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罗素感觉材料概念的再辨析

2019-11-20 03:10田熙泽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罗素客体哲学

■田熙泽/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素作为分析哲学开宗立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一生著作等身,不仅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再发展,同时也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将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以“形象化”、“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特点在《哲学问题》一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这部著作中,罗素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充分且清晰的探讨,并且罗素的感觉材料理论也颇具特色,对罗素有关感觉材料的再辨析,有助于我们加明晰的理解人如何把握客观的实在世界,从而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感觉材料的来源及提出

事实上,感觉材料并不是罗素所首创的哲学术语,最早出现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17世纪时便愈来愈多的出现。彼时的哲学界出现了许多与感觉材料所相近的词汇,如:古希腊先哲及经院派学者们所提出的“可感的类”、洛克的“感觉的观念”、贝克莱的“可感性质”,而现代哲学家们更倾向于直呼“感觉”。虽然各个哲学家对感觉材料有着不同的名称与表述,但他们都无法否认一点,那就是感觉材料是直接的、经验的。

罗素感觉材料概念的提出则是为了应对怀疑论者对知识论的诘难,便提出了一系列极其富有特色的理论,构成了其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感觉材料便是构成其思想的重要一环。人的认识何以可能?人如何认识与把握客体?如何进行对客体的认识?知识的确定性何以可能?在认识外在客观的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是唯物主义亦亦或是唯心主义,无论是唯理论或者唯灵论都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尽管其认识方式与认识主体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必须要有一个进行认识的对象。无论对于以上哪种哲学流派,只有这种先提条件确定下来,才能保障后续的理论工作得以进行。而对于这个进行认识的对象而言,对于唯物主义来说是物质的,对于唯心主义来说则是精神的,可以是对自我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他人的认识。罗素认为,理智是玄奥的,精神则是无法描述的,只有在经验中所接触到的实在的客体才是我们进行认识的对象,而只有将对象进行认识之后才能形成知识,并且他认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无不分为两类:关于真理的知识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罗素为了追求知识的可靠性,运用了笛卡尔怀疑论的方法,“在任何种类的分析工作中,我们必须当作前提的事物是那些对我们来说不可否定的事物——对于此时此地的我们——大体上,我认为被笛卡尔使用过的这种方法是对的:你应该开始怀疑事物,只保留那些因为其清楚和明白而不能被怀疑的东西。”[1]所以罗素将目光锁定在对事物或感觉的认识上,最终他得出结论:亲知的对象即感觉材料才是唯一能够使我们完全确信的东西,感觉材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与来源,是不可撼动的“阿基米德支点”。正是这点前提结论的确定,罗素的知识论论便有了依据,并以此进行发展。

二、罗素感觉材料概念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要将感觉与感觉材料进行澄明区分,罗素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这两个概念是对物理客体的存在有着直接相关的联系。物理客体的存在通常只能依赖于我们的经验,但物理客体的存在又不是我们能够直接证明与认识的,这就只能通过我们所能够直接了解与掌握的东西中去探明物理客体。比如我们对于木椅的认识只局限于颜色、气味、软硬度等等这些可以触摸到的、感受到的浅显的感觉,实在的木椅则不仅于此。这样,罗素为了防止概念混淆便将感觉与感觉材料进行分区分,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他将人能够直接掌握认知的感觉称之为感觉材料,而直接察觉的经验叫做感觉。在此处给出的解答中,无论是对感觉亦或是感觉材料,罗素都将直接这个词汇限定在其中,这就意味着在他处理感觉与感觉材料概念时都在强调一种瞬间性。从中我们可以分析,罗素所认为的称作感觉材料的东西必须满足这种瞬间性,即第一次感受到的、第一次感觉到的的东西,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还没有产生,可以说是不涉及人的最客观的瞬间映射。而他对于感觉的结论则与感觉材料截然相反,罗素想要强调的是在感觉材料过程之后,这些客观映射在人脑中形成的判断。我们顺着以上思路继续分析,可以尝试推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对于我们理解罗素的感觉材料概念更有帮助,更加深入。按照罗素对感觉与感觉材料的结论,似乎可以认为在感觉发生的过程中,感觉不自觉或者说是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感觉材料的经验,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感觉材料并不是感觉的对象,根据上文提出的罗素对于证明物理客体存在的前提,我们可以得知在这一命题中,感觉的对象仅限于物理客体,在尝试理解罗素感觉与感觉材料概念时,这一点也是不能混淆的。据此,罗素认为不能将感觉材料规划到主观亦或是客观两者任何一类,它属于主客观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是以木椅为例,我们能把握的是它的颜色、软硬度,而颜色和软硬度是主客观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我们看到了木椅的颜色,但颜色不一定是它的固有属性以及状态,并且我们既然能对木椅产生感觉,捕捉到了感觉材料,那就证明我们认知的物理客体是实在的。

