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成红 宋应群 巫素青 张古方 胡月
(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402)
PICC 因其留置时间长、 创伤小等优势在临床广泛使用,但是由于频繁更换贴膜、撕扯贴膜、粘胶刺激等因素导致皮肤完整性受损,引起皮肤损伤。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1,2](medical adhesive- related skin injuries,MARSI) 指的是在移除粘胶产品后,出现持续30 min 以上的红斑和/或其他的皮肤异常,包括机械性皮肤损伤、接触性皮炎、毛囊炎、潮湿相关性皮肤损伤等。资料显示[3-5],MARSI 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能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甚至非计划性拔管[6,7],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笔者采用粘胶去除剂对门诊PICC 置管换药患者进行干预,降低了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采用历史对照研究,选取2017 年5月至8 月于句容某医院PICC 门诊换药患者50 例作为对照组,2018 年 5 月至 2018 年 8 月的 5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学诊断为肿瘤患者;②置入PICC 导管且处于化疗间歇期患者;③年龄大于18 周岁;④皮肤无破损、无炎症等;⑤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对粘胶去除剂过敏患者;②既往患有严重皮肤损伤、皮肤病史;③有免疫疾病史;④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在换药过程中,从患者PICC 贴膜边缘处松解敷料,以180°角顺着毛发生长方向或以0°角贴合皮肤的方式缓慢移除敷料,并用手指反方向固定皮肤,揭除贴膜后,先用酒精棉签顺时针逆时针再顺时针围绕穿刺点清洁消毒,在此过程中清除穿刺点周围皮肤上的粘胶,再用碘伏棉签先消毒穿刺点,同样以顺时针逆时针再顺时针的顺序消毒周围皮肤,最后消毒外露管道,待干后覆盖透明贴膜,向患者宣教PICC 导管维护相关知识。若出现MARSI,则嘱咐患者严密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情况,嘱患者每隔48 h 来院更换贴膜,进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等。
1.2.2 观察组 使用粘胶去除剂,即在松解敷料时,先使用粘胶祛除剂喷雾在贴膜边缘松解处浸润,以180°角顺着毛发生长方向或以0°角贴合皮肤的方式缓慢移除敷料并用手指反方向固定皮肤,揭除敷料之后,先用粘胶去除剂配套的擦纸以穿刺点为中心去除粘胶,然后使用酒精棉签顺时针逆时针再顺时针的顺序围绕穿刺点清洁消毒,再用碘伏棉签先消毒穿刺点,同样以顺时针逆时针再顺时针的方向消毒周围皮肤,最后消毒外露管道,待干后覆盖透明贴膜,向患者宣教PICC 导管维护相关知识。若出现MARSI,则嘱咐患者严密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情况,告诫每隔48 h 来院更换贴膜,进食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等。
1.3 观察指标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8-10]属于急性损伤,轻度:粘贴部位皮肤完整,伴或不伴红、肿、热、痛,可有不成隆起的斑、丘疹,患者疼痛不明显;中度:皮肤充血红肿,出现水泡,水泡破溃后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患者疼痛明显;重度:粘贴部位皮肤呈苍白色,水泡破溃增大,形成溃疡、感染,创面有黄色渗出液,浅层组织坏死,患者主诉疼痛剧烈难忍。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 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以及方差齐性检验要求时,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类型、体质指数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 结果显示,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主要以机械性损伤和接触性皮炎较为常见,观察组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发生机械性损伤与接触性皮炎进行分级,结果显示,使用粘胶祛除剂组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表 3。
表2 两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程度比较
3.1 粘胶去除剂在PICC 置管患者中的应用 PICC置管患者在化疗间歇期需7 天更换一次贴膜,每周使用含酒精的消毒液对导管进行维护,刺激患者皮肤,容易引起皮肤反应[11];此外,使用贴膜固定导管,透明贴膜粘性强、密闭性好,但是透气较差[12],不仅影响导管周围皮肤的状态,同时导致护士揭除贴膜时容易出现撕扯皮肤的现象。如何预防血管通路装置周围皮肤损伤以及如何实行皮肤保护方案需要临床医护人员重视[13]。而目前研究大多分析MARSI 的发生原因以及规范操作流程,少有关于皮肤保护剂的研究。2016 年美国输液治疗实践标准指南中就表明[14],建议使用皮肤保护剂来降低患者皮肤暴露在粘胶产品中发生MARSI 的风险。
3.2 粘胶祛除剂预防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效果分析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MARSI 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发生 MARSI 的患者中,观察组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可能是:粘胶常用配方包括丙烯酸、硅胶、聚氨酯等,在贴膜使用过程中,粘胶会随着体温逐渐变得柔软并渗入皮肤表面较小的裂缝当中,继而增强了粘胶与皮肤之间的结合,移除时可能会导致表皮细胞层的脱落,继而导致皮肤损伤[15,16]。观察组使用粘胶祛除剂,揭除贴膜之前喷于粘胶边缘,几秒待干之后移除粘胶,对周围皮肤无刺激。主要原理是在分离粘胶与皮肤之前,减弱粘胶的粘连性,降低粘胶与皮肤的结合力,使得护士在揭除贴膜时避免出现撕扯皮肤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粘胶去除剂可以有效预防PICC 置管患者出现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但是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门诊患者流动性较大,难以长期动态评估患者的情况;此外,关于MARSI 的风险评估工具、皮肤损伤的评价指标还未形成统一,仅依靠护士自身经验进行判断,可能出现误差。因此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建立专业的风险评估工具以及评价指标,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疗效,为临床形成规范化操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