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语文课:讲述最儿童的故事

2019-11-21 04:57王金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神话想象儿童

王金涛

神话是儿童最好的陪伴。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语文课”顺应儿童的天性,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放飞儿童的想象,旨在让儿童、神话故事与语文课形成共振,融为一体,课堂上所讲述的就是儿童最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

一、神话故事·语文课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故事人文主题为主线(见表1),并融合诸多语文要素于其中,把读神话故事、写神话故事、讲神话故事打通,连成一片,架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故事课程。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本单元的设计匠心独运。

1.主题呈现鲜明

对比之前的版本教材选文,神话故事多分布在不同的年级,而统编本教材则以“神话故事”这样的一个主题单元出现在四年级上册,涵盖中国神话、希腊神话,并以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形态出现在一起。集中、聚焦,这并非是编者的心血来潮,而是别具匠心,看整个框架就能明白编者意图,旨在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神话阅读体系及课程。

2.训练要素清晰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神话,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去讲述神话,让神话故事源远流长。为此,导语就明确指出了阅读与表达的训练要素。儿童天生好奇,充满想象,这与神话故事有着天然的联系。在阅读与讲述的过程中,神话的神奇能激活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则更能丰富神话的意蕴,让讲述更具神韵。对此,我们要用好文本,落实要素,训练到位。

3.选文内容多元

统编本教材的整个主题的选文涉及中國神话、希腊神话,在《快乐读书吧》中还推荐了共工触山、羿射九日的远古神话,以及北欧“众神之父”奥丁、美洲辛格比等人物形象,而这些人物形象的背后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故事。即使是对火的认识,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火,中国则有燧人钻木取火,这些内容的出现吸引着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讲述世界的神话。

二、阅读·对话

阅读即对话,阅读神话的过程就是儿童与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器皿、力量……进行对话的过程。对于故事中所有神奇的一切,儿童都非常好奇,渴望释解。

如盘古为何能开天辟地,他究竟有多大的力量呢,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他手中的那把斧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可以把天地劈开……女娲用石浆就能把天补好,用芦灰就能把地缝堵住……在儿童的眼里,这一切都充满着诱惑。究其原因,是因为儿童的思维与神话的思维是相通的。想象,让儿童与神话之间的对话没有了距离。

1.让儿童在与神话的对话中感悟神话的神奇

儿童与神话的对话,路径是想象。没有了想象,就没有神话故事的存在意义,也就没有神奇人物、神奇力量的出现,必然也就不会有神奇的情节等,没有这一切,儿童还能喜欢阅读神话吗?肯定不能,因为不能,也就没有了对话的发生。而如果儿童没有了与神话的自由对话,那又如何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呢?儿童也就不可能领略到神话的神奇所在。如“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混沌之中睡了一万八千年”“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又重新长了起来”“女娲用这些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阅读就是在引发学生与其中的人、事、物等进行对话:切实感受到人物的神奇——能睡了一万八千年,事件的神奇——用石浆就可以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物件的神奇——炎帝手中的红色鞭子可以显示植物的性质……可见,神话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满足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2.让儿童在与神话的对话中再造神话的神奇

神话的世界,也是儿童的世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神话对于儿童而言,就是真的。那么在这样的一个“真实的世界”里,如何根据神话的“脚本”再造神话的神奇?这就需要所谓的深度对话。对话神话,需要有这样的追求,这也是对儿童想象力和求知欲、好奇心的保护与发展。如盘古在倒下之后,身体变成了万物——“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并仿照着说一说“他的……还会变成……”。让儿童进入自由想象的世界,并再造神话的神奇。再如,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处处充满着想象。但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却是个空白,这是个很好的补白,石头是神奇的,捡石头的情节再造也必然充满了神奇。

神奇的故事所蕴含的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器具、神奇的……融会贯通在神奇的情节之中,最终落在神奇的人物的刻画上,这就是神话神奇的魅力。其间,儿童与神话的相遇,皆成“神话”。

三、讲述·传承

如今,神话故事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这要得益于世人的口口相传,以及后来的专人整理。如何让这些故事永葆魅力,源远流长?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好每一个神话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

1.“照着讲”与“接着讲”并蓄

神话故事的讲述是个过程,需要“照着讲”,也需要“接着讲”。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是“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过程。所谓“照着讲”,就是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讲出来;而所谓“接着讲”,那就是要接续,要想象,要补充,以至于创造。无疑,“照着讲”和“接着讲”的有机结合,才是讲述与传承神话故事的最佳路径。

翻开本单元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编者对于“讲述”的要求还是非常明确的(见表2)。

学生讲述的形态也因要求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怎样讲好《盘古开天地》,课后要求能“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开天地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抓住关键语句来讲,只要把开天地的过程讲述出来即可,不需要讲完整的故事。而要讲好《普罗米修斯》,则必须“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课文交代得很清楚,只要按照课文来讲就可以了。应该说,这两个“要求”就是要求我们能做到“照着讲”,并讲好这两个故事。但为讲述好《女娲补天》这个故事,编者还增加这样的第一个“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课文中没有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整个情节写出来,而要把整个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就要发挥想象,按照编者的思维及故事的情节发展来接续、补白,从而让整个故事的内容更丰富、生动起来。“照着讲”与“接着讲”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与体现。

