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画家司徒乔与《三个老华工》

2019-11-21 01:58赵艾
名家名作 2019年9期
关键词:司徒华工华侨

[摘要]司徒乔为20世纪中期的画家,他一生目光与主题都在人民身上,他除在国内创作大量纪实画作外,曾远到美国、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地。从画家的海外经历、创作背景等方面对《三个老华工》作了相关研究,旨在体现画家崇高的精神世界。

[关  键  词]司徒乔;《三个老华工》;华侨

2014年10月21日,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全面展示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的专题类博物馆。与此同时,侨博在临展厅举办了“艺海求索·薪火相传——司徒家族艺术展”。此次展览共展示了广东省开平市司徒氏家族中杰出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被鲁迅称为“人民的艺术家”的司徒乔,岭南画派代表人物司徒奇、司徒乃钟父子,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之一的沙飞(司徒传),著名雕塑家司徒杰,著名指挥家司徒汉。展览力争表现司徒家族对艺术的不懈探求以及在当下的新发展与新面貌,同时展示广大归侨侨眷艺术家在中国文艺事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司徒乔为家族中的杰出画家,1902年出生于开平市赤坎镇塘边村。司徒乔的曾祖父曾到美国旧金山市,因谋生艰苦空手而归。司徒乔的父亲司徒郁19岁便开始独立养家糊口,他初到广州打工时,曾利用闲余时间坚持学画,司徒乔因此来到广州岭南大学附小学习,期间受到堂叔的影响,开始爱好绘画。

早年,司徒乔在北京求学,创作了著名的《五个警察一个0》和《馒头店门前》,这两幅画被鲁迅先生购买,他受到巨大的鼓舞,并且坚定了成为人民画家的艺术道路。在这条坎坷的道路中,他一边自学苦练绘画技巧,一边用他的“狂飙画法”继续创作。

司徒乔有过几段海外的经历,不同程度影响着他的艺术道路。第一段是早期到法国的艰苦求学,曾师从法国著名写实派大师比鲁。这段时期他从各个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中学习精华,并采取各种方式学习艺术技法,不断地与当地艺术家进行思想交流。后来,由于无力支付生活费司徒乔辗转到美国寻求机会,在旅途中感受过海浪的无情与极端恶劣的天气,遭遇过白人的种族歧视与区别对待,最终因莫须有的罪名在美国被关押后遣返回国。他将在世界名作中汲取的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笔触,在思考中探索。

第二段是1932年司徒乔患肺结核病后,由于他的病情加重,为了更好地休养,司徒乔及夫人冯伊湄于1938年带着女儿们来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在这段海外时光中,生活虽然清贫,但在优美安定的环境中,他的病情逐渐好转,创作出了一系列水彩、粉彩、油画的作品,如《缅甸古琴图》《莱雅湖上的清洁工人》《缅甸人家(又名“街头宵夜”)》《槟榔屿风景》《华侨少女》《四位马来亚少女》,这些作品或描写当地风景,或描绘当地平民,色彩柔和明丽。当新中国剧团辗转来到新加坡巡演,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时,司徒乔创作出了著名的油画作品——《放下你的鞭子》。

第三段经历是在1946年,司徒乔在结束了南京的灾情画展后,由于肺病又一次加重,他再一次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到那里求医休养。在海外的这些年中,司徒乔对于华侨的生活与境遇,感同身受,作为从侨乡走出的人民画家,作为一名华侨艺术家,他将自己的思想、感受与经历,倾诉于纸上。1950年8月,司徒乔在病情好转后,满怀希冀地乘船回国。由于19世纪50年代是华侨回国的高峰期,所以当时这艘船上几乎全部都是中国的旅客,还有一些知名科学家。司徒乔在这艘船上偶遇了三名华工,在听完他们的遭遇后,他拿起画笔在颠簸的船上,“含泪”画下这三个苍老面容,完成了这幅《三个老华工》。他用愤怒的线条勾勒出的图像中,带着仇恨、风霜、感伤。

契约华工是指国内破产的劳动者,应“募”到海外做工,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写明应募地点、工作性质、年限、工资数额及预付工资等。澳门、广州、汕头等地,设有专门贩卖华工的“猪仔馆”,以拐骗、绑架等方式招募劳工。19世纪中叶,广东、福建等地的大量华工被迫出洋,国内契约华工数量达到高潮。鸦片战争后,开平在海外的华侨不下两万人,“涉重洋如履庭户”,有的村镇几乎家家有人出洋谋生,有的一家就有十几人。“乔的姑母、姨母们,全是这种人的妻子,他们独守空房一辈子。有些人的丈夫命运比汤心海他们好一些,在美国什么地方开了间小小的洗衣馆,在地下室开了间小小的中国餐厅,想接家属去,移民局从来不批准。他们要我们的劳动力,但不要增添一个黄肤色的小公民。”对于华侨的遭遇司徒乔早有耳闻。在东南亚、美国治病期间,他也多次得到华侨的帮助,对于出洋谋生的华侨来说,一直秉持团结互助的传统。当司徒乔在国内看到饱受战火摧残的同胞们,在海外看到被迫出洋的华侨,内心的悲悯可想而知,司徒乔一刻也不能等待地拿起画笔,记录下这些海外孤儿。

