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虹
(广州图书馆 广州 510623)
广东,岭南文化发祥地、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素来开风气之先,历代文人留下的咏粤辞句不胜枚举。广东省会广州,地方文化根基深厚,广府民系支脉分布极广。广州地方文献承载着本土历史文化的兴衰与沉浮,它真实地反映了广州各时期政治经济发展、人文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变迁,是广府文化传承、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更替的见证者。
1941 年,杜定友发表《广东文化与广东文献》,首次确立了广东地方文献在广东图书馆的地位;1957 年,他发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提出了地方文献的范围、收集、分类、编目、使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这是我国第一篇关于地方文献工作比较系统的技术与理论总结,被学界视为我国地方文献研究的奠基之作。杜定友提出:“地方文献是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印模、薄籍等等。凡有历史价值的,即‘断简另篇’,‘片纸只字’,也在收集之列。对于这些材料,应在图书馆内专设‘地方文献’部(组、室、架)负责管理,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普通图书也有所区别。这些材料,除了图书的总括登记外,应有分部登记。”[1]可见地方文献的特藏性、丰富性与多样性。1979 年,于乃义提出,地方文献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2]。21 世纪之初,骆伟著《地方文献学概论》,进一步阐述了地方文献在新时期的基础理论与建设应用。当下,金武刚指出,地方文献既有古代文献也有现当代文献,是地方发展的缩影、也是文化传承的印记,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繁荣,起到了重要的资政借鉴作用[3]2。王彬指出地方文献研究的现实困境,“理论研究步伐无法跟上实践脚步,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结构有所失衡,现有理论水平无法满足地方文献工作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克服地方文献工作及其相关研究现有的瓶颈,重新界定未来地方文献研究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4]21 世纪以来,地方文献基础理论研究尚存在争议,而各级各类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建设与利用实践却早已呈现出立体化与多样化趋势,关于地方文献建设与利用新途径的研究亟待补充。本文以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发展历程为研究实体,阐述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途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参考。
地方文献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所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地域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的广泛深入,地方文献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及不同种族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26 年,苏联图书馆学家、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全苏联图书馆工作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地方文献与图书馆》,她指出: “地方文献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不应在意义上理解地方文献。地方文献不仅仅是研究考古学、民俗学和文物古迹的,应该把地方文献当作是研究一切政治、经济因素的总和。”[5]杜定友在《广东文化中心之今昔》一文中也明确指出“图书馆为高级文化学术机关,地方史料之总汇。”地方文献是建立在馆藏文献基础上的地域文献集合,自成体系,具有丰富性、文化差异性和载体多样性的特点。地方产生的一切文献,均应收入其中,使其包罗万象,真实反映地方各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军事、文化、科学、综合等一系列人文社科状况及自然风貌,并持续得到重视。
回顾历史,图书馆地方文献凝结着众多地方文献工作者的心血,肩负着传承地方文脉的使命。1994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公共图书馆宣言》,提出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使命。其中与地方文献相关的使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为地方企业、社团群体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务”。每一处地方文献均是独立的、有特色的,又是世界多元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元素。《公共图书馆宣言》的发布再次明确了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2018 年8 月,由国际图联发布的《全球愿景》报告,再次将“保存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记忆”“致力于传播信息和知识”等全球共识,确认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3]4,进一步确立了保存地方文献为图书馆的必履之责与核心价值。
