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莲
子宫腺肌病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基质组织)弥漫性或局限性侵入子宫肌层内形成的一种病症。该疾病的发生与子宫损伤、遗传、高雌激素高血脂等有关[1],在30~45岁阶段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多困扰,尽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腺肌病的重要检查方法,腹部超声、经阴道超声能够为临床医生诊断该疾病提供重要依据[2],本文主要探讨了单纯经腹部超声以及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该疾病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准确诊断子宫腺肌病提供一定方法、超声检查子宫腺肌病的征象以及体会上的参考,具体情况如下文所述: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子宫腺肌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有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及不孕,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以及临床检查确诊。纳入患者年龄在22~59岁,平均(42.59±8.21)岁,病程0.5~6.0年,平均病程为(2.56±0.72)年;纳入者不合并子宫肌瘤及盆腔异位囊肿。
纳入的80例患者均接受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检查仪器统一为PhilipsIU22,凸阵探头频率为3.5~5.0 MHz,腔内探头频率为5.0~9.0 MHz。
经腹部超声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饮水、保持膀胱处于适度充盈状态(膀胱容量约150~250 mL)。选择凸阵探头,在患者下腹部涂抹耦合剂后,从患者耻骨联合位置开始向上进行横向、纵向、斜向检查,检查区域覆盖患者子宫、双附件区及盆腔,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双附件区、周边回声以及周边血流情况,并注意观察子宫肌层是否存在包块。
经阴道超声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将膀胱排空,嘱患者取膀胱截石位,选择腔内探头,在探头上套避孕套,并涂抹耦合剂,经阴道置入探头,让其紧贴阴道穹隆位置,轻柔侧动探头从左向右、从前向后呈扇形检查,注意观察患者子宫、卵巢、盆腔、子宫肌层及周围血流情况,并注意观察子宫肌层是否存在包块。
以患者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性;两种检查方式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包括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
应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诊断阳性有52例,诊断准确率为65.00%;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阳性有73例,诊断准确率为91.25%。对以上数据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在诊断准确性方面联合检查高于单纯腹部超声(χ2=16.128,P<0.05)。
在血流动力学情况方面,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也优于单纯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种检查方式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比较
子宫腺肌症在育龄期女性中十分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痛经、经量增加、经期延长,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目前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研究认为该疾病与机体免疫、激素、子宫内膜慢性炎症都存在一定相关性,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案,若病情较轻者可通过服用孕三烯酮治疗,经期适当补充钙,可促进临床疗效提升,降低不良反应[3]。
子宫腺肌症易与子宫腺肌瘤混淆,临床主要通过血清检测、超声检查结果判断,病理检查结果是该疾病诊断的金标准[4]。腹部超声检查具有易操作、价格低廉、无创伤性等特点,是目前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但是腹部超声检查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例如:脂肪分布、膀胱充盈程度、腹壁厚度等,所以易出现显像不清晰的情况,因此漏诊与误诊率也相对较高。在腹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不会受脂肪分布、膀胱充盈程度的影响,同时阴道探头能够直接观察病灶部位,缩短中间间距,因此可清晰显示病灶结构特征,所以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获得清晰的影像资料,提高检查准确性。但经阴道超声检查需避开经期,且由于该项检查需要将探头置入患者的阴道内,所以多数患者对该项检查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医生可根据患者意愿选择检查方式,同时也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进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价值,让患者正视检查。同时告知患者检查时会对隐私部位进行遮挡,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从而让检查工作顺利开展。将经腹部超声检查与经阴道超声检查两种方法联合进行,能够进一步获得全面且清晰的病灶资料,所以可大幅度提高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5-6]。本次研究,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纯的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且血流动力学指标也优于单纯的经腹部超声检查(P<0.05),该结果进一步提示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在诊断子宫腺肌症中的应用价值。
就子宫腺肌症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方面,根据其病灶的分布和回声特征,可分为弥漫型、前/后壁型和局灶型[7]。(1)弥漫型:子宫呈球形增大,三径之和常大于15 cm,宫腔内膜线居中,呈分布不均粗颗粒状,大部分后方栅栏状衰减使子宫肌层回声普遍减低。(2)前/后壁型:病变局限分布于整个前壁或后壁肌层,以后壁型较为多见,子宫呈不对称增大,向患侧隆起,宫腔内膜线偏向健侧,健侧肌层回声正常,患侧肌层普遍增厚,回声不均,多呈栅栏状衰减[8-9]。(3)局灶型:即子宫腺肌瘤的形成,子宫不规则增大,形态欠规整,局部隆起。病灶内呈不均质高回声,伴少许回声衰减或呈栅栏状回声衰减,周围肌层回声正常,病灶与正常肌层回声无清晰的边界[10]。部分病例病灶内以出血为主时,肌层内表现为局灶性的小囊,大小不一,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其内回声呈云雾状[11-12]。
综上所述,子宫腺肌症是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较高,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痛经、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较多困扰,所以尽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经腹部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两种检查方式,超声具有易操作、无创伤、价格低廉的特点,经腹部超声检查易受到脂肪、膀胱充盈程度等因素影响,进而会降低临床诊断准确率;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弥补经腹部超声检查存在的不足,能直接观察病灶,图象更清晰,但该检查经期不可进行,且患者多存在抵触情绪。联合经腹部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症,能大幅度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本次研究结果也充分表明,经腹部超声检查联合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提高子宫腺肌症诊断准确性,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