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媛媛
(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 苏州 215331)
产后出血为临床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1]。产后出血为女性分娩时期严重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继发性贫血以及失血性休克[2],因其对流血量较多,对患者自身危害较大,因此,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3]。目前,临床上对产后出血治疗的主要方法为药物治疗,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为常见治疗药物。相关资料显示,缩宫素作用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时间较短,止血效果不明显,同时,该药物主要发挥在患者子宫上段部位,具有局限性[4],与缩宫素相比,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则具有止血效果明显,且作用广泛的功效,为进一步探讨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实施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药物进行治疗,皆在探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优势效果,现做如下阐述。
选取2015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接受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n=39)与实验组(n=39)。对照组39例患者中,年龄22~36岁,平均(29±1.8)岁;实验组39例患者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77~28岁,平均(30±1.8)岁,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本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开展临床研究。
对照组患者给予缩宫素进行治疗,于胎儿娩出后给予患者子宫肌内注射20U的缩宫素(生产厂家:南京新百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30233),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 U的缩宫素,最大量不能超过20U/次。
实验组患者给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于胎儿娩出后给予患者子宫体注射250ug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生产厂家: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83),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滴注20U的缩宫素,最大量不能超过20U/次。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内出血量与24小时内出血量。
(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评判标准:以治疗后,患者宫缩情况于15分钟内明显好转,且阴道流血明显减少为显效;以治疗后,患者宫缩情况于30分钟内明显好转,且阴道流血明显减少为有效;以治疗后,患者宫缩情况无明显变化,且阴道流血无减少或增加为无效。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为治疗有效率。
将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核实无误后将其输入SPSS 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与)应用n(%)描述,组间经x2检验,计量资料(年龄、2小时内出血量、24小时内出血量)应用描述,组间经t检验,差异P<0.05时,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内出血量及24小时内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为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内出血量与24小时内出血量对比
表1 为两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内出血量与24小时内出血量对比
组别 总例数 2小时(内mL出)血量24量小(时m内L出)血对照组 39 556.37±118.41 889.63±134.65实验组 39 438.22±114.26 654.41±120.14 x2 / 4.4841 8.1402 P / 0.0000 0.0000
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7.44%,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为84.62%,实验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为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相关资料显示,由于产妇在分娩后子宫出现收缩乏力情况,极易引起患者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如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当产妇于产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时[5],则很有可能对患者生命造成危害。目前,临床上,对于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原则主要为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并纠正休克预防感染事件发生,而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缩宫素则为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常用药,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患者子宫平滑肌作用持久,且可将胎盘创面的血管以及血窦迅速闭合[6],因此,该药物可快速发挥其止血作用,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从而,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的目的。本次研究,通过对78例产后出血患者分别实施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2小时内出血量及24小时内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97.44%,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为84.62%,实验组患者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说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具有参考价值。但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药物对患者引起的腹泻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比较明显,因此,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所以,临床上,在应用该药物进行止血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患者自身情况,实施针对性治疗。
综合以上分析,临床上,在给予产后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进行治疗,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术中出血量,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安全系数,因此,应被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