广州图书馆于1982 年建馆,地方文献工作已开展30余年,从地方文献组、广州地方文献室到广州人文馆,经过最初的艰难收集,逐步积累,形成了今天6 万余册次的馆藏实体面貌。
广州图书馆于1981—1983 年白手起家,建立起一套藏书建设工作组织和作业方法,逐渐成长为馆藏丰富的公共图书馆。1984 年增设地方文献工作组,专门从事广州地区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1984—1990 年间,根据本馆方针任务、服务需求以及广州市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广州图书馆在综合性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优”的馆藏特色。在收集地方文献的实践过程中,从馆藏的有关期刊、图书、资料中析出广州地方文献资料(包括图片)12 700 件[6]。至今,广州地区内部刊物、连续性内刊等的征集、装订、系统收藏,仍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独立组成部分。1996 年,广州地方文献室成立,广州图书馆作为全市地方文献收藏和服务中心的地位进一步确立。2008 年,广州图书馆全面提供数字资源互联网原文服务,传统与数字图书馆服务并重的复合型图书馆基本形成;2009 年,开始引进著名收藏家、文献学家王贵忱先生古籍藏书,随后陆续引入广州地区名人藏书,成立专区或专架,开展各项研究、整理、服务;2012 年,以珠江新城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为契机,以原广州地方文献室为馆藏基础,成立广州人文馆,地方文献的概念与价值再次被拓宽。此时的广州图书馆在文献建设基础上,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传播广州人文精神成为广州人文馆的重要使命之一。广州人文馆以拓展地方人文专题服务、保存地方文化遗产、弘扬岭南文化为目标,以人文社科藏书为主,重点开展《广州大典》、地方名人专藏、家谱族谱、广府文化等专题资料服务,是开展地方人文专题服务和广府文化研究的品牌基地,也是岭南地方人文文化的展示、交流和共享空间。广州人文馆设《广州大典》专区、广州文献区、地方名人专藏区、家谱查询中心,收藏广州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各方面文献资料,其中名人专藏、家谱文献为重点特色馆藏。广州图书馆一楼东大堂设“广州之窗”形象推广厅。
从广州地方文献室到广州人文馆,地方文献服务作用从单一迈向多元,服务理念逐渐拓展。从文献深度到服务广度,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走出了一条人文传承与文献建设并重的路子。广州人文馆服务途径宽广,包括中西方视角下的地方文化呈现,通过展览、专题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服务、阅览、咨询、活动、对外合作、文献交换等形式,不断拓展地方文化服务范畴,具体为地方文献征集、古籍文献整理、编制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开展地方文化普及推广活动等。在馆藏建设方面,广州人文馆注重延展文献馆藏及资源开发的历史深度,形成了与多元文化馆互为呼应、又独具一格的地方人文图书馆格局。因此,广州人文馆既能满足公众对广州历史文化的认知需求,又具备人文学术研究等价值导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和特定群体读者对地方文献服务的需求,如普通阅览需求、人文互动需求、学术科研需求、定题服务需求等。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于2015 年5 月1 日起正式颁布实施,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大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逐步形成资料齐全、体系完整、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或者专题系列。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能力“为开展地方文献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服务”。上述条例成为广州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政策依据。《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第三章第十八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加大地方文献建设力度,开展多层面服务活动,支持相关学术研究”,再一次明确了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多样化与多层面服务要求,尤其需要具备服务于相关学术研究的能力。相关政策既给予保障也提出要求,促进广州地方文献建设向多层次拓展,地方文献专业服务能力因此得到总体提升。