通过上述对感觉、感觉材料概念的澄明以及对二者关系的辨析,我们对罗素的感觉材料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对感觉材料的特征进行如下探索。

首先,感觉材料是确定的,非主观判断的。结合上文对感觉材料的分析,它是客体在主体中的客观映射,是最原初的认识。这种非主观判断而来的直接认识确保了其准确性。也正如罗素所说“当我看见一个颜色的时候我全面地、完全地认知了颜色,关于颜色自身的进一步知识在理论上都不可能。”[2]其次,感觉材料是感知之外的独立存在。感觉材料是不属于精神的、不依靠于精神而存在的,直接关乎感觉材料存在与否的是客观实在。所以物理性是感觉材料的内在属性,这一点就深刻批判了贝克莱的的知觉论。

三、对于罗素感觉材料的辨析

分析哲学尤其是罗素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功不可没的当属金岳霖先生,他在系统的研究分析哲学尤其是罗素哲学思想的过程中,不仅发展着当代中国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审视问题的独特视角。金岳霖先生出版《罗素哲学》一书,就对罗素的感觉材料理论最具批判性的代表。接下来,我们将根据金岳霖先生对感觉材料概念的批判,重新审视罗素的感觉材料概念。

首先,金岳霖先生提出,罗素没有将客观实在与感觉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详尽的阐明,即便二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也不能凭此继续理论延展,这就更不能由感觉材料推论出客观实在,那么这种认识人们也就无法把握,自然也就得不到有关客观事物的知识。其次,罗素没有将因果关系的普遍性进行表述。外在客观世界的依靠于罗素所谓的“本能信仰”确立,并且罗素将感觉材料看作是客观实在的因,却没有言明这一因是否是万象世界存在的因。而这一对因果关系则是罗素所假定出来的,再根据这一套理论循环往复就会使这种假设的范围愈发扩大。最后,也是罗素自己所承认的,感觉材料是私人性的,但这个问题可以借助于摹状词和描述的理论解决的,使感觉材料可以突破个人性的经验,成为公共知识。

罗素再其《哲学问题》一书中坚持“实在论”的理论态度,但通过对其后续著作的阅读,发现此时的罗素已经有向“中立一元论”转向的倾向了。在罗素的知识论中,他并不赞成绝对的唯物主义亦或是唯心主义,他认为人类在把握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精神与物质、客观与主观都是密不可分,互有联系的。通过对其感觉材料概念的辨析,我们更应该确信一个观念:承认包含主观性的客观性相统一,才能达到真正的客观性。即便如今还是不能够以理性的、逻辑的、严密的论证外在世界的存在,以及在探寻知识的路途中存在着不少的艰难曲折,但只要我们本着虔诚的心与强大的信念,终究还是会及小成多,飞跃知识峡谷,把握到客观外在世界的奥秘。

猜你喜欢
罗素客体哲学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菱的哲学
浅议犯罪客体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小包哲学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凡客体”之不凡处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