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娇
〔摘要〕一个二年级小学生遇事总是回避,心理教师通过隐喻故事了解她内心的冲突、焦虑和逃避,并在回应故事中通过故事人物的互动和说听双方的互动,引导她认识世界,丰富她的应对方式,帮助她宣泄情绪困扰,促进她心理成长,辅导效果较好。
〔关键词〕故事疗法;离异儿童;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0-0046-04
“她又变成鸵鸟,把头埋很低,蜷缩着身子,钻书桌下面去了……”“她总是噘着嘴巴,问她她一声不吭,上课还时不时发出尖叫声……”班主任焦急又无奈地对我说。
“坐下来,慢慢说……看得出来您很担心这个孩子,您现在有点束手无策……”
我一边共情,一边了解情况。
一、案例概况
小文(化名),女,8岁,某小学二年级学生。自一年级入学来,她就引起了班主任的特别关注:上学偶尔迟到,但是迟到后就不肯进入教室,在门口犹如定海神针般站着;老师稍一批评她就噘嘴巴,皱眉头,一言不发,把头埋到桌子下面;不讲卫生,鼻涕流得满脸都是,用手随意擦;上课有时和同学发生矛盾,解决不了时就尖叫几声,影响全班同学正常上课。
小文的这些行为问题起初被认为是入学适应问题,班主任和小文母亲多次沟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她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也有了一定的效果。她虽仍然有“遇事变鸵鸟”的行为表现,但也平稳地度过了一年级,不料刚上二年级才一个月,她的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愈演愈烈,使得班主任和小文母亲都心力交瘁。于是,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小文母亲带着小文前来找我咨询。
小文的母亲是幼儿园代课老师,与小文的父亲感情不和,曾遭受到丈夫的殴打和恶性言语攻击,已离异两年,独自抚养小文,家住在学校附近。她平时对小文很宠爱,很多事情包办代做,习惯于满足小文的各种需求,一旦小文发脾气、闹情绪,她就软硬兼施,最后大都妥协处理。
小文表现出一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例如自卑、逃避、社会退缩、焦虑,不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问题给小文造成的心理创伤比较明显,直接面质可能会使她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选择了适合儿童认知和言语发展特点的隐喻故事疗法,引导小文诉说自己的生命故事。
二、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防御·信任。
小文的第一次辅导是在母亲的陪同下进行的。她有点儿不习惯咨询室的气氛,站在那儿不知道干什么好。我示意她可以在沙盘游戏室拿些沙具自己玩。我鼓励她作自我介绍,她不理我,躲在母亲身后,眼睛不敢看我。很明显,她有些不安和焦虑。于是我主动跟她闲聊,即使没回应,我也继续保持微笑,给她们倒水,介绍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一些有趣的活动。20分钟后,小文放松了些,开始跟我聊了起来,接着我引入正题,引导小文讲故事。
心理教师:今天我们玩个游戏,这个游戏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它的名字是“会讲故事的魔法师”。游戏是这样玩的,小文要仔细听清楚。王老师这里有一顶帽子,一会儿你可以把帽子戴在头上。这可不是一顶普通的帽子,而是一顶神奇的魔法帽。戴上它,你会发现有好多好多故事钻进了你的脑袋里。你准备好了吗?
小文:(将信将疑地点了点头)准备好了。(戴上魔法帽,开始讲述故事)一天,一个商人到城里卖东西(拿起水果沙具)。他说,这个是从美国带来的特别有名的夏威夷果,有草莓味的、香蕉味的、巧克力味的……
心理教师:那么多种特别的口味都是你喜欢的吗?
小文:喜欢!价格很便宜,两块钱就能买一包。(拿起一个小女孩沙具)然后一個小孩想买3包夏威夷果带给她的家人吃,她掏出了10块钱给商人,商人找回了6块钱。小孩马上说,错了错了,你应该找我4块钱。商人想了想,递给小孩4块钱。
心理教师:小孩主动还了两块钱给商人。
小文:是的。然后,小孩把夏威夷果带回了家里,跟爸爸妈妈分享,最后全部吃掉了。小孩和妈妈爸爸一起上床睡觉了。
心理教师: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呢?