所谓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7]。现阶段,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既涉古籍、又涉数字人文,既包括传统文献服务,又兼具文化交流等功能。规划目标着重强调广州与世界的连接,具体举措有加大特色主题文献建设力度、开展人文特色服务等。《2011—2015 年广州图书馆发展规划》中,关于地方文献的规划包括:加大发展地方文献专藏力度;保存地方文化遗产;引入广州名人(含著名家庭)专藏;建立商贸与文化交流专藏;建设岭南文化专藏;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料、发展口述历史馆藏;扩充地方史志、家谱族谱、回忆录等地方特色专藏;不定期开展展览、讲座等活动,征集华人华侨口述历史资料;设立“认识广州”图书专架等[8]。广州地方文献工作开始面向更广阔的世界。
《2016—2020 广州图书馆发展规划》中,对地方文献建设制定了更明确的战略和规划目标,更注重专题文献资源的挖掘和本土文化的弘扬,充分利用《广州大典》自有资源开展公众服务、交流与相关研究;通过提高社会参与度、开展对外合作等方式,使地方文献工作的使命和价值得到充分履行和弘扬[9]。此外,在《广州图书馆2016—2010 年四个重点领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中,广州人文馆承担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名人藏书建设和家谱资源建设等重点规划目标,根据馆藏文献特色列出文献建设资源规划,形成专题系列馆藏,进一步形成鲜明的学科地域特色。
传承与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参与地方文化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2012 年,广州图书馆对已入藏的可居室文献进行规范整理,其中有价值的藏书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外,广州图书馆规划在新馆设立广州人文馆,新设地方名人专藏,以人物为核心展示优秀地方文化,面向社会公众开放。2013 年4 月,广州图书馆制定《广州人文馆名人专藏入藏原则(草案)》,建立地方名人专藏。广州图书馆现有名人藏书专区包括:可居室藏书(王贵忱先生藏书)、欧初专藏、“南粤风华一家”专藏、 姜伯勤藏书、 刘逸生刘斯奋藏书、蔡鸿生藏书[10]。此外,广州人文馆还设有曾庆榴教授、戴裔煊教授、李龙潜教授、朱雷教授藏书专架,为读者提供相关专业学科文献服务。随着名人专区、专架设置的日渐丰富,广州人文馆文献内容渐趋多样化,人文特色愈加明显。
名人专藏在地方历史文献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其中的古籍及民国文献的价值与系统性是常规采访与征集文献所不可比拟的。此外,地方文化名人的精神品格、学风与收藏观,决定着名人藏书的特点与价值。因此,名人专藏资源建设途径多样,图书馆对于名人专藏资源开发的力度可更趋深入。
4.4.1 现行地方文献征集
广州文献区是广州人文馆最具特色的资料阅览区之一,承担地方文献征集的重要职责。本区收藏广州地区(包括从化、增城二市)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等各类资料近3 万册,已形成多个专题馆藏体系:广州地方志、广州地区年鉴、广州文史资料、1966 年前广州地方文献、广州民国日报、广州2010 亚运亚残运资料、革命回忆录、广州地方报刊等,是广州人文馆区域藏量最丰富,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专题文献区。目前广州文献区的藏书,大部分来源于广州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个人赠送,包括有关广州的书籍、报刊、会议录、文件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舆图、谱录、统计图表、票据、画册、乐谱、传单、戏剧说明书、商标、文契、手稿及音像资料等各类文献。除了本土文献资料,还有国内外关于广州地方的史料以及流传海外的广州珍稀地方文献(包括以影印出版方式回归的地方文献出版物)。如《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稀见中国钞本曲本汇刊》《英国国家档案馆庋藏近代中文舆图》等。此外,对于个别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文献,馆内仅藏有一册,如《广州灰塑》,这不利于对广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需持续关注,对孤本文献及时增量入藏。近年来,广州人文馆逐渐拓展文献征集的时间范围,将民国及古籍文献列入其中;拓宽文献征集的地域范围,陆续引进新西兰长老会广州老照片、广州专题系列纪录片等。从纸质文献到特种文献,只要是与广州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人情有关,已初步形成体系的特色文献,均被列入征集范围。此外,广州地区连续性内部出版物、报刊等,一并列入现行地方文献范畴,经过加工整理后,定期装订成册,形成系列,归入馆藏。现行地方文献征集是地方文献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广州人文馆的入藏文献将被永久保存,逐步形成未来地方历史文献的基础馆藏。
4.4.2 历史文献编撰出版
大型地方历史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的编印出版,是广州历史上第三次文献整理高潮,可载入史册。《广州大典》编纂自2005 年启动,目前已持续进行14 年,借助广东省内各藏馆、海内外文献收藏机构所藏文献,整理影印而成。《广州大典》丛书的编印出版,充分弥补了馆藏古籍的不足。广州人文馆还在现有《广州大典》丛书的基础上,结合广东文献综录、全国相关古籍馆藏等信息,进行广州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及专题信息组织等项目。目前,广州人文馆已编纂完成的相关地方历史文献工具书有《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外)》即将付梓。
