行鉴定。组织纪委监委、巡察办、政法委、住建、审计、市场监管、信访、银监等部门,对拟提拔对象进行联合“坐堂会诊”,多方印证比对,逐一分析是否存在政治方面的问题。探索建设干部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及时录入历次考察考核、干部档案审核、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核查等方面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碎片化信息,不断提高识别干部政治素质的精准度。
结果运用“严管厚爱”。充分发挥政治体检的导向、评价和监督作用,结合落实“三项机制”要求,强化政治体检结果运用。对诊断为“健康”的过硬干部及时提拔或重用;对“亚健康”“不健康”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提拔重用、评先评优或主体班次教育培训等相关资格;对“不健康”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及时进行组织调整。注重抓好“健康管理”,对体检中发现的轻微问题,在干部任职谈话时及时提醒整改,对问题较多的函询诫勉。日常管理中,可采取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参加党性修养专题研修班,帮助“补钙壮骨、健体强身”;组织到招商引资、房屋征收、信访维稳以及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一线实践历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增强斗争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