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化学学科素养的有机融合——例析传统文化在高考中的考查之道

2019-11-19 06:32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化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诗句考查物质

安徽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无论从历史文化方面还是工业技术领域都位于世界的前列,因此弘扬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发表文章透露,今后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将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明显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考查。本文从传统文化在高考题中的考查方式和解题策略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文化和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

一、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考查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很多科学技术如陶瓷、四大发明等均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杰出代表,在高考题中,也经常以此作为试题背景材料,体现中国传统科技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解题策略】此类题型多依托于古代发明与技术,考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解题时应先考虑清楚物质的组成,学习时应多关注如火药、陶瓷、青铜器、丝绸等物质的组成,然后再结合题目中的性质和反应来解题。此类习题多以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应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物质,这样在解题时才不会有知识盲区。

【例1】(2019·全国卷Ⅰ·7)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答案】A

【解析】陶瓷是以天然黏土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等工艺制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中国古文明的代表作之一。

A.瓷器着色如雨过天晴,为青色,瓷器的原料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红棕色氧化铁的色釉在火里烧,再经过还原形成青色,此时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再是正三价,而是正二价,错误;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黏土或含有黏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型、煅烧而制成的,正确;

C.一万多年以前,陶瓷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陶瓷的主要原料是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正确;

D.陶瓷可分为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压电陶瓷等,共性为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优点,正确。

【练习1】(2018·天津卷·1)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

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

C.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传统科技中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物品的组成和性质。

A.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只能得到葡萄糖,酿酒和酿醋过程中均涉及醇的氧化反应,不仅仅发生水解反应,不合理;

B.后(司)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合理;

C.陶瓷是以黏土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的硅酸盐产品,合理;

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所以属于萃取操作,合理。

【拓展延伸】萃取操作有很多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液液萃取,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实际应用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萃取形式是固液萃取,即用液体溶剂萃取固体物质中的某种成分,例如用烈酒浸泡某些药材,本题的选项D就是一种固液萃取。

二、以古代的优美诗句为素材,考查物质的性质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要支撑。高考题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遵循继承、弘扬、创新的发展路线,注重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考题去真正体验一次古时文人的生活经历,与古时文人来一次情感交流,提升爱国热情和学科素养。

【解题策略】此时的诗句理解,要从化学的角度去分析。先抓诗句描述的是什么物质,接着利用高中化学知识将其分类,然后分析其具备的重要性质和制备,最后判断选项的正误。

【例2】(2019·全国卷Ⅱ·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答案】D

【解析】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项正确;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项正确;“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C项正确;古代没有石油的分馏工艺和技术,古代蜡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酯,现在蜡的主要成分是石油分馏产生的饱和脂肪烃,但是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项错误。

【练习2】下列古诗中对应的化学物质及相关说法均正确的是

( )

【答案】C

【解析】“霾尘积聚难见人”考查的是雾霾的性质,雾和霾都是气溶胶,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A项错误;现在工艺中的蜡是石油分馏的产品,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烃,B项错误;诗句描述的是珍珠,主要成分是CaCO3,其虽然难溶于水,但熔融状态下能完全电离,所以属于强电解质,C项正确;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主要成分是SiO2,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D项错误。

【练习3】《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烟”指“香炉”中碘升华的现象

B.刘禹锡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金性质稳定,可通过物理方法得到

C.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答案】A

【解析】A项诗句指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属于水蒸气的气液转化,是物理变化,不是碘的升华现象,错误;B项诗句描述了淘金人的艰辛,同时利用金的密度比沙子大的性质,通过物理筛选法提取单质金,正确;C项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成分是S、KNO3、C,其燃放生成K2S、N2、CO2,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正确;D项诗句描述的现象是燃烧,伴随着发光、发热现象,所以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正确。

三、从传统的文献入手,考查中学阶段的常规操作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结合古文化的文献记载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充分地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传统文化中古人的智慧,达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古代文献众多,如《本草纲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中,涉及了大量的物质的提纯、分离、制备等操作和方法,学生从其中领略古人智慧之美的同时,也加深对化学中的基本化学操作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解题策略】①读题:读懂题中文言文所描述的重要的操作、重要现象、物质的性质等。

②析题:由于文中物质的名称一般与现在常见的物质名称不同,需通过性质联系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所描述的化学过程。