为充分挖掘历史文献价值,名人藏书中已成系列的珍贵历史文献进入广州图书馆古籍编撰整理的视野。2009 年,广州图书馆引入王贵忱先生可居室和梁基永先生仪清室专藏文献。可居室文献移藏广州图书馆后,广州图书馆以专藏中已成系列的龚自珍著作及相关文献、张之洞手札、广东地方文献等特色文献为基础,编撰出版了一系列珍版图书。2012—2013 年,广州图书馆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编印“广州图书馆藏珍本丛刊”,先后推出可居室藏特色文献《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李宗颢日记手稿》和《南海李应鸿先生行述》三种,又相继整理出版了王贵忱先生旧藏《张之洞致张佩纶未刊书札》《南窑笔记》等。2017 年,广州图书馆在《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基础上编纂出版《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增补版)。2012 年,广州图书馆根据梁基永先生仪清室所藏广东印谱编印出版《广州图书馆藏仪清室所集广东印谱提要》,“使后之研究广东金石纂刻者,能得检索欣赏之便利”[11]。可居室和仪清室等名人专藏文献的编撰出版,使广州图书馆历史文献藏书价值得到适度开发与利用,为古籍、手稿等特种文献发挥价值、服务读者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广州人文馆设互动交流区和展览区,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一系列地方人文活动与特色主题展览,是广州人文馆提供多层次服务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中,刘斯翰诗词讲座已连续举办5 年,共60 期(每月1 期),成为广州图书馆嘉宾个人持续授课时间最长、深受读者欢迎的品牌活动。刘斯翰为刘逸生次子,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研究。刘逸生刘斯奋家族在广州人文馆设有藏书专区,经过5 年的品牌打造,在促进地方人文交流、打造高端阅读品牌方面、提高图书馆社会影响力方面,成效巨大。此外,广州人文馆还相继举办了《“可居室”文献出版座谈会》《墨韵缤纷 艺术传承——从文化家族的视角认知南粤风华一家》《岭南文脉一世家——刘逸生刘斯奋家族访谈》《走进选堂、走近传统、走向未来——专家学者与读者漫谈饶宗颐教授如何走上学术与艺术之路》等互动交流活动,为市民走近名人、了解名人及其治学之路等提供难得的交流平台。
2016 年以来,广州人文馆通过举办地方文献推荐书目评选和阅读推广活动,形成“阅读广州 悦读分享”系列品牌活动,深受读者喜爱。2016 年以来,广州图书馆又相继开设“粤剧粤曲大家谈”“广州传统民间工艺”“广府文化周”系列讲座,为广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传习与宣传的平台。此外,广州人文馆尝试通过合作举办、自主策划等模式举办地方专题活动与展览,内容涵盖人文、历史、艺术、建筑、自然科学等领域,名人藏书、品牌活动回顾,学术著作展,以及西方人眼中的广州地方历史文化展览(如《费利斯·比亚托镜头下的老广州 》为题的主题摄影展)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并受到中外读者欢迎。上述活动、展览通过立体空间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服务氛围,广州人文馆社会服务效益得到整体提升,成为广州图书馆最具地方特色的专题馆,颇受读者欢迎。
广州图书馆现有家谱收藏19 732 册,其中古籍4 260册,供读者阅览及研究参考,家谱入藏范围以广东为重点并辐射全国。广州人文馆家谱查询中心是广州图书馆最富特色的资料阅览区之一。2013 年以来,广州图书馆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开展深度合作,设立“家谱查询中心”提供全球范围内的家族历史资料查询服务,补充缺藏广东家谱,并开展馆藏家谱数字化合作。广州图书馆通过与知名家谱收藏机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自有馆藏数字化等举措,使地方文献家谱专藏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为家谱专藏服务拓展了新的发展途径。此外,广州人文馆成立以来,通过举办《参天之木有其根 怀山之水有其源——广州图书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家谱文化展》《问问你从哪里来?——家谱文化沙龙》《我们的家谱 我们的故事》系列专题展览等形式,向市民推广家谱文化知识,取得不错的反响。此外,广州图书馆还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市民或名人家族新修并捐赠家谱,列入馆藏。近年来,不少海外华侨及其后代回到广州寻根问祖,来自澳大利亚、秘鲁等国的广东华侨后裔所讲述的真人真事与历史线索,均为珍贵的原始素材,如通过合法授权的方式,加以采集、整理、利用,对于近代华侨史研究、相关口述历史材料征集、海外族谱续编等文献信息开发工作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保障基础服务的同时,广州人文馆以地方文献馆藏为依托,先后编撰了不少颇具价值的地方专题文献目录,详见表1。
表1…………广州图书馆历年编制地方专题目录一览表
