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巧云 陈珊珊 武慧多 张艳丽 黄昭鸣
词语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词语命名能力是指儿童能够对事物或者事物图片及模型的名称、所呈现的状态进行正确命名的能力。词汇的发展是衡量儿童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命名是第二认知过程,是将语言符号与具体客体相协调的过程,社会化经验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1];Dromi(1996)对儿童词语命名的标准做了如下规定:发音近似于成人表达;在产出语音形式的同时,采用手势语指代对应指示物;指代不同语境中的固定事物;能被成人理解;具有潜在意义[2]。锜宝香[3]认为儿童词语发展标准为儿童持续使用某词汇指认某物品;发音与正确音韵相似且可辨认;不是模仿,而是能在情景中正确使用该词语。综合不同研究者的观点,儿童的词语命名能力可以概括为儿童能主动、稳定地使用接近成人的清晰发音说出相应词语的能力。理解一定数量的词语并能对词语正确命名是儿童习得词语的重要标志[1],词语学习对语言的获得及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4,5]。儿童的词语命名能力与年龄、性别及词汇语义本身密切相关[6],研究表明词汇语义的习得直接关系到儿童后期学业成就,甚至成为儿童语言阅读成绩的基本决定因素[7]。在早期语言学习阶段,有研究认为母亲对女孩说的话更多,女孩更易接受到语言刺激[8~10],因而女孩词汇理解及命名能力好于男生,但是这种差异是否显著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学前阶段是儿童词汇高速发展的时期[11],随着儿童年龄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习得词语的数量和具体内容不同。研究表明,儿童理解词汇量远大于表达词汇量,18个月时理解词汇量为200个左右,而表达词汇量在100个以内;36个月时理解词汇量达到3 600个,表达词汇为600个;6岁前表达词汇量达到3 500个[8,12~14]。相较于词语的理解,儿童表达性词汇能力,即词语命名需要更多记忆与提取等认知策略的发展,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提升;儿童各词类表达的发展过程中,实词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其中名词又是儿童最先理解并表达最多的一类词,儿童名词习得情况与其成长环境和个人兴趣有关[15]。
研究者们对学前不同年龄段儿童习得词汇的总量和各类词的词汇量、习得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对某一年龄段儿童表达性词汇能力及其错误特征表现分析较少。本研究结合前人研究的方法,以年龄和性别为切入点,分析3~5岁正常发展儿童词语命名能力及词汇语义发展特征;从词语命名常见错误类型入手,分析儿童在表达性词汇语义习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通过总结儿童词汇表达的错误规律,为正常发展儿童语言教学和特殊儿童语言康复训练提供参考。
1.1研究对象及分组 本研究抽取上海市四所普通幼儿园(其中一级园2所,二级园2所)的3~5岁正常发展儿童共206例,以半岁为一组进行分组,分为:3岁~(36例)、3岁6个月~(32例)、4岁~(32例)、4岁6个月~(38例)、5岁~(36例)、5岁6个月~5岁11个月29天(32例)组,每组男女生各半,共计6个组。纳入标准:年龄在3~5岁11个月29天;所有儿童均智力正常,无语言障碍;无听力障碍,能听懂指令,有表达能力;测试期间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无明显情绪异常行为。
1.2词语命名能力评估方法
1.2.1测试材料 测试材料选取自编的儿童《词语命名能力评估表》,该表包含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四大常见词类,共计68个词语,其中名词34个、动词16个、形容词17个、量词1个,所选词汇贴近儿童生活且符合儿童语言认知发展规律。经预研究表明,评估表难度处于中等偏易,鉴别力指数>0.3,鉴别力较高;词表的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63、0.967;并以PPVT-R作为校标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76,评估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测试方法 测试地点安静(背景噪声低于45 dB SPL)、温度舒适,测试者与儿童分坐在呈90度桌角的两侧(测试者一般坐在儿童右侧,保证操作方便),施测电脑置于儿童正前方以确保儿童能够看清。测试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专业研究生,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以上。所有测试者均接受统一培训,包括测试工具使用、指导语的表达、测试过程注意事项、数据收集及评分标准等。
测试者向儿童讲解测试要求和指导语,测试开始时,要先给儿童示范例题,例题通过后进入正式测试。测试过程全程录音,测试结束后,测试者结合记录表和录音进行评分,采用0、1记分,命名正确得1分,错误得0分;根据词语命名的评分标准,将词语命名的错误形式记为无反应、新造词、相关描述、不相关描述、上位替代、同位替代、下位替代7种类型[16]。无反应是指儿童对于测试者的提问不理睬或直接回答“我不知道”。相关描述是指儿童无法准确命名,对目标词进行功能、特征和细节的描述性解释:例如,将目标词“衣架”表述为“晾衣服用的”。不相关描述是指儿童无法准确命名,回答出一个与目标词在意义和发音上都不相关的词或描述性短语,例如,将目标词“小偷”表述为“去扔垃圾”,或将“硬的”命名为“圆的”。上位替代指儿童命名的词用高一级的类概念代表目标词;如:儿童用“水果”这一上位概念来命名“菠萝”,用“杯子”命名“酒杯”。同位替代指儿童命名的词与目标词在语义上是同一类属的,但与目标词内容不相符。例如,儿童将目标词“菠萝”命名为“火龙果”或“柠檬”。下位替代指儿童命名的词比目标词在语义内涵上更具体;如:将目标词“蔬菜”命名为“西红柿”。新造词是指儿童根据图片信息,用不存在的、新创造的词语进行命名;例如,将目标词“骆驼”命名为“驼骆”或“马驼”。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2(性别)×6(年龄)的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因素一为性别,分为男、女两个水平;因素二为组别,以半岁为一组,共分为6个组;因变量为词语命名得分。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6组对象词语命名总分进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不同年龄段儿童词语命名能力 由表1可见,6个年龄段儿童词语命名得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6个年龄段儿童词语命名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各年龄组词语命名得分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F=46.260,P=0.000<0.01)。
表1 各组男女合计、男生、女生词语命名得分比较(分,
进一步对各年龄段儿童的词语命名得分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3岁~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岁6个月~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岁~组与3岁~、3岁6个月~、5岁6个月~5岁11个月29天组差异存在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4岁6个月~、5岁~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
