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萍,孙芬芬,孙红娟
苏州市吴江区精神康复医院精神科,江苏苏州 215200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为常见的一类临床疾病,患者出现行为、思维及情感的改变,以偏执、多疑以及孤僻等为临床主要表现,还有可能发生攻击、逃离、自伤(杀)、伤(杀)人、毁物等危险行为,使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给患者自身、家人以及周边的人群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1-2]。临床上多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于住院患者,需在此基础上结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该研究中,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人性化护理措施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选取该院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ICD-10),该研究征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该次研究的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该次使用药物过敏者;②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和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2:9例,年龄范围 22~61 岁,中位年龄(41.5±10.4)岁;病程0.5~13 年,中位病程(4.7±0.5)年。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 23:8 例,年龄范围 23~60 岁,中位年龄(41.8±10.6)岁;病程 1~12 年,中位病程(4.5±0.4)年。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精神科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指导患者用药、精神科日常监测,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等。观察组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主要措施有:①环境干预。在患者入院前,将病区病房打扫干净,注意通风和采光,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可在角落处摆放小型植物或鲜花;为患者提供舒适柔软整洁的床上用品和实用的清洁物品;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动作轻盈、柔和。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主诉,并耐心倾听,同时给予回应。定期举行心理辅导会,对患者和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疏导和抚慰;尊重患者的兴趣爱好,培养患者读书看报和主动学习的习惯。③生活关怀。悉心照料患者的起居饮食,对存在恶心呕吐及胃肠不适的患者给予对症处理;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指导患者平衡膳食,合理搭配水果,少食辛辣燥性食物,切忌暴饮暴食。④活动和运动管理。定期举行集体活动,如做游戏、打牌、下棋、做手工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独处的时间,丰富患者的业余活动,如举办唱歌、舞蹈等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与,使其融入到集体中,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条件,指导患者饭后坚持散步,快走、小跑等,以0.5~1 h为宜,促进患者消化,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与心理状态以及康复情况。①精神症状采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进行测评,总共18个项目,各项满分为7分,合计总分126分,评分超过35分表明有精神分裂症状,且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重。②心理状态选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价,前者主要包含焦虑、抑郁、人际关系、躯体化、强迫、偏执、恐怖、敌对以及精神病9个维度,每个维度由10个条目组成,单项满分4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③康复情况选用IPROS(康复疗效评定量表)进行评价,主要由家务工作、兴趣爱好、生活功能以及社交能力4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6条目,单项满分4分,越高的得分表明康复情况越差[3-4]。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 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BPRS评分对比[(±s),分]
组别B P R 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n=3 1)观察组(n=3 1)t值P值4 0.1 5±6.4 5 4 0.7 3±6.5 2 0.3 5 2 0.7 2 6 2 8.0 8±4.4 6 2 2.3 6±3.8 7 5.3 9 3 0.0 0 0
观察组患者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观察组患者的IPRO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表2 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评分比较[(±s),分]
组别 焦虑 抑郁 人际关系 躯体化 强迫 偏执 恐怖 敌对 精神病对照组(n=3 1)观察组(n=3 1)t值P值2.4 8±0.5 2 1.4 1±0.3 1 9.8 4 1 0.0 0 0 2.5 1±0.4 7 1.2 8±0.3 3 1 1.9 2 5 0.0 0 0 2.2 0±0.7 1 1.7 0±0.3 8 3.4 5 7 0.0 0 1 2.1 0±0.5 2 1.3 9±0.3 3 6.4 1 9 0.0 0 0 2.4 1±0.5 5 1.9 4±0.4 6 3.6 5 0 0.0 0 0 2.4 9±0.6 6 1.9 8±0.4 7 3.5 0 5 0.0 0 1 2.4 8±0.7 0 1.9 7±0.4 6 3.3 9 0 0.0 0 1 2.5 3±0.7 4 1.8 6±0.3 9 4.4 6 0 0.0 0 0 2.5 0±0.7 1 1.6 7±0.4 0 5.6 7 1 0.0 0 0
表3 两组患者的IPRO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的IPRO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家务工作 兴趣爱好 生活功能 社交能力对照组(n=3 1)观察组(n=3 1)t值P值7.2 2±2.4 8 2.4 8±0.5 4 1 0.3 9 8 0.0 0 0 7.4 1±2.5 3 5.6 9±1.5 8 3.2 1 1 0.0 0 2 7.5 1±2.6 6 2.9 1±0.6 0 9.3 9 2 0.0 0 0 7.3 3±2.5 8 5.5 4±1.5 7 3.2 9 9 0.0 0 2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青壮年群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基本覆盖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患者容易产生猜疑、紧张、恐惧等,从而出现各种危险性行为,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精神分裂症致残率甚高[5-6]。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无根治的药物,而对于急性期患者和长期住院患者而言,实施人性化的精神科护理干预方案,对于该病的康复及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7]。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人性化护理也开始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它始于基础护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干预、心理疏导、生活关怀、活动以及运动管理和指导等措施,可以说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量身打造,使其在接受传统护理的同时,感受到人性化服务[8]。有报道显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危险行为发生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表明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9]。该次研究对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结果发现,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41、11.925、3.457、6.419、3.650、3.505、3.390、4.460、5.671,P=0.000、0.000、0.001、0.000、0.000、0.001、0.001、0.000、0.000);观察组患者的IPRO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98、3.211、9.392、3.299,P=0.000、0.002、0.000、0.002),观察组患者的 BPRS 评分(22.36±3.87)分,低于对照组的(28.08±4.4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3,P=0.000);与李斌[10]报道的BPRS评分(23.45±5.63)分相符,充分证实了该次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措施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临床效果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状和心理状态,还有助于患者的较快康复,值得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