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会
【摘 要】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根据学校“1156” “一核心、一平台、五主体、六系统”全覆盖、网络化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总体要求,对《儿科护理》课程质量进行诊改,诊断教学弱点,并及时改进。
【关键词】儿科护理;课程质量诊改
中图分类号: R47-4;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5-014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5.073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Reform of Pediatric Nursing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 Qiao-hui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4321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diagnosis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notice and other documents, according to “1156” school “one core, one platform, five main body, six systems” full coverage and network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to change the curriculum quality of clinical pediatric nursing, diagnosis teaching weaknesses, and improvement in time.
【Key words】Pediatric nursing curriculum; Quality; Diagnostic reform
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行动》中提出了“建立诊断与改进机制”,强调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要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全面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更高水平发展[1]。《儿科护理》课程团队对照《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指标体系》进行了认真诊断,并结合课程教学情况及相关诊断点不同层面的测评结果形成本诊改报告。
1 课程基本情况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B类必修课程,是讲述如何对儿科病人实施专科护理的学科。本课程教学对象为高职普高起点护理专业大二学生,共54学时,理论学时42學时,实践学时12学时,总学分3.5学分,于第三、四学期开课。
该课程是培养临床护理能力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学生儿科护理能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课程诊改基本思路
遵循学校文件要求,采取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接护理专业职业岗位(群)要求,检测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的有效性;制定科学严谨的课程诊断标准,对比诊断课程质量问题,分析原因,以此全面诊断课程质量。同时,对诊断问题进行有效诊改,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螺旋提升。诊改《儿科护理》课程时,我们在保证原有的课程质量基础之上,本课程内部质量改进,以“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创新、改进”为关键环节,通过课程质量监控点,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形成课程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寻找课程创新点,提出课程改进措施,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形成“八步一环”课程诊断改进螺旋。
3 课程质量诊断
3.1 课程建设规划
诊断点1:规划制定
本课程是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根据专业群建设规划、专业群发展目标、本课程建设基础,同时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和相互支撑,制定了与学校和护理学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课程建设规划,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水平、建设内容和要求、建设途径与措施,并进行了有效实施。
诊断点2:目标与标准
每年按照课程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定,对考核结果进行分级奖励,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目标通过率。
根据护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老师和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分析护理岗位需求,并结合本课程教学要求,制定课程标准。课程建设团队随时关注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并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
诊断点3:实施保障
本课程的教师均具备双师素质,教学能力强,临床专业知识丰富,能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操作,并能对学生的操作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每五年到临床顶岗实训六个月,保持与行业密切接触,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本课程在网络上有很多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充足;校内实训中心建有儿科护理技能实训室等,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实训设备,满足本课程的实训教学要求。
3.2 课程内容
诊断点4:课程标准
由课程组老师深入临床一线和行业专家共同分析儿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综合《儿科护理》课程特色,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儿科护理典型工作任务,工作任务全面,科学。
诊断点5:课程内容
课程教师和临床专家,根据护士执业资格标准,结合儿科护士岗位需求,筛选教学内容。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排序。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学习性任务。按照工作任务实际过程,编排“学习情境”。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3大学习情境和20个子学习情境,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使职业岗位的能力与教学内容完美对接。
3.3 课程资源
诊断点6: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课程选用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开发的教材《儿科护理》(人民卫生出版社),本书按照儿科护理的临床工作过程编写,重点突出了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操作技术等,为学生上岗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点7:数字化资源开发与应用
本课程建立了与教材配套的PPT、电子图书、操作视频等资源,并在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数字化资源。
学校的课程中心建设了很多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应用、共享的机制完善,运行和服务高效。
3.4 课程教学
诊断点8:教学设计
课程老师努力学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培养目标,重新修改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上学期考试成绩质量分析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反应的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性的制定了教学方案,编写了严谨详实的教案,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视频素材和临床案例等教学资源。
诊断点9:教学实施
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实施中,采取了实践——反思——探讨——再反思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在课堂上展示临床的真实情景,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诊断点10: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取将过程考核和终末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终末测试是期末卷面考试,卷面总成绩100分。过程考核有平时成绩和操作技能考试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30%(由3部分组成,分别为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或实验报告),操作技能考核占10%,綜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诊断点11:教学效果
通过对18年3+2专本联合班级1715班、1716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分布在80-90之间,90分以上同学较多,平均分为79.63,无挂科现象。反映3+2专本联合班级学生课程质量较好,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诊断点12:顶岗实习
严格遵守学校对护生实习规定,顶岗实习累计时间达8-10个月,由临床护士带教实习,医院带教老师和专任教师共同管理学生,安全有保障,考核评价有效,达到了育人、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训练目的。
3.5 课程诊改(2个诊断点)
诊断点13:诊改制度与运行
学校和学院制定了完备的诊改制度,并得到切实执行,组织教研室成员、专任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对本课程进行了诊断,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根据诊改意见,教研室和课程团队精心制定了改进措施,这些措施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建议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欲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形成了诊改报告,以便在下一轮的教学中进行持续改进。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教学手段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一方面是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儿科解剖结构复杂,知识深奥,课本上的文字描述,不利于学生立体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手段不丰富,教学资源有限也是造成学生难以理解的原因。
4.2 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如在教学中应用蓝墨云班课进行信息化教学,需要建设适应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教学资源,由于教师少,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一定的难度。
5 改进措施
(1)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难点。如利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形象、直观地展开教学,使学生广纳信息,开阔视野,并可把医院实景渗透到课堂,很好地解决了课堂理论与临床脱节的弊端,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中的内容,拓展了知识面。
(2)以整个学院为单位,挑选时间充足的老师,成立专门团队,分工合作,专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精力有限,可以初步建立重要课程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6 预期效果
(1)利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初步建立适应课堂教学和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美健,刘世琪,唐曌曦,李梦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及课程诊改有效实施实践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8,20(12):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