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鹏程
摘 要 脑多头蚴病是一种寄生虫病 ,与多头绦虫的多头蚴有关。其中多头绦虫多在终末宿主中的小肠内寄生,如狼、犬、狐狸等,幼虫多选择反刍动物的脑内寄生,如牛、羊等。成虫寄孕节片脱落会随着宿主粪便从体内排出,因草场内散布着大量的节片、虫卵,相应会对饲草饮水产生一定污染,而被羊采食后会导致虫卵、节片进入羊的消化系统,然后其利用小钩钻会进入肠黏膜血管内,随着血液相继进入脑、脊髓中生长繁殖,2-3个月后会发育成多头钩蚴,最终造成宿主发病,尤其是对于2.5岁以下的羔羊、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关键词 羊脑多头蚴病;诊治;刍议
2017年9月,在一个农区小规模养殖户中发生过1起典型的疫情,该养殖户共饲养了232只白山羊,其中有47只发病,包括25只羔羊,17只在0.5-1岁发病、5只在1岁以上发病,最后由15只羊死亡,羔羊占12只。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当地实验室检查疾病得以确诊。为健康、稳定的发展当地白山羊产业,稳步提高养殖户的收益,现就如何诊断、预防、治疗羊脑多头蚴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1 流行病学
该病在一年四季出现可能性均比较大,季节性不明显,在当地县境内呈点状分布,在散养区比较集中。自2014年以来,该病先后在3个乡镇流行,2月龄-1岁以下的羊为主要感染对象,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大约为40%-50%。疾病的出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养殖环境、饲养管理、直接接触犬类等,以自然疫源性感染为主。多头蚴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繁殖能力,一个昼夜的产卵量可达25-68万个;虫体本身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存活于土壤中(3-5年),可生存于零下10-16摄氏度的环境中(140天),能够忍耐高温,致死温度必须在70摄氏度以上。犬类作为最终宿主,若多头蚴被犬大量的吞食,发育成多头成虫后会在犬的小肠内寄生,可生存许多年。该病在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间可形成一个循环感染,最终向自然疫源性疾病发展[1]。
2 临床症状
少数羔羊在发病后,后肢因处于麻痹状态而不能站立,四肢会出现痉挛,羔羊会通过惊叫来表示内心的不安,体温可迅速提高到40摄氏度,呼吸显得有些急促;对于成年羊和育肥羊而言,受到惊吓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喧哗会表现出各种不安,头时刻保持高举状态,听到声源后会立即向反方向逃走,且神经症状比较明显,如在转圈方向与姿势方面具有很大不同。虫体多寄生在大脑半球表面,转圈运动具有典型性,即转动方向与寄生部一侧保持一致;病位对侧视力存在一定障碍,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失明,四肢向外展或向内收,行走时会加长步伐,极易跌倒,有的病牛会不停的转圈或将障碍物抵住而不愿走动,步态缺乏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的时候,且后肢麻痹、小便也会失禁[2]。
3 治疗
3.1 根据羊只体重来使用吡喹酮治疗,40mg/kg连服三天;配合其他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如注射甲磺酸达氟沙星、磺胺嘧啶钠、黄芪多糖注射液。若用药后羊只恢复采食,则5天后再用1次吡喹酮,以此有助于更好的改善羔羊的发病症状,如发热、四肢麻痹、痉挛等,临床治愈率在80%以上。
3.2 以150mg/kg深部肌肉注射氯硝柳胺注射液,隔日一次,进行为期5天的连续治疗;同时开展对症治疗,即做好减压操作、使用消炎药物,對于6月龄以上的病羊,具有显著效果[3]。
3.3 物理治疗
选择颅骨柔软或凸出部位进行剪毛消毒处理,呈“U”形将皮肤切开,将骨膜刮开,用手拉钻和4mm钻头将颅骨打穿,在虫囊中刺入16号针头并将其中的液体抽出,然后将1ml吡喹酮液经注射器注入其中,若多头蚴的寻找难度较大,则可以使用胶管循脑回向周围探索,使用注射器充分的抽吸干净。
3.4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法适用于外观明显凸出皮肤表面的周围且不存在神经干、大血管的羊只,因对于技术所提出的要求较高,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风险,通常情况下不会使用。
4 预防
4.1 对整个羊群在每年的6月、10月各开展一次驱虫,为取得理想的驱虫效果,可联合使用吡喹酮与高效低毒驱虫药。
4.2 强化管理犬、猫等动物,避免污染草场、饮水、饲料;对于猫、犬每个季度安排一次驱虫,之后进行圈养或拴养,保证能够集中对粪便开展无害化处理,切断虫卵传播的途径。
4.3 针对易感多头蚴病的动物,做好检疫工作,及时公害化处理染病动物的脏器、脑脊髓,杜绝乱扔行为,禁止对其他动物进行饲喂[4]。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羊脑多头蚴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孙燕,李冬,缑登海.羊脑多头蚴病的临床诊断及预防[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04):204-205.
[2]靳洪艳.一起小尾寒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3(05):163.
[3]梅桂如.抗蠕敏治疗羊脑多头蚴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04):58-59.
[4]陈士国,于云成.一起羊脑多头蚴病的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0(0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