事实上,在我们讲述神话故事的时候,更多地都是将“照着讲”与“接着讲”融合并蓄。如果只有“照着讲”而无“接着讲”,那么神话故事的传承也就不可能闪耀时代的色彩,就不可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讲述。此外,作为讲述的主体——儿童,他们天生好奇,充满想象,也不会甘心只是“照着讲”,一定会在讲着讲着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想象融入其中,开始“接着讲”,尽管可能是胡编乱造,异想天开,但只要他们高兴、能自圆其说,还是应该鼓励的,毕竟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发现或创造,寓于其中的还有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多因素。鲁迅就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来揭示儿童的想象,他说:“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到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别忘了,儿童和神话有着太多的相似。

2.“口头讲述”与“书面创作”并重

口头讲述是神话代代相传的最重要的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神话现在的传承是通过书籍等方式,很多经典的神话故事还被编者选入教材,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两篇神话故事都是出自由袁珂整理的《中国神话故事》,之前流传的版本很多,后来经过袁珂整理并汇编成书。

然而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甚至是创造,这就是我们的课文左下角所示的“本文是中国古代神话,由袁珂整理,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本文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这些为我们更好地讲述神话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蓝本”,可以“照着讲”,也可以“接着讲”。具体要求表2中已经涉及,“说说”“用自己的话讲讲”“讲一讲”……都是讲述的一种口头方式,当然也可以在此基礎上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哪吒闹海》的时候就教给学生不一样的“口头讲述”方式,主要通过“四大板块”完成。一是课文朗读板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懂意思,读清思路;二是学习概述板块,将一篇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述成三句话,既有方法的引领,又有实践的指导,让学生在方法的实践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是学习讲述板块,将一句话能具化为三句话,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思维,在想象中表达,非常巧妙地进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训练;四是学习转述板块,通过不同人物、不同立场地转述同一故事,训练了学生不同角度的表述。第一板块是依本讲故事,后三板块是不同角度的创造性讲故事,尤其是转述板块的设计,成为“口头讲述”的一个经典。

当下,乃至今后,“口头讲述”仍将是神话故事流传、传承的最为重要的方式。那为什么还要强调“书面创造”呢?其实“袁珂的整理”以及“选做课文时有改动”“根据古希腊神话改写”等都是最好的注脚,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让神话故事更具时代感、时代气息。更为深层次的是,让儿童能充分融入其中,激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神话进行深度对话。如“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其实这也是对文本的“补白”,一种“再创造”,如果其间将这样的“情节”写具体了,其实也就“说清楚、说生动”了,这也就变成了书面创作。另一种书面创作,即“接着写”,想象还会怎么样,还会发生什么,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神奇人物……每一个故事似乎都没有结尾,都将继续着。如习作“我和        过一天”要求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这是典型的书面创作,读神话,创作神话,学生也会成为神奇的一位,也在讲述着自己神奇的故事……

夕阳西下,夜幕渐渐笼罩了天空,我们却依然一无所获。我不禁有些着急,孙悟空却一反常态,显得很轻松。他突然停了下来,挠了挠头对我说:“姑娘,我想我找到圣诞老人了。”我有些疑惑,却见他再次取出金箍棒,凌空写起了一封信:“玉帝老儿,圣诞老人是抓不到的。因为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属于他们的圣诞老人。在您的女儿心里,您就是他们的圣诞老人啊!”

我恍然大悟,心底涌起了一阵阵幸福……

这是一个学生写他与孙悟空过一天的结尾部分,神奇的情节和人物,不失为“神奇”之笔。书面创作,更好地促进了儿童对神话的认识与理解、传承与发扬。讲述儿童最喜欢的神话故事,这其中也一定包含着儿童自己创造的神话,这样,他们的童年才会更加精彩,更多的神话故事才会因此而流传不息。

3.创造经典神话的现代“讲述”方式

“照着讲”是守正,“接着讲”是创新。神话故事的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神话故事一样需要传承发扬。

“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2018年首次举办的“互联网+”艺术大展,通过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影像装置等,呈现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诠释着“中华创世神话”的主题。而步入其中,打开AR游戏,可以动手帮女娲用五彩石补天;利用3D打印设备,可以将后羿射日的雄姿变得立体可感。走在展厅里,如果问“创世神话是什么”,智能机器人“小小明”会用它萌萌的声音对你讲解,“创世神话包括《女娲补天》《伏羲创八卦》《共工怒触不周山》《逐鹿之战》《大禹治水》等各种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这样的奇妙体验并不是“神话”,借助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创世神话正在美术馆里变成现实。当然,也一定会在我们未来的课堂上变成现实。

我们不能否认,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一些经典的神话故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创造与演绎。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无论是情节的构思、人物塑造,还是其中画面的设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经典神话故事的创新与开拓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不仅如此,就连言语的讲述风格也发生了变化,比如看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和太乙真人的两句台词:

哪吒:“去他个鸟!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决定!”

太乙真人:“人是否能够改变命运,我不晓得。我只晓得,不认命是哪吒的命。”

……

应该说讲述的方式已经完全发生了改变,这还是不是原来的神话呢?当然不全是了,甚至已经不是了,但这何尝不是当下人们所创造的“神话”呢?可以讲,科技让人类彻底摆脱了愚昧和无知,不再听天由命,不再祈祷神灵。那么,神话是不是就从此消失了呢?或者说神话只能在讲给儿童听的课堂上或文学读本之中存在?当然不是,对此袁珂曾说:“神话虽是出于幻想,但和现实却有密切关系。”“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的现代演绎,我们是可以接受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现代演绎,我们也能发现其现代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美术馆还是影院里,所演绎的都是儿童最喜欢的神话故事。再说,未来课堂也将不局限于现在的学校和班级,美术馆、电影院、博物馆……都将成为儿童的课堂,讲述神话故事的“大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银城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神话想象儿童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