小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学要学好,不然商人会找错钱,做生意会亏钱的。要学得好一点。
故事分析:小文对数学几乎没什么兴趣,上课经常开小差,数学题目也总是做不完。在小文的故事里,小文把自己隐喻成那个买夏威夷果的小孩,而那个商人象征着数学老师。
小文的故事主要凸显了两大主题。第一,小文在故事中数学不错,购物中还能纠正商人的差错。第二,她的家庭是和睦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夏威夷果,最后大家躺在床上睡着了,气氛非常温馨。其实这两个主题非常清晰地表现了小文的防御机制——反向,是小文对真实生活中缺憾的心理补偿。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小文的表情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似乎在描述自己的真实生活。由于这个故事并没有正面揭露儿童心中的冲突,而是以一种反向的心理防御机制来掩盖自己生活中的失意,弥补内心的遗憾,所以,如果直截了当地指出儿童的这种防御机制和策略,会使儿童陷入尴尬和恐惧中。于是,我决定暂时不对这个故事作回应,而是逐步与小文建立更加信任的关系,之后再渐渐地指出她的问题所在。
第二次辅导:恐惧·安全。
本来我与小文约定一周后进行第二次辅导,但是小文突然生病了,因此辅导计划推迟了一周。
第二次辅导,小文还是不肯主动讲故事,觉得很难为情。幸亏我事先准备了多套备用方案以化解冷场情况。我拿出了彩色铅笔和白纸,邀请小文画画。她马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开始画画。十多分钟后,小文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小文:从前有一片大海。天上飞着很多架飞机,海上有一艘航空母舰,飞机和航空母舰互相攻击,飞机扔了很多炸弹,航空母舰也不示弱,发射了很多导弹,结果双方都着火了,火越烧越大……
心理教师:听起来故事很惊险啊,我还看到大海里有很多鱼。
小文:(有点失落)是啊,这些海里的鱼被飞机和航空母舰的炸弹给炸伤了,有些被炸死了,只有几只活着。
心理教师:我看到大海的颜色,既有黑色的,又有红色的,是怎么回事呀?
小文:大海不小心被我画成了黑色,我本来想画蓝色的。后来因为小鱼被炸伤流血了,我又画上了红色。
心理教师:哦,原来是这样。你讲的故事很精彩啊。这个故事蕴涵着什么道理吗?
小文:没什么道理。
心理教师:一般好的故事都应该藏着一个道理,你想一想看。
小文:(思索)它告诉我们要团结友爱,不要打来打去,这样别人也会受伤。
故事分析:飞机和航空母舰象征着小文的父母,大海象征着她的家庭生活。小文无意中把大海画成了黑色,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生活是“黑色”的,没有希望和乐趣。大海中的小鱼象征着她自己。飞机和航空母舰的相互攻击(小文父母之间的言语和肢体冲突)造成了两败俱伤,把小鱼也给炸伤了,海水被染成了红色。当我要求小文告诉我故事的寓意时,她再次不配合,表现出儿童在坦露内心情感和困惑时的恐惧,用一个老套的“道理”来搪塞。故事揭示了小文的生活状态和家庭架构,整个故事的基调是悲伤的、黑暗的,孩子的自卑、抑郁可见一斑。
反馈的故事:
心理教师:从前有一片海,里面生活着很多小鱼。海上有一艘航空母舰守护着这片海。有一天,一架飞机飞过来想占领这片海,和航空母舰打了起来。他们打起来扔了很多炸弹在海里,海里的小鱼可要遭殃了。不过小鱼们这次很聪明,它们知道自己很弱小,容易受伤,于是找了块礁石躲了起来。过了好久,航空母舰把飞机赶走了,大海恢复了平静。小鱼们就游了出来,对航空母舰说:“对不起,为了我们你受伤了。”航空母舰笑笑说:“小鱼,不要紧的,你们只要保护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会保护好你们,也会保护好这片大海的。”
心理教师:小文,我的故事讲完了,你知道故事中的道理吗?
小文:小鱼很聪明,保护了自己。
心理教师:是呀。如果有人因为一些事情在争执、打斗,弱小的动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保护好自己,这样才不会受伤。因为这些事情不是小动物能够控制的。
反馈故事分析:在反馈故事中,我改动了一个地方,小鱼不再是战争的被动受害者。小鱼通过自己的行动,找到了安全的庇护所,保全了性命。我想通过故事告诉小文,父母间的争斗是她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是为了孩子和自己的生活而争吵,但是小文没有必要成为他们争吵的牺牲品,她完全可以寻找方法保护自己,不要过多卷入大人的纷争,并坚信自己可以照顾好自己。
第三次辅导:逃避·解決。
我让小文从提前准备好的心灵图卡中选择几张讲一讲故事。小文看到了几十张图卡,眼睛放光,因为每张图卡上都画有不同的动物,姿态各异。她仔细地选出了三张,分别是兔子、鸵鸟和老虎。
小文: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有一天,小动物们被通知说要去开大会。小兔子听到后急急忙忙地赶路,可还是迟到了,被森林之王老虎狠狠骂了一顿,小兔子很委屈很伤心,它想像鸵鸟一样钻到地底下去。小兔子妈妈知道后,肯定也会批评小兔子,就不爱小兔子了。
心理教师:小兔子被老虎批评后,觉得像鸵鸟一样蜷缩着身体会感觉到安全一点儿,是吗?
小文:是的,小兔子不知道该怎么办啊,它很伤心。
心理教师:(疑惑地)兔妈妈也会批评小兔子吗?
