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妍/中国矿业大学
“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所提倡并实行的,它的内涵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针对教育对象的爱好、性格、能力以及原有基础等差异,设立相应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社会高素质后备力量的决胜法宝,也是帮助大学生发扬精神品质提升道德修腰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因材施教”思想,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高水平的新时代接班人,进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有一天孔子讲完课后,此时子路匆匆上前求教问孔子:如果他有一种正确的理念可不可以大胆提出?孔子有条不紊地教育子路:应该要慎重一些,至少要想父亲和兄弟请教一下再去行动。子路走后冉有又问孔子:如果他听到一个不错的可行的方法,孔子是否鼓励他当即行动。孔子当机立断:大胆去做。冉有走后,公西华不理解孔子为什么针对一样的问题却给出不一样的回答,于是孔子笑答:冉有性格办事不果断,喜欢犹豫,所以鼓励他当机立断,但是子路生性强势,逞强好胜,办事思虑不周,所以就告诫他凡事多思量,多请教,然后再做行断。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做到掌握各个弟子的思想、心理和性格还有能力,他认为,对于能力中上等以上的学生可以传授较为深刻的知识,反之就讲浅显易懂的。孔子的诸多学生,如弟子仲弓、弟子司马牛、弟子樊迟、弟子颜渊都曾请教孔子“仁”的内涵,孔子都一句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给出独到的意见。由此看出,孔子非常善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差异,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还施相应的教学手段。因此,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进行教育教学,这样才可以做到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以便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孔子善于引导学生,善于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思考方式,孔子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气节精神,教导学生要培养自己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品质,用“逝者如斯夫”比喻光阴如白驹过隙,鼓励学生们把握当下,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事。因此教育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灌输的形式,要结合有效方法循循善诱其主动思考、积极思考,思考以后,仍不得其中的精髓要领,再去开导并教育他,同时有学生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却疏于表达,这时需要教育者启发他表达出来。
真正的教育是以信任、平等、尊敬为依托的,是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爱心和真诚共同努力所达成的,是存在于两对象心灵之间的平等交流。良好的教育就像灿烂的阳光一样普照着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孔子提倡“仁者爱人”,教育者应该忽略学生的出身背景、之前的表现和智力因素,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等,这样方能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利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以至于更好的接受教育。
作为教育者,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公正,才能做到立德树人,为人师表,这是教育者处理教育对象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就要求教育者能够真诚关心教育对象的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发展,两者建立一种公平对等的对华关系,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能发挥的正向作用。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个体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担的生力军,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中坚力量,只有各尽其才、有所作为,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向光明,他们才能够发扬特长、展现优势,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类个体遵照事物规律、服从生存原则,以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新时代大学生具备更强的自我意识、对新鲜事物饱有热情也易于接受,有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甚至追求独特风格,这就极容易混淆他们的三观,而因材施教思想的宗旨就是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包括他们的性格、能力以及心态等给出相应的指导方法,以便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动力,确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若能针对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积极引导他们定位自己、认识自己,受教育者就能在清晰目标的指引下走向人生的巅峰,以此能更有价值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打造自我的道德品格、促进人持续向前起到加强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必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大力发扬自身特色和性格,指导他们形成优良的人生品质,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对自己的人生饱有信心,从而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品质特点。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要深刻了解受教育者的群体中,及时掌握每一名受教育者的心理动态,及时探究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是受教育者在阳光的鼓励下茁壮成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每个人实现自己美好充足的愿景,并从其中感受幸福快乐还有满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引导受教育者享受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分认识与了解受教育者的过程,利用他们自身的特点和能力去培养其思想政治觉悟,使得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得以丰满,帮助受教育者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每个阶段,从中获得舒适感和获得感。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国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肩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重任,因此必须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祖国并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找到切入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大学生顺应时代需要学习国家新政策和新方针,帮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之将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同时针对学生的实际差异,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注重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到颜回可“闻一知十”,而端木只能“闻一知二”,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之间存在相应的差异,作为思政工作者,要致力于发现受教育者的不同差异,对于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并循循善诱,使其茅塞顿开,对于智力稍逊一点的学生要孜孜不倦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并根据其心理特点努力说服。其次,要注重学生个体相应能力的不同,孔子认为子路的勇气可嘉,智慧过人可以为宰,冉有善于辩论,能言善道,可以根据其特点治文武。作为思政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特长让学生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使其在实现价值目标的征途上找到自信心和动力。最后,也要注重学生在性格上有所不同。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就证明学生也存在性格方面的差异。作为当代思政工作者要认真调查耐心观察,理解学生的行为导向。如此一来,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话语表达方式、建立情感沟通桥梁、善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者应以自身为出发点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时代的模范实践者和开拓者。其次要提升话语亲和力和表达力,目前,当代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少年,教育者需善用活泼生动的话语给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举鲜活的实践案例,这样就有能力回答当代大学生关心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以此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同时,教育者要与教育对象进行情感交流和情感交融,因材施教是做人的工作,是通过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建立人与人对话的桥梁,更是心与心之间交流的媒介,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并真诚地帮助学生,感情是行为的基础和先导,一个教育者如果能与教育对象感情融洽,深受教育对象的崇敬和爱戴,那么教育对象就会充分理解教育者的工作,从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最后要善用高新技术手段,这样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自身的优势和当代信息的相互交融,让大学生热衷于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去。
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对高校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坚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发扬因材施教的思想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得高校思政工作有力开展并更加高效,同时也更佳科学,从而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和优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坚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