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白 静
刘国英,1967 年出生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祖籍浙江省龙泉市, 现任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市岩上茶科所所长,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也是当地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自1987 年起一直从事武夷茶的生产研究、培训指导和产业管理等工作,并先后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传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以及福建省第二批优秀人才“百人计划”(茶叶加工)技能大师、“南平市劳动模范”、“南平市优秀人才”等荣誉。
也许是命运更垂青他,也许是武夷茶更偏爱他,刘国英探究武夷茶已有20 个年头,为茶他不知熬过多少日夜,为茶他不知承受多少不理解,为茶他不知自费走了多少地方。如今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武夷山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但他深深的知道,此生为这一叶绿色会穷其一生,至死不渝。
1987 年,从福建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的刘国英被分配到武夷镇农技站。当时正值武夷镇九龙山茶场刚成立,作为技术人才,他被抽调到茶场,而且一呆就是四年。在这四年中,他从新茶园开发、栽培管理、低产茶园改造、岩茶粗精制加工技术等等方面,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并从实践中总结和提高技术。到场里的第二年,他就当选为场长,20 出头的他将自己埋在了茶场,埋在了山里,他决心要从这里实现自己的理想。4 年来,每逢制茶季节,不到这季茶制完,他从不回家。为了提高制茶的品质,他可以三天三夜不合眼,找窍门,探路子,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破解了九龙山毛茶质量难题。虽然该场的茶叶地理环境不如景区内的茶,但经过他不断改进技术,从1989 年至1991 年在全市毛茶评比中,该场生产的梅占每年取得第一名,水仙、肉桂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九龙山茶场的名声也日益鹊起,企业效益连年上升,产品在云霄、漳州等销区很受欢迎。
1991 年底,他告别了九龙山茶场,调往刚成立的镇经作站任站长至今。经作站主要负责全镇的经济作物技术指导,虽然这里他没有了随心所遇的制茶基地,但他深深感到,要尽快把自己的制茶技术传授给茶农。从这时起,他便扮演着科技特派员的角色。从1992 年至1994 年,他给自己定下了“立足武夷镇,南(兴田)北(吴屯)出击,无偿传授制茶技术”的工作目标。这三年中,每到茶香四溢季节,他走农家,入茶山,向茶农传授种茶和制茶技术,如有人来请他,他便马不停蹄的赶去。1993 年春茶时节,吴屯的一个茶厂请他去把关,他硬是在茶厂泡了一个星期,只睡了10 多个小时,潜心摸索,打破了人们认为吴屯茶制不出优质上等茶的观念。茶厂老板高兴得拿出一沓钞票给他,刘国英不但婉拒了老板的好意,还把技术免费的传授给他。刘国英说,虽然那几年我没了自己的基地,但我可操作的基地更大了,能了解到全市各地茶叶的加工方法和加工技术上的差异,从而也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自己为茶区服务,传播技术的愿望。
随着武夷岩茶日趋被世人所识,武夷山种茶制茶的人越来越多了,刘国英感到自己一家一户地跑去传授技术,效率太低,便在一些茶区开办培训班,免费为茶农上课。2000 年,他作为武夷山市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被派往武夷岩茶第一村——天心村,他办班也就更有规律了,如每年5 月春茶采摘前举办茶叶初制加工技术培训班,10 月则举办以栽培管理为主的培训班。每次办班,茶农都将教室围得水泄不通,茶农们说,刘国英上课,讲的东西实在,可操作性强,我们都听得懂。有的茶农没被通知到来上课,还会怪怨。2001 年9 月的一天,当他一路颠簸赶到洋庄浆溪村为村民上课时,看到小小的教室挤满了人,他感动地说:“武夷山的茶农太需要知识了,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更应把自己的技术无私地传授给农民。”因此,当中华职校开办茶叶班后,一心想为武夷山多培养些有技术的年青茶农的他,不仅自任教师,免费为学生上课,而且还为这个班请来了所有的专业课老师。之后,每年春茶季节,他又把自己的茶叶基地、茶厂无偿作为学生实用技术实习基地。随着电话的普及,电话请教技术的人越来越多,刘国英都耐心解答,他每月的手机费有一半是为茶农解答问题的,难怪茶农亲切地称他“咱们的科特派”。
一次遭遇深深的刺痛了刘国英的心。2001 年10 月19 日,从日本刚开完无我茶会的他又赶到杭州开茶博会,然而令他痛心的是偌大的茶博会竟没有一个武夷岩茶的摊位,而安溪茶却有十多家,他说:“武夷山人太不懂得创品牌了。”
其实,从刘国英担任九龙茶场场长后,他就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来打造武夷岩茶品牌。记得随着他将九龙茶场的茶叶打出名气后,就有人来找他,欲将品质差的茶冒充九龙山茶场茶叶的名义去销售,被刘国英断然拒绝。他说,这样做砸的不仅是九龙山茶场的牌子,更是砸武夷岩茶的牌子,现在,武夷岩茶的牌子还没树立起来,怎能把他连根拔掉呢?正因为他的营销售理念与他的为人一样,刘国英不仅被茶商们所认同,也被武夷茶人所推崇,称他为“茶痴”。