小文:肯定会,兔妈妈不爱小兔子了,已经有很多次了。
心理教师:小兔子迟到了,被老虎和兔妈妈批评都令它很难受,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只好变成鸵鸟躲起来。
故事分析:很明显,故事中的老虎象征着小文的班主任,小兔子象征着她自己,兔妈妈则象征着她的妈妈。现实生活中,小文迟到后并没有被班主任狠狠批评,班主任总是很温和地让她进入教室,然而她自己不愿进来。她在故事中将班主任的行为夸大,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压力。她担心被批评,觉得自己不被认可,不值得爱,不知所措的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埋下头变鸵鸟,不接受外界的任何信息,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觉得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这样才不会受到伤害。
反馈的故事:
心理教师:森林里有很多小动物。它们每天都会定时开大会。这一天,小兔子因为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而无法赶上开大会,被老虎批评了。小兔子虽然有些难过,不过转念想了想,老虎批评我也是应该的,如果小动物们都随便迟到,那大会还怎么开得起来呢?这样一想,小兔子的心情平和多了。回到家后,小兔子还主动跟兔妈妈讲述今天发生的事情,承认自己迟到了,讲完之后小兔子感觉舒服多了,兔妈妈也没有批评它,反而抱了抱、亲了亲小兔子。小兔子和兔妈妈一起商量“不迟到”的办法。
小文:它们想出办法来了吗?
心理教师:正在想,要不我们一起想一想,你觉得有哪些好办法呢?
小文:设置一个闹钟,早点儿起床,或者让兔妈妈早点儿叫她,还可以跑得再快一点儿……
反馈故事分析:故事中,我让小兔子换一种想法,调整自己的情绪,回家后主动承认错误,敢于表达,得到了兔妈妈的拥抱和肯定,最后和妈妈一起商量办法。我想通过故事引导小文不要过分焦虑和担忧,批评不是伤害,母亲和老师对她的爱不会因为批评而消失,不逃避,敢于承认错误,不退缩,共同想办法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第四次辅导:挑战·自信。
小文告诉我,妈妈给她买了两套新衣服,她现在心情很不错。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小文在沙盘室挑选沙具,开始讲述她的故事。
小文:这是一个沙滩,沙滩上有很多人,还有遮阳伞。我妈妈躲在遮阳伞下面看着我,我跑到沙滩上玩沙子,我用铁锹把沙子挖出来,挖着挖着,发现了一个宝藏。你知道是什么吗?
心理教师:是什么呀?我很想知道。
小文:告诉你吧。是我把在海里捡到的珍珠和贝壳藏在里面了,我要把它们带回家,也要带给同学们看看。你看,我在这里搭了一座桥,可以和对岸连接起来,不过我不敢过去,害怕掉进河里。即使妈妈扶着我,我也不敢,不知道为什么。
心理教师:你担心自己会掉下去吗?
小文:我站在桥上会发抖吧,没人能帮我,我很可能会掉下去。
心理教师:你是说很可能,也不一定会掉下去。你觉得怎么做才能安全过桥,看到对面的风景呢?
小文:(思索了三分钟)我可以闭上眼睛吗?不行,这样看不见。我可以绑上安全带,抬头看,勇敢地往前走,我妈妈可以在后面及时拉住我,保护我。
心理教师:真是一个很棒的方法!你很勇敢,也很会解决问题。
故事分析:故事的画面很阳光,很温馨。故事中的小文很惬意,还在沙子中挖出了宝藏,象征着她在生活中正不断发现乐趣,发现美好。但她仍然会碰到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需要面对的挑战(过桥),在我的引导下,她勇敢面对困难,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主动想出了可行的方法。小文的安全感提升了,自信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的两次辅导,我发现小文的故事情节越来越积极,其中隐喻的角色也正以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境。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她的“鸵鸟”反应也逐渐减少,不再一味地逃避,与周围的人和事隔离;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有信心,也懂得了保护自己。
三、辅导反思
每当鸵鸟遇到困境或危险不敢面对时,就把头深深地埋进土里,所以人们就把那些遇到危险只想逃避的人的行为叫作“鸵鸟行为”,这种心理就是所谓的“鸵鸟心理”。原来的小文就如同鸵鸟,一遇到困境(迟到、被批评、感觉不被爱)就把头埋到书桌底下,躲避一切危险因素,越逃避越孤独越自卑,恶性循环。经过六次心理辅导,小文的心态变得阳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了。在辅导过程中,小文把自己生活中的冲突和困惑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心理教师也通过故事中的隐喻向她传达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生活态度,从而帮助她改善心理状况。
说故事对成人和小孩皆有正面的力量。美国密西根大学博士布兰岱尔基于他23年儿童心理治疗经验,认为“说故事”在儿童心理辅导中有无可比拟的独特效果:在流动的、自由联想的故事中,儿童的经验得到利用,被赋予了生活和关系的意义。故事疗法完全契合了儿童的认知和言语发展特点,因此特别适用于5至12岁的儿童,并能够有效減少儿童的阻抗。5岁以上的儿童可以熟练驾驭语言,即使是语言比较匮乏的儿童,也能借助绘画、沙盘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收到良好的辅导效果。在辅导过程中,咨询师通过故事中的幻想和隐喻了解儿童内驱力的冲突、内心挣扎、焦虑、罪恶感等情感态度,并在回应故事中通过故事人物的互动和说听双方的互动,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丰富其应对问题的方式,引导其宣泄情绪困扰,促进其心理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台州,318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