0.05);5岁~组与3岁~、3岁6个月~组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4岁~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
0.05);5岁6个月~5岁11个月29天组除与5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0.05)之外,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2.2性别对词语命名的影响 对206例对象中男生、女生的词语命名得分均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1可见,虽然总体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0.05),但是在3岁6个月~组,男、女生词语命名得分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1);女生词语命名均分为38.69分,男生词语命名均分为30.13分,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其他各组男、女生间词语命名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各类词命名正确率 对206例儿童命名各类词的正确率进行统计(由于68个目标词中量词只有一个,统计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故不对量词正确率做分析),名词为71.94%,其次是动词为58.28%,最后是形容词为53.22%,以形容词命名最为困难。
2.4各类词的错误类型 词语命名评估表中除量词外各类目标词的错误类型出现率见表2,所有目标词中形容词命名中,相关描述出现率最高,为41.10%;不相关描述也在形容词命名中出现率最高,为37.90%;上位替代现象在名词类命名时出现率最高,为20.87%;本研究中新造词只出现在名词的命名中。
表2 各类词不同错误类型出现率(%)
从表2中可见,在不能准确命名的词中,儿童对16.85%~24.73%的内容会采取不回答或回答“不会”的方式应对,而对另外约80%的各类词采用多种类型的描述或替代,在名词中多采用相关描述、上位替代、不相关描述和同位替代的方式进行命名;动词中则采取相关描述为主、不相关描述和同位替代为辅的方式命名;形容词中则采用相关描述和不相关描述两类方式命名。
3.1年龄对儿童词语命名能力的影响 大量研究表明年龄对儿童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词语习得的年龄效应为儿童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缓慢增长的趋势[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3~5岁正常发展儿童词语命名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也验证了儿童词汇学习的这一特征。从文中结果看,学前儿童在3岁半到4岁半期间词语命名能力显著提高;4岁6个月到5岁11个月29天儿童的词语命名能力趋于稳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儿童早期认知能力有关,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词汇量会不断增加,3岁半到4岁半儿童词语命名能力发展极为迅速,可能与儿童在该年龄段进入幼儿园接受系统的教育,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能力增强有关。因此,在儿童认知随年龄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儿童接触的环境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语言障碍儿童也可参照正常发展儿童词汇习得的年龄发展顺序进行词汇训练。
3.2性别对儿童词语命名能力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语言可能表现出局部性别差异,由于词汇量、语法和语义等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到28个月时,语言的性别差异会逐渐消失,30个月男婴的语言能力反超同龄女婴[10]。本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词语命名能力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3岁6个月~组的女生显著优于男生,但在之后的发展中,男生赶上女生。因此,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词语命名教学和训练时,应注意不同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对男生和女生设置分层的教学和训练目标;然而,本组3岁6个月~组的性别差异是抽样误差造成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有得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3各类词的发展顺序分析 本研究结果中儿童名词命名正确率最高,其次是动词,形容词命名最为困难,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李宇明[4]曾提出名词是儿童最早掌握、词量最大、最能反映儿童生活环境和认知发展的词类,动词的发展中动作动词处于优势地位,占儿童掌握动词的77.4%。锜宝香[3]也曾提出华语儿童具体名词习得的顺序依次为:生活中接触的亲属类名词、动物、食物或饮料、身体部位、衣物、玩具、交通工具、个人用品、家居用品等;各类形容词遵循以下发展顺序:外部特征、性质评价、机体感觉>品性行为、事件情景>情绪情感>社会生活[3]。形容词要求儿童在考虑事物外部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性质品性做出评价,需要更高级的情感认知及抽象概括能力,因此在学习时较为困难[1]。
3.4各类词的错误特征分析 本研究发现当儿童尚未掌握某个词语的命名时,约20%左右的儿童表现出无反应,80%左右的儿童会以各种不同形式进行描述或替代,表明儿童词汇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在发展过程中从模糊逐步到清晰,从而更准确地掌握词语内涵的过程。相关描述在错误类型中出现率最高,说明儿童对目标词无法准确命名时会借助功能、特征或场景描述表达自己的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在提取词语时,核心词汇尚未掌握,但心理词典中已有相关内容。上位替代表明儿童会选用笼统的类概念进行表达,表明儿童已了解词的大概范畴,但精确概念仍未掌握;同位替代可能与掌握内容的不稳定有关,容易与相似内容混淆;下位替代的出现体现出儿童缺乏一定的概括性;新造词主要体现为习得不稳定,可以通过再次学习来巩固。总体而言,在不同的错误类型中,相关描述、同位替代、新造词等目标词汇已在儿童最近发展区之内,可作为优先学习或训练的内容。不相关描述目标词距离核心词汇较远,需要教学中更多的引导,在训练中可安排在后面进行。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3岁、3岁6个月、4岁、4岁6个月的正常发展儿童词语命名能力发展迅速,每半年有显著的变化;仅在3岁6个月组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错误类型上,因词语类型不同,错误类型各有差异,可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学习或训练内容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