2000 年1 月,武夷镇岩茶协会成立,刘国英被大家推选为会长,从此,提高武夷岩茶品质、拓展武夷岩茶销路、弘扬武夷茶文化成为他的中心工作。2000 年,为打造武夷岩茶品牌,武夷镇岩茶协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与武夷镇政府、天心村、市茶文化协会、凯捷集团于7 月共同承办了第二届武夷岩茶茶王赛,他跑上跑下,进进出出,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其中辛苦只有自知,中央、省、地、市新闻媒体极尽宣传,极大扩大了武夷岩茶的知名度。刘国英说,只要能宣传、扩大武夷茶知名度,自己就是辛苦些、累些,真的心甘情愿。这次比赛,刘国英在继首届茶王赛夺得品种茶王,肉桂、名丛银奖后,又夺得了肉桂金奖。
走出去参加全国各种茶赛事和茶博会,刘国英认为是扩大武夷茶知名度,树立武夷岩茶品牌的好路子,因此,他每年都自己掏钱去参加这些活动,或参赛、或与别人交流经验、或推销武夷茶。2001 年6 月的厦门中国茶叶博览会上,他捧回了肉桂五星级茶王和水仙三星级茶王两项桂冠。7月份,他的武夷肉桂在福建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名茶奖。刘国英用实力证明了他不愧是武夷山茶业界第二代茶人的代表。
针对武夷岩茶市场行情疲软和宣传促销力度不够等问题,从2001 年开始,刘国英又牵头组织策划举办“武夷山民间斗茶赛”,第一届赛事费用由他和10 家茶企业主出,茶农们只要送茶样即可,获奖的还有奖金。这在武夷山茶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当年有近20 个厂家送了27 个茶样,而在那次斗茶赛上他夺得肉桂、名枞2 个状元。之后,刘国英每年都会组织一次民间斗茶赛,到今年已是第六届,他从未向企业和政府要过一分钱。如今武夷山的民间斗茶赛名气越来越大,参赛和观赛的人也越来越多,获奖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高,今年送的茶样有70 个之多。用刘国英自己的话:“通过几年的比赛,促进了武夷山人提高茶品质的意识,也提高武夷岩茶在外的声誉,作为武夷茶人,为此付出精力、时间、财力又何妨!”
1991 年,当时兼任镇团委书记的刘国英曾被作为考核对象欲调进市直机关,在从政与从技术的人生十字路口,他选择了技术,他说,只有技术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茶的偏爱转化为农民实实在在的需要。
在从事茶叶科普的实践中,在指导茶农种茶、制茶的过程中,刘国英深深感到,许多科学道理光靠用嘴向茶农宣传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配套得示范基地,让茶农看得见、摸得着,他们才信服。另一方面,从提高自身茶叶技术水平得角度说,也迫切需要一个能实践自己理论设想的基地。1993 年,他倾其家产开发了100 亩茶山,1997 年,他开始筹办属于自己的岩上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争取,承接了省茶科所的新品种区试研究,为他进一步研究武夷岩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刘国英所撰写的《新品种区试研究总结》,虽然只有1000 个字,但从那一个个数字,能读出他为此付出的艰辛劳动,他力图通过比较试验,推出品质上乘的武夷岩茶。刘国英凭借这个基地,不断地制出品质一流的武夷岩茶,并先后在国内许多茶赛事上获得茶王、状元、金奖、名茶奖等一系列奖项。
在拥有自己的基地后,刘国英更注重向茶农传播有机茶生产的整套技术,把自己的基地作为培训指导茶农的实习基地。记得申报世遗时,天心村茶农搬出了景区,茶农们都新建了家庭式厂房,然而当年,不知何因,全村的毛茶质量普遍下降,茶农们大为惊慌。刘国英获悉后一头扎进茶农家,找原因,与自己的基地比对,很快找到影响品质的原因。原来山内山外的地理气候、居住环境、温湿度有很大差别,而茶农却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及时调整制作工艺。找到根源,刘国英及时改进工艺,并向茶农广泛宣传,很快天心村的岩茶又恢复了原有的品质和茶香。茶农的收入并未因居住环境变化而降低,反而随着武夷岩茶宣传的加大,收入不断提高,亩产量提高了30%,价格提高了23%,人均从茶叶中增收1000 元,农残检出率从25%几乎下降到零,从无超标出现。
这几年,武夷山市委、政府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上不断加大力度,这让像刘国英一样的爱茶人兴奋不已,更加投入到武夷茶的发展、研究中,之后,将自己10 多年来对茶叶探究积累的经验无偿地传给所有的茶农,他说要尽自己的力量在武夷山市形成种茶人讲茶园管理,制茶人讲品质,卖茶人讲好价格的氛围,而这一切需要所有茶人共同努力。也正基于这种认识,刘国英在武夷山茶叶界的威信不断提高,他对武夷岩茶的独到见解也为许多茶人所赞赏,也得到武夷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5 年他被任命为武夷山市茶管办副主任,并被武夷茶人众望所归地推选为市茶叶同业公会会长。作为南平市“高位嫁接”的科技人才,他先后被评为南平市“明星科技特派员”“实践三个代表标兵”“劳动模范”,并被推荐为省政协委员、南平市科协常委。
从国有企业的场长到私营企业的老板,从一个村的科特派到管理全市茶产业的领头人,从一个镇的茶叶协会会长到市级茶叶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不断地实现着人生角色的转换,但无论如何换都脱不开一个“茶”字。与茶的这种情缘让他庆幸更让他感动,他说,“从踏入农林大学读茶专业开始,就注定自己此生离不开茶,也不愿离开,为这一叶绿色,我会穷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