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尺度传统村落文化地理格局评价

2019-11-21 05:38李虹睿王晓军辛亚
关键词:村落山西省景观

李虹睿,王晓军,辛亚

(1.山西大学 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兼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遗产,凝聚着中国古建筑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1]。近年来,由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问题日益的紧迫和严峻,尤其是非物质文化的流失使得山西省传统村落面临着危险的局面。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中提出“应该肯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2013年世界文化大会中也提到“文化将成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在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重视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多以个案为例,探讨传统村落本身的问题。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2-5]、聚居文化[6-7]、保护与发展策略[8-10]等方面,研究区域往往是以某个具体的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在微观尺度上研究其本身的特征[11-12],对省域尺度范围的传统村落的研究较少[13],且缺乏借助空间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

由于每个传统村落都分布于相应的文化地理区域内,有其深厚的文化地理背景,因此要将传统村落自身的特征与所在区域的文化地理特征联系起来分析传统村落格局,但目前从宏观尺度上结合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系统地分析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方法还少见。景观特征评价方法[9](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LCA)是识别乡村景观格局的有力工具,这种方法首先对造就某处景观与周围景观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某区域特有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划分景观特征区域,之后进行具体描述和评价[15]。

本文以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研究视角,以山西省作为研究区域,借鉴LCA的方法,将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相结合,细化人文特征中的历史文化要素,构建省域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和分类体系,以突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并利用景观格局评价的方法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进行了分析,以实现对特征相似的集群性传统村落进行整体保护的目的,为山西省传统村落的规划、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山西省位于34°34′N~40°44N′,110°14′E~114°33′E,东依太行山与河北省相邻,西、南依吕梁山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古长城为界与内蒙古相连。全省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丘陵和山地居多,为传统村落的存在形成提供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地貌特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造成了山西文化的多样性,使山西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土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农耕文化,而北方的农牧交错带在历史上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融合的区域,文化资源富庶多样。山西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价值最高的区域[13],全省目前共有27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但空间上分布不均衡[16]。

1.2 数据来源

山西省传统村落的自然要素和历史要素信息来源于山西省自然地图集[17]、山西省历史地图集[18]、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19],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20-23],通过Arcgis平台对图集进行矢量化,得到山西文化类型图、山西民居类型分类图、山西农牧文化类型图、山西流域类型图、山西地貌类型、山西气候类型图等相关数据,并与山西省行政区划矢量图进行配准,形成本研究的数据基础。

Fig.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e study area图1 山西省传统村落分布示意图

1.3 研究方法

(1)文化地理特征识别的构建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考证、GIS空间分析与制图等方法,参考景观特征评价方法[14],提出了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利用GIS对传统村落的自然、人文和历史文化要素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2)文化地理格局评价方法

为了定量评价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直观反映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格局的特征,用景观格局指数评价文化地理格局。

用ArcGIS将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图转换为TIF格式(cell size大小设置为30 m×30 m),然后利用Fragstats4.2进行计算得到景观格局指数。在评价文化地理格局时,选取常用的景观水平指数和类型水平指数评价其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运用面积百分比(PLAND)表示文化地理格局的空间结构组成,并通过计算最大斑块指数(LPI)识别其主导文化类型;选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反映空间异质性,评价传统村落的文化多样性;运用边缘密度(ED)和分离度指数(SPLIT)来评价各区域中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类型的破碎度和复杂程度。选取指数如下:

面积百分比:

(1)

最大斑块指数:

(2)

香农多样性指数:

SHDI=-∑(piln(pi)) ,

(3)

香农均匀度指数:

(4)

边缘密度:

(5)

分离度指数:

(6)

式中:aij是i类第j个斑块的面积,eij是景观类型i的总边缘长度,A是总的景观面积,pi是景观类型i所占的面积比例。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构建

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是识别某一区域特有的自然、人文、历史要素的工具,其目的不是评价传统村落景观的好坏,而是在宏观尺度上客观系统地记录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其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阶段为资料收集与分析;第二阶段是关键阶段,通过自上而下特征识别和自下而上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方式,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区域进行分类;第三阶段是特征描述阶段,对识别出的各类文化地理特征进程归纳及描述,基于实地调研的信息,提取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内传统村落的重要特征。

Fig.2 Identifica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图2 山西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流程

2.2 山西省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分类

2.2.1 自上而下识别自然、人文特征

在划分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时,将是否会导致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过程产生差异作为划分依据。因此,用水文流域、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等表征自然地理要素,用文化类型、农牧文化、民居类型等表征人文地理要素。

以山西省自然地图集[17]、山西省历史地图集[18]、山西省近现代史地图集[19]、遥感影像和山西省行政区划矢量图为基础,归纳、整理山西文化类型要素、民居建筑分类、农牧过渡带等人文地理要素资料以及山西水文要素、地貌要素、气候要素等自然地理要素资料。将人文要素和地理要素进行矢量化,形成如图3所示的山西省传统村落人文、自然地理特征类型图。

Fig.3 Human and physical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 type maps of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图3 山西省传统村落人文、自然地理特征类型图

将表征山西省传统村落人文地理特征的矢量图——文化类型图、农牧文化类型图、居民类型图依次在ArcGIS中进行叠加分析,结果如图3(1)所示,山西省传统村落由南至北被划分为7个人文地理特征区域,分别为A雁北农牧交错区、B忻定传统农耕区、C晋西农牧交错区、D晋西传统农耕区、E晋中传统农耕区、F上党传统农耕区、G河东传统农耕区,见图4(1)。

为了进一步识别7大文化地理特征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将表征自然地理特征的矢量图——流域类型图、地貌类型图、气候类型图进行叠加分析。由于山西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各地区气候特征无明显区别,而地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貌特征山地多平原少,且河流多样,所以在自然地理特征识别过程中主要对地貌形要素和水文要素进行叠加。