林志成主编11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藏2006—2007 年广州市地情文献目录广州图书馆信息咨询部地方文献室编辑2009 12 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部) 广州图书馆编 2012 13 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藏地图目录选编(单幅为主) 广州地方文献室 2012 14 人大工作主题文献目录 广州图书馆、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资料室编 2012 15 广州图书馆专题推介目录 广州图书馆林志成主编 2013 16 欧初赠书目录 广州图书馆编 2015 17 广州图书馆馆藏广州地区村镇史志目录 袁露明、杨仕雯编 2015 18 广州图书馆藏广州地区街道史志图书目录广州图书馆袁露明、丁达成编 2016 19 阅读广州 广州文库 入选书目(一九七八 — 二〇一六) 广州图书馆编 2017 20 广州图书馆藏刘斯奋刘逸生家族藏书目录 广州图书馆编 2017 21 重修欧初赠书目录(暂名)(即将出版) 广州图书馆编 2019 22 广东历代著者要录(广州府外)(即将出版) 广州图书馆编 2019
经年编纂的专题目录,逐步覆盖已成系统的广州地方特色文献,部分为涵盖其他地域所藏专题文献的联合目录,这些成果将作为日后研究特定历史阶段广州地方文献的解题目录,意义非凡。编制专题文献目录,也将进一步提升地方文献专业化水平和高层次服务能力,对于培养地方文献人才队伍,开展专题信息组织及定题咨询服务等均有益处。
2017 年,《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把地方文化特色资源库建设纳入重点项目范围。数字人文建设的首要前提是建立在丰富、充分的馆藏文献资源基础上。因此,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 年广州图书馆全面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以来,广州人文馆自建数据库7 个,包括广州大典数据库、广州人物数据库、广东历史文化数据库、广州数字文化网、粤睇粤精彩(视频资源)、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 ·广州站、广州人文数字图书馆,另与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广州记忆·青少年版、越秀地方文献数据库实现链接,涵盖岭南古籍文献、音像资料、纸质文献、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等。其中,广州大典数据库是利用馆内自有资源建设、具有长远历史价值的实用型数字化项目,深受研究型读者欢迎。目前,广州图书馆拟构建的广州记忆数据库,也将考虑借鉴世界记忆项目经验,打造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互动性数字人文项目。
相对于文献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善于在现有文献资源基础上深度挖掘,进行专题信息组织和专题文献资源的开发应用。虽建馆时间不长,但其在馆藏文献逐步积累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专题挖掘、合作发展和扎实建库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道路,实现了广州地方文献从实体藏书到数字人文的历史性跨越。
对于地方历史、文化、文献研究者而言,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的系统性、丰富性与藏书价值,是治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向来以社科人文类图书为主要收藏方向,在名人专藏方面已形成明晰的社科学术文献建设方向,并制订相关学术文献建设规划。其他已形成的社科学术文献集合也比较综合地反映了当代广州地区的哲学、政治、经济、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与现状。因此,未来的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还应从严要求,以满足学术研究需求为最高条件,并努力达到与学科发展现状相匹配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因此,建设学科馆藏、充分发挥社科学术资源价值,即传承岭南文脉,功在千秋。然而,相对于并不长的建馆史,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任重道远,掌握学科文献特色和学科发展路向,追求文献资源的“系统”“完整”“特色”“专深”,依然是广州地方文献工作不懈追求的目标。
广州地域概念源于广府,广府文化属于岭南文化三大体系(潮汕、客家、广府)的其中一部分。广府民系分布广泛,流播甚远。两广、珠三角地区、香港、澳门,乃至海外华侨聚居地均受广府文化影响深远,其所生成的文献来源多样、博采众长,无论学术、思想、文化、风俗等均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广州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与核心所在地。广州地方文献通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形成体系化的文献资源集合,包括本土文献著作、流播海外文献及海外研究本土文献。文献资源的规划积累将逐渐构建本土学科与史料雏形。近代以来的广州,受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思潮开风气之先,地方独立学科与其他分支学科的交汇融合,将逐步形成广府地域学科的多维文献综合体(不同时间与空间维度的地方文献集合),地域学科文献建设思路向历史、未来以及平面空间无限延伸。
