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芳
【摘要】本研究将着重从团体操主题构思、方案制定、训练计划、后勤保障、过程监控、效果提升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云南省高职院校团体操训练模式,有利于云南高职院校大型团体操的编排、训练和表演,让团体操成为云南高职院校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团体操 主题构思 训练模式 训练计划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表演高度结合的,能够展现一定主题,表达一定思想,场面宏观、人数众多的大型活动,成为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传统表演项目。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将团体操引入到校园,成为一年一度校运会开幕式中的重头戏,华丽登场。尽管团体操的表演效果不可小觑,但是经常会被挂上“劳民伤财”的标签,给团体操的开展设置了各种阻碍。怎样做到“物尽其用、时尽其短”,快速、高效、减少资源利用的同时,保证团体操的最佳表演效果,就成了团体操训练者探索研究的关键。
一、团体操主题构思
首先,创编一套团体操,要明确主题思想,主题思想的确定是对创作内容的界定。高校的团体操不能每年都是一样的主题,或者是没有主题只是简单仿照媒体、荧屏上的团体操视频,别的学校跳什么,我们也跳什么。要展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校园特色,要有创新、有追求、有内涵。
二、团体操方案制定
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将想法构筑于实践,书写团体操方案。这个方案应包含团体操的名称、主题思想、表达内容、选用音乐、服装道具、表演人员、表演时间、表演地点等细节问题。
三、团体操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的制定,有利于訓练时间和效果的把控。在计划中,应体现出训练人员的安排、训练时间、训练地点,最重要的是训练内容的设置。这个训练内容要将之前的团体操主题思想完全内嵌,每个篇章甚至每段音乐采取的表现手段、动作、队形、道具都将在日常的训练内容里得到细化和实施,这是关键的一大步。但是,在这个环节里面,也要随时根据参训人员的基本条件来进行调整。对于有些肢体动作的表达,参训人员可能做得不完善,就要及时调节;对于有些队形,参训人员跑不到位,就要适时调整可以完美表达团体操内涵的替代队形。在这个环节里面,不仅考验编排人员的业务能力,还考验了训练人员的应变能力。
四、团体操后勤保障
1.人员保障。团体操训练人数众多,在高校里面的参训人员都是来自不同学院、各个系别、各个专业及班级的学生,人员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我院在统一抽调5系1部60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系再安排两名主要负责的学生,负责本系部团体操所有成员的考勤和日常训练监管。
2.时间保障。为了保证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且要保证统一训练时间,只能采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及周末时间进行训练。
3.组织保障。我院每年的团体操在组织管理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纪律。所有参训学生以教务处选修课模式进行选课训练,在经过为期一个月左右时间的训练后,将获得2分选修学分,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训积极性及主动性。
4.场馆及设备保障。一个月的训练时间,必须有室内、室外空旷的训练场地及音响设备作为保障,才能在各种天气环境下均能保证日常的训练。
五、团体操过程监控
团体操训练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每位参训学生都有一个从被动参与——兴趣养成——身心疲惫——习惯形成——身心投入——团结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训练教师要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身心变化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进行训练。整个训练过程,都要保证严肃的考勤和抽查考勤,让学生明确训练纪律。在训练方法上注意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身心变化安排训练内容和时长,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整套团体操设计上,应考虑大学生的喜好,尽量安排他们善于表现及符合当今社会流行的内容。注意运用激励的词语和身体姿态进行教学和训练。
六、团体操效果提升
团体操训练效果的提升一般放在训练中后期,训练效果的提升,要突出重点。训练时要注意找出日常不到位的地方逐个击破。例如,有一个地方的队形不整齐,要单独只练这个队形的前后过渡及本队形的到位,不要从头练到尾,而忽略了重点部位。有些个别动作不整齐,要找好原因,是什么导致了动作的不整齐,是动作本身的设计合适前后的队形跑动,找好原因,对症治疗,动作只能从复杂改为简单,切忌简单变为复杂。训练的中后期,更要注意教练的语言号召力,多以鼓励为主。我院在训练的提速阶段,安排各系负责人在一旁监管的同时,拍摄一些训练花絮,发送到各系内部,提升学生的主动训练热情。整体训练效果提升的同时,还要注意内部各系的“部位”作用,采用激励比赛的形式,使各“部位”的单独化学作用促进整体效果的提升,从而使整体作用大于各“部位”的简单叠加。
参考文献:
[1]黄宽柔.健美操与团体操双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0.
[2]黄宽柔,周建社.健美操与团体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5.
[3]毛学信.中国团体操[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58.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9.
[5]王朝琼,冯大力.大众团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5.
[6]徐本力.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56.
[7]黄宽柔.广场运动艺术——团体操设计方向之研究[J].体育学刊,1998,(2).
[8]黄宽柔.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研究[A].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C].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9]黄天林.“板块移动”法在高校团体操创编与排练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07.
[10]黄宽柔.团体操高校训练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体育技,2014,(6):67.
[11]黄宽柔.团体操表演方式的构建与解读[10].体育与科学,2014,(209):86.
基金项目:2018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2018JS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