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批判思维的形成则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与之对应的高考试题也必然会体现对批判思维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运用批判思维这把钥匙有助于我们解答高考试题。
批判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语言对思维进行反思与修正的思维方式。运用批判思维要具有提出问题并能批判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考所读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反驳他人的观点。
在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时运用批判思维,就是对所鉴赏诗歌给出的选项的准确性、真实性、价值与性质等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从而做出判断的思维。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全国卷Ⅲ、北京卷、天津卷五套试卷共六道题采用了客观题形式,这就是在考查考生对批判思维的运用。
2019年诗歌鉴赏客观题试题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板块的客观题是一道综合考查考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题目,每个选项设有一个或多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考点,答题时可注意运用批判思维仔细辨析。
笔者现将考点大致分为内容、手法、效果三大类,从批判思维的角度分别加以解析,以求就教于方家。
现以涉及诗歌内容的四道客观题为例,运用批判思维“关注三处——无中生有处、有中择实处、似有实无处”解答客观题。
1.运用批判思维于“无中生有处”判正误
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中,选项对“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的内容理解为“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选项中“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说法错误,诗人实际表达的是“向来浩瀚万里的山水景色的邈远意境,如今都浓缩于如一窗大小空间的画作”。
原来,诗歌多省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在“一窗”之前省略了介词,应为“(如)一窗(大小的空间)”。
那么考生在作答时怎样才能读出省略的介词呢?这就需要考生运用批判思维于“无”中生“有”。从“题许道宁画”的诗题中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既然要对画题诗,自然应近距离面对画作才好欣赏,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岂不是有悖情理?而一幅装裱之后的画的大小和边框犹如一扇窗,可见,此处“窗”为虚指的比喻义,而非实指的字面义。如此运用批判思维于无中生有,补足省略处,理解为“向来万里意,今在(如)一窗(大小的空间)间”,便可做出判断。
2.运用批判思维于“有中择实处”判正误
①采用MB亚甲蓝试验,通过粉料的吸附情况来辅助判定粉料中的掺杂情况,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对于MB值超标存疑的材料可进一步采取显微观察判定。②在样品筛分处理后进行显微观测,可有效发现是否有过量掺杂不合格材料。③联合采用MB亚甲蓝试验和显微观测手段,可较快完成存疑样品的性能判定,节约试验周期和检测经费,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中,选项对“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的内容理解为“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此项中“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诗人表达的是“远望田埂像条笔直的线,一片白水波光粼粼”。
误读也是因为诗歌中多省略,“田塍望如线”,在“如线”之间省略了形容词“直”,应为“田塍望如(直)线”。
诗中有“如线”这一比喻,“线”也有“曲”“直”之分,如何正确读出省略的这个形容词呢?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于“有”中择“实”。
“田塍”,意为田埂,指的是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并蓄水。要行走、车水灌田等需要先做好田埂。
“线”虽有“曲”“直”之分,但田埂还用于方便农民及路人行走,农民为了节约时间、体力,需要从田间直接穿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基于这些生活常识,田埂怎么会做成蜿蜒起伏的状貌?如此运用批判思维,分析判断,在可能有的状态中选择符合实际生活经验的选项,分辨“曲”“直”,便可做出判断。
同样的方法也可运用于天津卷,选项对“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的内容理解为“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此项中“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误。
误读仍然是因为诗歌中多省略,“人远凫鸭乱”,应理解为“人(已走)远(仍能听见)凫鸭(在河中)乱(乱哄哄的嘈杂声)”,写出了环境的幽静,而不应该理解为“人(从)远(处走来)(惊扰得)凫鸭乱(入河中)”。
“乱”可以有“乱入河中”与“在河中乱哄哄的”两种理解,运用批判思维于“有中择实”处的方法来思考,“乱”的对象是凫鸭,凫鸭即野鸭,在实际生活中,它们的习性是群游湖泊中,生性胆小,受惊易飞起。可见,按惯常习性凫鸭本就应在水里,又怎么会是见人受惊才乱入水,再说,受惊的凫鸭应该乱飞向天空,又怎么会乱跳入水中?此处应理解为“人(已走)远(仍能听见)凫鸭(在河中)乱(乱哄哄的嘈杂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幽静。
3.运用批判思维于“似有实无处”除臆断
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其四“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选项对两首绝句的内容理解为“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按下“描绘”这一手法的错误先不谈,选项还有一个明显的错误,第二首诗没有只言片语与桃花、李花相关联,受第一首诗第四句“桃李依然是仆奴”的影响,如不仔细阅读,便会在似有实无中,臆断成第二首诗也写了桃花、李花。
怎样才能避免被“似有实无”的内容迷惑呢?除了仔细阅读原诗,运用批判思维也可迅速排除臆断。诗作下对诗歌标题的注释写得很清楚: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既然是同一诗人对同一幅画做的几首题画诗,每首诗自然会选择不同的意象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对同一幅画作的看法,两首诗若都选择同样的意象和手法岂不显得单调?如此运用批判思维于“似有实无”处分析判断,就避免了臆断。
