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珏
神话用神奇的想象将客观世界幻化为浪漫的超现实世界,给儿童带来天马行空的愉悦,极大地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如何正确把握神话这种非写实性故事文体,避免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选择哪些简易适切的教学策略,最大化地实现神话的教学价值?仔细研读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读读想想,还原神话情境
学习神话故事,要抓住故事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有滋有味的读书中感受画面的神奇。特级教师张祖庆在《盘古开天地》教学中,就充分运用了在头脑中想象画面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盘古开天
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幅又一幅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师:(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伴随着东西炸裂的响声)
师:好,睁开眼睛,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盘古拿起
斧头向黑暗猛劈过去。
师:谁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盘古睡在一
个小小的地方,然后他睁开眼睛,他就拿了一把大斧劈了下去。这个小小的地方就变大了。
师: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儿请同学读一读。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幅又一幅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混沌一片……
师:你这是混沌一小团,宇宙是一大团混沌,混沌一片啊。你再读。
生: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语气稍微平淡)……
师:(示范)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强调“一直”和“十万八千”,教师用虚声来读,效果很好。)
生: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师:来,我们一起读:“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生: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读得很有感觉,仿佛身临其境。)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样经典的台词“高端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张祖庆老师在此教学中就采用最朴素的教学方式——读读想想,把静止的文字读出画面,把一段又一段的文字变成连环画。张老师在范读课文中适时加入了音效,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了神话的氛围之中。学生的想象被激活,盘古成为鲜活的神的形象,课文中的动词也还原成了动作。朗读指导最好的方式就是“跟我读”,教师用虚声示范,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朗读的问题,还把盘古睡在混沌之中的样子和时间之长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讲,是神话故事得以口口相
传的最朴素的方式。它虽没有图片、视频等现代方式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但其强调读和听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师生互动读书,是创造性地还原神话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流传的过程。学生在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语言特点,读出了节奏和变化,能帮助学生复述故事,并为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朗读为突破口,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主动读书,在朗读中理解感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对比感悟,重塑英雄形象
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发现故事中形成对立的文字或情节,运用对比的教学方式,让画面鲜活,进而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普罗米修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了比较教学法。
师:默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这是神话故事的开头。而就在这个开头里面,它向我们陈述了两个完全不同、完全相反的画面。找一找,千万不要让这两个画面在你眼前一晃而过。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把这两个完全相反、完全不同的画面用波浪线画下来。第二,想一想,读到这两个画面时,你心里涌起的最大感受又是什么。
……
师:这两个画面完全相反,完全对立,完全不同。那是因为第一个画面集中写了什么?
生:第一个画面写了没有火的话人类会怎么样。
师:没错,集中写了没有火。而第二个画面集中写了什么?
生:第二个画面集中写了有火。
师:是的,有了火。让我们注视第一个画面,想象一下,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现在你面前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吃这些生的东西,非常难受,吃不下去,但是不吃不行,因为人们会饿肚子的。
师:好,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人类捕获到猎物,直接放到嘴里吃。人们很难受,人们喝生的水,吃生的食物,就会得病。得病后没有药,就会死亡。
师:这样的生活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茹毛饮血。
王崧舟老师深谙神话教学的法门,他先让学生聚焦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找出两个完全不同的场面,想一想心里涌起的最大感受,然后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潜心会文。让学生感受:有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經验,与文本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列举了有火和无火的各种现象,再现了那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场景。同时,人们心情的前后变化也自然流淌在学生的朗读和发言中。这种一咏三叹式的举象和造境,如波浪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自然渐入高潮。在这种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去认识和触摸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神话中的人物都有神秘的力量,他们千变万化、点石成金,似乎无所不能,帮助人类脱离苦海也似乎易如反掌。但如果学生也是这样认为,就有所偏颇。神性背后人性的光辉,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感性学习的要求就是还原画面和意象,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和文字背后的画面。学生的情感和英雄人物的情感和谐共振,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体验的过程。人的情感是非常容易受到感染的,以画传神,以情融情,让学生亲近大英雄普罗米修斯。层层铺垫后,走进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英雄的形象渐渐丰满,变得有血有肉。
三、兼顾言意,提升学生素养
同一个故事,古人和现代人的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现代文通俗易懂、老少皆宜,而古文却简洁凝练、合辙押韵。特级教师孙双金在《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言语形式的表达效果。
师:我给你们一个带有挑战性的练习,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现在让你们把现代的白话文改写成古文,尝试写古文。“口中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写成四个字的古文。古文的特点就是凝练,浓缩、浓缩、再浓缩,谁来改古文?
生:气成风云。
师:气成风云,给她掌声。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气化风云。
师:气化风云,给她掌声。把“成”字改成了“化”字。还有不一样的吗?
生:气变风云。
师:气变风云,你看,三个人,一个“成”,一个“化”,一个“变”。第一句改写出来了。第二句:“发出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你来改写。
生:声为雷霆。
师:你来写。
生:声成雷霆。
师:第三句有点难,“左眼变成了光芒万丈的太阳”,四个字——
生:眼化旭日。
师:眼化旭日,把太阳浓缩成日,好。但是这里的眼是左眼还是右眼呢?没有出来。
生:左眼成日。
生:左眼化日。
生:左眼变日。
生:左眼为日。
师:第四句“右眼变成了皎洁明媚的月亮”。
生:右眼为月。
师:厉害呀!你们四年级能够像高中生那样写古文了。我们继续来。“隆起的肌肉变成了三山五岳”,把它改写成古文,四个字或者五个字。
生:肌肉成山。
师:有不一样的吗?
生:隆肌化山。
生:肌肉成山岳。
生:肌肉為山岳。
师:下面“流淌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谁来改?
生:血成江河。
生:血液为江河。
师:五个字也可以。“筋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大道”怎么改写?
生:筋成大道。
生:筋脉成大道。
师:皮肤变成了万顷良田——
生:肤成良田。
师:汗水也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
生:汗化甘霖。
同一个神话故事,从古到今,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孙双金老师教学时,巧妙地引入古文版的神话故事。古文对仗工整、合辙押韵的凝练之美,现代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白话文和古文的特点,就能加深对不同文本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言语形式的秘密。
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化生万物”的呢?在师生相互配合的朗读中,学生感受到了课文的形象生动,也慢慢记住了故事动人的情节,为讲述神话故事做了铺垫。再一次变化形式,比较散文与诗歌的表述,发现有规律的语言形式更有利于记忆。背诵课文在课堂上完成,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让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可能。由具体到浓缩,这既是概括能力的尝试与挑战,也是白话文到文言文的转换。最后再一次出示古文的后半部分,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感受到神话的神奇。
一篇课文就是一扇窗户。推开一扇窗,引入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可以把课文与西方的创世神话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不同之中发现相同之处,当然也可以异中求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思辨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