将人文地理特征区域图与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图进行叠加分析,形成山西传统村落人文——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图。如图4(2)所示,山西省传统村落包括67个自然地理特征区域,黄河流域主要流经晋西农牧交错区、晋西传统农耕区和河东传统农耕区汇入黄河干流的中游河段,海河流域则主要分布在雁北农牧交错区、忻定传统农耕区,晋中传统农耕区和上党传统农耕区内两个流域均有分布。

Fig.4 Regional map of human and natural geography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图4 山西省传统村落人文地理区域图(1);人文——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图(2)

2.2.2 自下而上提取历史文化信息

为了突出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征,从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数据库中提取出山西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信息,归纳总结出与山西传统村落更迭变化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包括堡寨、寺庙、关隘、炮台、革命遗址、渡口、手工技艺、驿站、作坊、票号等。

在人文——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图中,自下而上的提取每一个斑块的主导文化要素并转变为可视化空间分布图,对于面积较小、较琐碎的斑块以及独立的文化地理类型进行综合处理,最终绘制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图(图5)。

Fig.5 Regional map of the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hanxi Province图5 山西省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图

2.2.3 分类描述

为了直观展示不同文化地理特征区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特征,形成山西省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区域描述表。以历史文化特征为关隘军事和传统建筑文化所在的区域为例,对部分文化地理特征区域描述表进行分析(如表1)。

由于不同文化地理区域的环境特点和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差异,致使不同文化区内的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特征。为了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有更明确的认识,对各文化区内不同的环境特点、文化类型及传统村落特点进行具体描述(表2)。雁北农牧交错区、忻定传统农耕区均位于山西北部边塞处,传统村落主要以军事堡寨型村落为主;晋西农牧交错区、晋西农耕区地势沟壑纵横,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黄河沿岸,多为体现黄土高原风貌的窑洞;晋中农耕区地处山西中部,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汾河两岸,主要为精雕细刻的大院;上党农耕区地势较高,环境较为封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沁河流域,多为传统建筑与手工业型的阁楼;河东农耕区地势平坦且水资源丰富,多为体现农耕文明的遗址型传统村落。

2.3 山西省传统村落文化地理格局评价

文化地理特征是区域文化景观的真实反映[24]。我国乡村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破碎化日益严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进行评价,以保证地方性人居环境建设与整体的人文生态系统协同发展[25]。

表1 山西省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区域描述表(以g关隘军事和t传统建筑为例)

表2 各文化区传统村落特点分析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可以反映景观组分数量和比例的变化情况。在全省水平上看,山西省传统村落的SHDI为1.839 4,说明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多样性较高。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较小时,反映景观受到一种或几种优势斑块类型所支配;SHEI趋于1时,说明景观中并无明显的优势类型且各斑块类型在景观中均匀分布。山西省传统村落的SHEI为0.945 3,可知山西传统村落的七种文化类型分布较为均匀。

Fragstats 4.2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PLAND与LPI表现出了一致的变化趋势,传统农耕型文化的PLAND和LPI分别为30.12和12.22,远大于其他的文化类型。由此说明,在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中,传统农耕型文化以绝对优势影响着山西传统村落文化地理格局的组成,其次为传统技艺型文化和商业型文化。但由于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度增加,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事商业活动。

Fig.6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includes PLAND (a)、LPI (b)、ED (c) and SPLIT (d)图6 面积百分比(a)、最大斑块指数(b)、边缘密度(c)、分离度指数(d)四种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ED的大小反映山西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特征区域中不同文化类型间相互影响的强度,可以反映这七种文化类型各自的复杂程度,其值越大则该文化类型被边界分割影响的程度越高。从图5中可以看出,传统农耕文化类型的边缘密度为0.530 1,相比其他文化类型其值最大,其破碎程度较大。此外,传统技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破碎程度也比较大。这是由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的传统农耕景观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快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使得传统村落的传统农耕发生快速的变迁。与此同时,以此为基础的传统农耕文化的空间结构急剧变化,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化产生冲突,使得传统农耕文化破碎度增加。

SPLIT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的分离程度,值越大则表明该文化类型在空间水平上越分散。从图6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各文化类型的SPLIT都较高,说明山西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内各文化类型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内部结构较为复杂。传统建筑型文化类型、红色革命型文化类型以及关隘军事型文化类型的SPLIT均很大,传统农耕型文化类型的面积大,分布较其他类型更集中,SPLIT为40.631 5明显低于其他类型。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在省域尺度上对影响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人文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进行系统的识别与分析,划分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对各文化地理区域内的传统村落特点进行具体描述。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识别出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进行了文化地理格局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文化地理特征识别方法通过多要素、多方法、多手段的途径,将单个传统村落的“点”信息和所在区域的“面”上特征相融合,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进行分析,能够识别传统村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特征,为传统村落的规划、管理、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明显突出,类型复杂多样。山西省传统村落的文化地理特征区域内各文化类型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山西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于上党传统农耕区和晋中传统农耕区;传统农耕型文化以绝对优势影响着山西传统村落文化地理格局的组成。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文化地理类型的破碎度较高,其中传统农耕文化类型的破碎度最高。应注重对山西省传统村落文化地理空间结构的保护,注重区域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传统村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有27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我国北方地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价值最高的区域,但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与局限性,比如公众关注度低、资金不足、缺乏政策支持等;尤其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主要是以单个村落为保护单位,对具有相同文化地理特征的传统村落未形成整体性集群保护模式,这会使得在传统村落的规划与发展中忽略其原本的特质,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对其文化地理空间结构的保护,将零星分散的传统村落连接成为网络整体,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保护策略,这将是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

猜你喜欢
村落山西省景观
景观别墅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火山塑造景观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