还是上文提到的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选项对两首绝句的理解为“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该选项除了第二首诗没有提及桃花、李花的错误,还有对“描绘”手法判断的错误。即使在第一首诗中,诗人也没有“描绘”这两种花,仅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
运用批判思维解答此题:“描绘”是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摹写出来。“桃李依然是仆奴”这一表观点的议论句符合描绘的要求吗?显然,诗句并未对如何像仆奴一样媚俗的姿态行为进行描绘。运用批判思维先分析手法的特点,再与诗句相互对照,评判诗句的特点是否与手法吻合,再进行作答。
以两首诗的四道题为例,将诗句的表达效果从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所表现的形象品质、所体现的表达意图上,运用批判思维“抓住三性——通性、个性、共性”来作答。
1.运用批判思维于“选文通性”上定情感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中,选项对“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一句表达的情感态度的表述是“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选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该联“表明了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不随便接受平常的恩惠”。
如何判断出有无受恩必报之意?运用批判思维于“立德树人”的选文通性来思考:这是一首“投赠”给长沙刺史的干谒诗。既要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期得到别人的提携,但又不能失掉身份。干谒诗是炫耀与谦虚、恭维与尊严的结合与平衡,为了达到这种平衡,诗作往往写得十分含蓄,若在诗中流露出“受恩必报”的情感态度能显示拜谒者何德何能,能达到进身的目的吗,如果真写了“受恩必报”,这首诗的格调也必然会降低。
再者,如果此诗表现的情感态度是:不凭借真才实学、正常渠道进身而找捷径甚至于摇尾乞怜,这样的选文也不符合教育部考试中心对高考题目设置的要求,不能体现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不能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怎么对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实际上,本诗充分体现了高考在选材上的通性,注重“立德树人”,重视诗人品德修养对考生人生的引领作用。试题遴选的诗人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力求在为人和为文上都能对考生起到正面的影响作用。
先看为人: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秉持“诗旨未能忘救物”的理念,在乱世里坚守理想与信念,他出身寒微却傲骨铮铮,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因此格外能看到人民的苦痛、社会的弊端。
再看为文:“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诗人列举了求仕之道的两种做法,一种是走“孔门”,通过科举考试的正常渠道,另一种是走“朱门”,通过拉关系、贿赂来博得考官青睐。诗人还是希望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考取功名,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
再看选项,前三个选项一致表达了坚奉儒家思想、绝不趋附权贵、靠真才实学来求取功名的态度。D项“受恩必报”与其他三个选项思想不一致,自相矛盾,且公平阅卷、公允排名本就是考官的职责,考生何须报恩?
此类客观题,可以运用批判思维从高考试题“选文通性”的角度定情感。
2.运用批判思维于“特征个性”上觅品质
北京卷《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第14题B项对此句效果从情感态度上的表述是“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其中“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并没有讽刺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运用批判思维来思考:既然本诗诗眼是“清姝”,为什么“变白能为黑”在这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之人,并借以反衬梅之清姝呢?这就需要考生关注诗题中“水墨梅”三字。但凡好的题画诗,总是力求表现出画作的个性特征,如若依从B项的理解此诗岂不平庸,此幅梅图的“水墨”特色又从何体现?
其四中“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第14题C项对此句效果从物象品质上的表述是“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选项中“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说法错误,这两句是赞许墨梅的清姝品质和画者的高超技艺。
运用批判思维来思考:从注释【4】中可知由墨梅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那么,公主与梅花的相似点在哪里,“富贵”和“高贵”哪一种才是最符合公主身份特征的典型品质?显然身份之“高贵”才是“公主”的特性,经过这样的分析辨别,“含章檐下春风面”就是为了表现梅花清雅“高贵”,而非“富贵”的气质。
3.运用批判思维于“题材共性”上明意图
其四中“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第14题D项对此句效果从表达意图上的表述是“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选项中“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说法错误。这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画家和相马者追求的是至高境界,但求内在的精妙意足,而不拘泥于外在的表皮色相,以此赞美画家将水墨梅的神韵尽现,技艺精湛。
运用批判思维来思考:画梅与相马要想达到至高境界,固然离不开画家与相马者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但是作为题画诗是应该赞美艺术品的传神和艺术家的技艺还是去探讨艺术的来源呢?显然“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说法游离了本诗作为“题画诗”所具有的共性主旨。
要在选项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就必须带着科学的批判思维,对选项的真实性与价值进行批判性的评价。批判思维的重要内容包括:决定什么是相关信息,分辨理性断言与情感断言,区分事实与意见,辨认证据之有限性及可靠性,建立不同证据来源之间的关联,正确使用证据建立有效、切实、融贯之论证,辨认论证中的逻辑错误,清楚表达论证及其脉络,建议相关行动。
高考考查最终关心的是考生能否理解诗歌大意和人文思想,基于批判思维进行探究、辨析、感悟,是解答诗歌鉴赏客观题的重要思维品质。考生要培养注重积累、大胆质疑、实事求是的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质,发掘并提炼文本的有效信息,基于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准确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