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铮 郭新钲
(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15)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施工企业粗放式管理难以为继,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掌握,利用大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数据是企业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为此,各建筑施工企业积极探索、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目前,有三种推进方式,一是领导驱动方式,是依靠领导意志,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短期能够见成效,但不可持续;二是需求驱动方式,用户提出需求,信息部门通过购买成熟产品或半成熟产品加定制或完全自主开发予以满足,但随着需求逐渐增多、复杂,会发现原有需求或设计不合理,数据打通困难;三是数据驱动方式,通常是以数据的统计、分析实现辅助领导决策,倒逼信息化建设,但大多用来分析数据手工填报,及时性、准确性差。
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要做好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替代,关键应抓好数据,以数据驱动,抓企业数据脉络关系的顶层设计,抓成本、进度等项目管理关键数据的源头数据采集,抓数据的高质量使用三个方面来推进,能够更好避免数据不通、打架,发挥信息化支撑公司效率提升、领导决策的价值。
在建筑业,业务替代是一个常用术语,即利用信息技术替代传统线下、低效的业务活动的过程。其实质上是打破企业旧有管理或业务作业方式,建立新的管理或作业方式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让企业更有效率、更有竞争力。它包含四个层面,一是把线下大量的、具有重复性的日常事务工作,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移动端完成,达到节约人工成本、提高工作品质和产品品质;二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流程再造;三是打通横向各业务、上下级单位、上下游产业之间协同作业的堵点;四是用数据说法,让决策更科学、智能。业务替代可分三阶段,原始替代,硬拷贝阶段,把线下业务单据、报表、协作过程直接搬到线上,基本不改变原有业务办理流程;重构优化,在硬拷贝基础上,通过多业务流程重组、合并、优化等措施,对业务活动过程重构,以达到业务或流程优化、效率提升;业务创新,在优化融合基础上,创新出新的业务,包括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工作岗位。
建立施工管理核心业务的数据供应链,其是使用输入数据/业务活动/输出数据的描述形式,把施工管理所有核心业务活动及开展该业务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层次化结构树状,自顶向下链接形成一个完整关系链条。它是项目管理核心业务活动链的数据形式的描述,侧重描述与施工管理活动相对应的数据流转逻辑关系,可以很好表达施工管理活动过程中,工作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资源的流转关系,理顺并明确施工管理核心业务数据的脉络关系,从根源上打通数据堵点,消灭数据壁垒。
同时,也是业务替代的“施工图”,指导施工管理信息化有序开展,改变“拿到需求就开发,急功近利硬拷贝式的开发,需求天天变,开发天天改”状态,从业务层面,解决业务外在和内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如信息化需求考虑不周全、数据规范性弱、数据多头重复录入等。
数据供应链建立方法,首先是把企业施工管理业务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把复杂的企业活动层层分解至原子化作业单元,梳理出所有业务活动及其输入输出数据,找出活动之间的数据流转关系,分析其数据流转关系的合理性,明确业务活动及其数据的定义;其次利用快速原型设计工具,以HIPO(Hierarchy plus Input-Process-Output)为思想,把这些业务活动及其输入输出数据组装成一个自顶而下、从粗到细、一体化数据供需链条。
数据采集是业务替代重要的一环,是数据驱动的建筑施工管理的基础,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成本数据是企业管理核心数据,针对成本数据的人、材、机(塔吊、电梯等大型设备除外)源头数据的采集,本文提出工单驱动采集模式和施工日志采集模式两种模式。
(1)工单驱动采集模式:将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逐级分解到周计划,由周计划对任务进行派发,通过系统自动派发给个人或者班组,利用终端或者手机接收工单任务,并每日进行反馈确认(工单完成情况、人材机消耗量),采集到每日进度和成本数据。该模式适用于企业项目标准作业程度较高(能实现枚举项目所有工作内容,以及岗位工作内容)、有详细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及项目成本预算、有比较稳定的成熟分包队伍。且该模式可方便班组快速填报当天施工任务情况,减轻数据填报工作量,并可以对成本计划以日为单位进行超支预警。
具体工单驱动采集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工单驱动采集模式图
其中,①根据施工项目进度计划、工程WBS、成本预算等,由施工班组提交施工周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以完成可交付成果工序作为最小的划分单元,如配管工程中的剔管、下管工序;
②经生产经理确认后生成项目周进度计划,周进度计划通过手持终端派发给劳动班组;
③在生物识别技术认证下,劳动班组通过手持终端提报每日计划(即日工单)完成情况。若完成工作量和消耗资源与计划一致,劳动班组直接确认按计划完成;若不一致,班组填报实际完成工作量及消耗的资源;
④施工人员审核确认劳动班组日工单完成情况。审核时,系统通过获取劳务实名制系统出勤数据,辅助校核人员投入情况;通过物资称重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辅助校核材料消耗情况;
⑤待所有班组日工单任务确认后,系统自动汇总生成项目工程量完成情况、日成本台账。
(2)施工日志采集模式(见图2):在计划和预算不够完善情况下,通过施工日志直接采集施工现场完工量、人材机发生数,生成每日进度和成本数据。该模式适用于“三边”工程或施工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不够精细的工程,并可辅助项目完成传统纸质施工日志编写。
图2 施工日志采集模式图
①在生物识别技术认证下,劳动班组填报格式化电子施工日志。施工日志至少包括工程进度、施工完成情况、投入工料机等内容;
②施工员审核确认劳动班组日工单完成情况。审核时,系统通过获取劳务实名制系统出勤数据,辅助校核人员投入情况;通过物资称重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辅助校核材料消耗情况;
③待所有班组日工单任务确认后,系统自动汇总生成项目工程量完成情况、日成本台账。
让数据得到高质量应用,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展开实践:一是聚焦施工管理成本、进度核心数据,利用智慧工地平台等技术手段,生成每日人、材、机、进度的“快报”数据,用于项目部每日生产例会、公司层级实时监测大屏,让公司各层级相关人员能够及时共享、掌握项目状况,把问题或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二是自动生成月报、季报、年报等“慢报”报表,解决报表编制烦琐而复杂、数据无法共享或溯源等问题;三是抓住成本、进度等当前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积累的大量数据适时开展诊断、预警、预测分析、数据挖掘等,用数据辅助决策;四是适时建立施工管理知识库平台,对积累的大量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如施工工艺知识地图、施工案例、典型经验等知识的共享,专家知识问答、AI智能问答等。
施工管理信息化有效的业务替代方法还有很多,如审批流程的业务替代、面向岗位级助手工具的业务替代等。但我们认为关键是抓住数据,开展数据的顶层设计,消除业务与业务间矛盾;抓源头数据的生产、采集,让数据具有可用性;推进数据高质量应用,保障业务替代的持续性。具体实践中,需要公司各方支持,需要管理人员逐步转变管理思维、工作习惯,才会让业务替代走向高层次发展,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