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三位华工因为长年累月的劳作而导致苍老面容,以及多年无法回国后绝望的神情。一人已经瞎了一只眼,剩下木讷的眼珠,只能用另一只无奈地望着远方。最上方的人物眼睛微闭,深深的眼袋占据了消瘦面容的大部分,应该是那位完全聋了的老人。冯伊湄的书中曾这样描写:“他们整天双唇紧闭,目光迟滞地凝视着远方,除了一天三顿以外的时间,都这样不言不动地呆坐在甲板上,像三尊由深棕色的石块雕成的雕塑。”与其他两个相对木讷的面孔不同的是,最右边的侧面人物像表情更加复杂,情绪层次更丰富,应是汤心海老人,他在船上为众人讲述他们的经历。在画面上,人物微微向后回头,一只眼睛看向画面斜后方,眼神中透露出仇视与恨意,眉头微皱,脸上是斑驳的阴影,整个面容又似强忍着泪水,像是电影里的最终镜头。三個人物表情各异,画家将华工多年复杂的情绪糅合在不同的面孔当中。司徒乔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要随时随地地跑进别人的呼吸里,共分他们的气息。”三个图像的背景虽无图案,但却让人联想到大片的种植园与矿场当中,仿佛还有无数个劳工在绿头蝇大的蚊子、几丈长的毒蛇,以及工头的皮鞭的围绕下辛苦奋力地劳作。艾中信曾评价这幅画:“他用土红和墨色炭笔配合着画素描,画得相当纯熟,绘画技巧新颖生动,但是驾驭他的技巧的,仍然是画家对于劳动人民的共鸣所引起的正义和激情。”

这幅画作创作在风浪颠簸的船上,艺术家通过细致的观察,以寥寥数笔便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本质的精神,他对于自身经历的感悟、对于同胞的怜悯,以至于联想到家乡以及内外兼遭受着各种压迫歧视的中国的复杂情感凝结在这三张华工的面容之中。这幅画是对近现代华侨出洋遭遇的最真實写照。在《谈速写——全国速写水彩展览观后感》中司徒乔曾写道:“一幅只需五分钟即能挥就的速写,它所包含的,往往是艺人毕生学问修养的总和,也就是画者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或事物)的最鲜活的形象动态,而使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能亲切地有所感受,其价值是所有其他绘画形式所不及的,因此它的独特价值是无可怀疑的。”

《三个老华工》画作有两幅,一幅藏于中国美术馆,另一幅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第二幅是1954年司徒乔送给司徒美堂八十八岁生日的寿礼,在《三个老华工》的题跋中写道:“此一段华侨痛史曾载美堂公著《我痛恨美帝》一书,美堂公一生努力华侨福利事业,今当八十八高龄仍致力不懈,谨以此画敬祝万寿。”司徒美堂与司徒乔同为广东开平赤坎塘边村人,这位洪门大佬曾在美洲华侨以及侨乡人民心中影响颇深,司徒乔非常敬重这位长辈,曾作竹笔画《司徒美堂像》。

1956年,司徒乔曾回到家乡广东开平赤坎镇。在那里他看到了侨乡巨大的变化,创作出了《塘边村的孤寡老人》(速写)、《侨乡医生司徒院像》(竹笔画)、《战斗英雄吴我山像》等,这些人像中体现出的新面貌与之前的灾情画完全不同,图像中透露着喜悦、积极的气氛。司徒乔的画永远是真实的,他描绘的不单是人像,更是将自身看到新中国巨大变化,人民在历经苦难后所恢复的生气与精神投射到了画面上。他曾说:“即使只有一寸大小的人物,我也要让人看出新时代的中国人的气概。”这样一位对新时代饱含热情,正期待着拿起画笔准备歌颂祖国的人民的画家,却被病魔早早地夺去了生命,留下了未完成的画作。

司徒乔的一生永远关注在人民的身上,他画笔下众生面容,是如此真实与生动,画中的感染力更让人在观看时产生共情。他一生所秉承的求真的绘画态度,忠于内心,忠于人民。正如廖承志在《司徒乔画集》再版序中写道:“他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民族敌人的刻骨的仇恨,他的节操,他的淡泊,他的无欲,都是为我们的师鉴。”

参考文献:

[1]赵红英,张春旺.华侨史概要[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

[2]冯伊湄.司徒乔:未完成的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司徒乔画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赵艾(1988—),女,满族,北京人,职称:助理馆员,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专业),在职研究生。

作者单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猜你喜欢
司徒华工华侨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侨魂德泽 至臻至善——福州华侨中学简介之三
帕合尔丁·阿布拉、倪士喆、康宇宏、李华侨作品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一半功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等离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