当代地方文献学家骆伟编著《岭南文献综录》,将岭南文献分十部:经学、哲学宗教、社会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及综合,下设若干类目。书中根据文献生成现状,结合现代图书分类法和四库分类法,形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地方文献分类体系,涵盖古籍文献与普通图书。地方文献综录的编纂反映了广州地方文献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分布现状,将为广州地方文献目录学的形成与构建提供研究实体基础,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文献普查、以此为基础整理编制总目,最后形成相关研究。
各地关于地方文献的种类列目各有差异,在编制相关地方文献综录时,需因地制宜,实体文献集合的参考价值很大。当广州地方文献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摸清全球各地关于广州地方文献的根底后,可考虑编纂《广府文献综录》,着手进行整理研究。具体可根据广府文献生成规律和社会发展情况编制相应规划,制定适合广府文献生成规律的文献分类列目方法,列类适宜从宽。
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交融与新旧文化过渡时期,大量西方思想、研究方法及全新学科涌现,杜定友撰写的《校雠新义》应运而生。广州地方文献正是在这一文献整理高潮及思潮更新时代下产生的最具典型性的地方文献集合,它将为广州地方文献的分析、整理、提供可贵的研究素材。
广府文化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其发扬为独立的本土文化。广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口述历史资料潜力巨大,“真人书”等阅读推广活动也立体呈现了广府民俗和人文精神。广州地方文献有着独树一帜的乡邦精神。无论是本土名人还是流寓名人,均有丰富的经历和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时期广州地区社会风貌的真实反映。广州地方文献工作如将广州人物故事具体化、形象化,从中挖掘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并反映不同时期的广州乡间民俗等,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广州是许多海外华侨心驰神往的故乡,通过深度发掘广州人物故事、华侨血泪史、口述录音材料、老照片、音像材料、纪录片等,从特种文献角度充分反映广州从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社会,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沧桑历程。
立体呈现文献信息,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近代以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碰撞,催生众多地方著名人物,他们勇于开拓,也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图书馆可通过开展相关阅读推广活动、举办相关展览,立体展现广州地方著名人物的风采,让广州市民领略真实的广府文化、地域风情和人文精神。此外,秉承地方文献宣传本土文化的理念,开展人文精神传播服务,深度挖掘广府先贤精神,为当代名人智库的构建提供客观条件和实体平台,将为广州文化建设增添无限生机与活力。
守藏与创新依然是当今图书馆生存发展的主题。数字人文,是指通过图书馆员与人文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建立数字化文献资源,人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与古人对话,也可以通过不断流动的信息以大数据的方式预测未来[12]。今天的技术创新,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组织与整理,将其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使读者在图书馆空间亲身感受地方历史文化的熏陶。广州图书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地方人文数据库,将继续发挥连接文献与人、馆之间的功能,打破时空桎梏,实现对原始文献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地域跨学科研究提供统一资源平台,通过图书馆学方法论整理历史文献,并提供文献间的内在关联。
地方文献史料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建设起积极作用。20 世纪80 年代,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中的西沙南沙群岛资料,为保护国家领土完整作出了卓越贡献。广州人文馆广州文献专区有已形成特色的广州革命历史主题专架,这些文献在服务于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地方文献为政府提供专题服务的模式研究、咨询服务的开展等,充分体现了地方文献的历史价值与使命。
地方文献建设需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能最终形成一批具有独特价值及浓郁地域特色的体系化文献。对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与多途径利用的探究,将持续为广州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及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保存和延续广府人的思想精华和文化血脉,这是一项神圣而持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