③辨析选项:熟知中学阶段的常见化学操作,如:过滤、蒸馏、升华、萃取、渗析等。

【例3】(2017·全国卷Ⅰ·8)《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 )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阅读题干信息,抓住“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凝结……”等关键词句。砒烟上飞——固态物质受热升华变成气态物质;凝结——气态物质凝华变成固态物质。蒸馏用于分离两种或多种互溶的液体混合物,根据液体沸点不同进行分离,A项错误;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受热直接变成气态物质,砒霜样品受热使有效成分变成蒸气(升华),降温,蒸气凝华成固体,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砒霜的目的,B项正确;干馏是指煤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强热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过程,砒霜提纯过程中有效成分没有发生变化,C项错误;萃取是指用萃取剂将一种物质从其溶液中提取出来的过程,如用苯或四氯化碳萃取溴水中的溴(或碘水中的碘),D项错误。

【练习4】(2018·日照高三5月联考)《茶疏》中对泡茶过程有如下记载:“治壶、投茶、出浴、淋壶、烫杯、酾茶、品茶……”文中涉及的下列操作方法是

( )

A.溶解 B.渗析 C.蒸馏 D.分液

【答案】A

【解析】仔细阅读题干中的内容,发现上述操作包含了将茶叶里的有机物进行溶解、萃取、过滤、供人品尝等过程,没有涉及的操作有渗析、蒸馏、分液,选项A正确。

【练习5】下列各项中,对所描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答案】D

【解析】青蒿用水浸泡,绞取青蒿汁,利用了萃取的原理,A项正确;炼丹家制硫酸时,用CuSO4·5H2O分解,生成SO3,然后和水化合,从而制备了硫酸,B项正确;酸坏之酒,说明C2H5OH中含有CH3COOH,两者互溶,因此用蒸馏的方法提纯,C项正确;浓酒和糟糠混合一起加热蒸馏,提纯出烧酒,是典型的蒸馏操作,D项错误。

四、根据古代诗句和文献的记载,利用熟知的物质性质,推断物质的成分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正好与我们国家近年来所提出的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统一。为了加强考查学生从表面到实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能力,同时将同学们熟知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高考题经常以生产、生活、环境及古诗词中涉及的物质为载体,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反应本质的掌握情况和推理能力,进一步达到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的目的,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发展性和实践性。

【解题策略】①对于陌生度较高的信息要做到逐字逐句阅读,挖掘关键字,排除干扰信息,找出有效信息。②对于新信息中的有机化学方程式,要从断键、成键角度分析,找出规律,对于新物质或常见物质的新性质,要找出其不同点。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③最后分析时要从大脑信息库中迅速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思维从新情境回归到课本、回归到平时的学习中来。

【例4】(2015·全国卷Ⅰ·7)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

( )

A.氨水 B.硝酸 C.醋 D.卤水

【答案】B

【解析】审题时抓住“性最烈,能蚀五金”,即“强水”能溶解常见金属,说明“强水”具有强氧化性。在题示四种物质中,卤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氨水呈弱碱性,醋酸溶液呈弱酸性,氯化镁溶液呈弱酸性,只有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溶解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之前的金属。

【练习6】《新修本草》是我国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记载药物844种,其中有关于“青矾”的描述为:“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据此推测,“青矾”的主要成分为

( )

A.CuSO4·5H2O B.FeSO4·7H2O

C.KAl(SO4)2·12H2O D.Fe2(SO4)3·9H2O

【答案】B

【解析】FeSO4·7H2O俗名绿矾,为浅绿色,灼烧后与氧气反应生成红色的Fe2O3。而CuSO4·5H2O为蓝色,KAl(SO4)2·12H2O为无色,Fe2(SO4)3·9H2O为黄色。

【练习7】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解说错误的是

( )

A.《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

B.《菽园杂记》有海水提取食盐的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过程中“灰”的作用是吸附

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D.《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

【答案】D

【解析】洧水最早文献记载,出于高奴县,能够长时间的燃烧,其成分是石油,A正确;草木烧尽后的化学成分为K2CO3,但溶于海水的难溶物是指没烧尽的木炭,木炭有很强的吸附性,B正确;冬月灶中的草木灰,成分是K2CO3,其水解呈碱性,有利于衣服表面油污的水解,C正确;《天工开物》所叙述的“石灰”的制备过程,由CaCO3高温煅烧后得到CaO,而不是Ca(OH)2,D错误。

总体而言,我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文化理解与传承,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这也要求教师把传统文化植入于课堂,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内容中,特别是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中。当然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具备传统文化的素养,主动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和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能真正把传统文化根植于孩子的灵魂,能够促进大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诗句考查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