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风文
中共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社会关注升温,尤其是2019 年1 月国务院发布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二十条改革举措以来,关注度快速提升,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在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中,明确提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由此,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和地位更加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道路,职业教育逐步在 “摸着石头过河” 的摸索中走出了一条教育类型定型化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在职业教育类型上改革探索,既在本土探索和摸索,又向国外学习和借鉴,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最终走出一条中国道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始恢复发展职业学校,并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学校。1980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的 《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把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印发 《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提出 “逐步建设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由此,以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农业高中为主,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就业训练中心为补充,高等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发展的职业教育多元格局开始形成。1991 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在本世纪90 年代初步建立起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2002 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力争在 “十五” 期间初步建立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 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又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到2018 年,我国拥有中等职业学校1.03 万所,在校生1552 万人,高等职业院校1418 所,在校生1134 万人,年培训人数1 亿人次以上。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长期的摸索和借鉴,尤其是在办学初期自身特色不鲜明,多是参照普通教育办,而目前已在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上不断前进,建立并形成了一套制度与标准规范。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颁布实施,使得职业教育由无专门法律可依走向依法治教。随着职业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又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高等职业院校设置标准、中高职专业目录、中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中职公共课程教学大纲、中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中专校长专业标准、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职业学校专业 (类)顶岗实习标准、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系列标准规范。这些制度与标准规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要求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不再照抄照搬普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的职业学校是由行业部门或企业来举办的。行业企业办学在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扩张、弥补教育资源不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国家一直强调行业指导作用,也注重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引导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部分职业院校的二级学院已开始实施了校企共同举办的探索。我国还建立了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已建立了56个,成员大多来自众多行业部门和企业。还积极推动建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成立职业教育集团1400 多个,融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众多主体。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等多元主体共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面正在加快形成。
与普通教育偏向传授学科性、理论性知识和提升科研能力不同,职业教育注重传授与职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强调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由此,我国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 “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 的办学方针,目标是面向基层一线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产业大军。在办学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共识,前校后厂、前厂后校为职业学校所推崇,顶岗实习成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职业学校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如 “3+2”、五年一贯制、对口招生等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以及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等。诸多职业学校还积极加强新技术、新手段的探索与应用,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校园,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尝试混合教学改革,等等。
我国职业教育尽管在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前进,但在类型教育发展上目前仍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仍面临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职业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投入不足,在基层没有得到与普通教育同样的重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在老少边穷地区,职业学校经费投入得不到有效保障,实习实训条件得不到满足。按目前国家设定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一些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没有达标。同时,职业学校发展面临多种不平衡,城乡之间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校校之间不平衡。
尽管我国职业教育经过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但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其实主要集中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纵向贯通上还不十分顺畅,本科层次及以上的职业教育还不健全,层级越高渠道越狭窄,而且在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衔接上存在诸多障碍,职普融通不理想。当下,职业教育在适龄人口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教育追求提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一些原定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目标没有实现,中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连续多年在下降,多数高职招生计划往往完不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在失调。
尽管从上到下都在持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与标准规范,但制度规范与标准建设仍存在欠缺,一方面一些制度规范与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需要修订完善,如中职生均经费标准在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职教法、中职和高职学校的设置标准需要根据时代进行重新修订;另一方面一些制度与标准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如在部分学校教学标准落地难,在部分地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还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缺乏强制性、约束性。
尽管在东部发达地区涌出大批职业教育示范校、骨干校,但职业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机制与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还存在差距,整体社会吸引力不强,不是初高中毕业生首要和主动选择。在一些地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升,师资队伍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匮乏,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落后。实行产教融合与校企业合作需要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跨界对接,紧密合作,但在现有政策背景和条件下校企合作育人不深入,进行跨界合作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合作成本高于收益。
面对问题,职业教育需要在国家重视、政策利好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创新,集多方资源和力量,增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质量。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倾斜,不断改善薄弱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经费标准建设,推动未出台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的地区加快标准制订,督促各地有效落实高职生均标准,并随经济发展不断提升经费投入。督导各地调整职业学校布局结构,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购置或添置仪器设备、教具及器材,充分保障学生实习实训条件,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要紧跟国家2035 年和本世纪中叶发展战略,朝着职教强国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快探索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健全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衔接,为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提供更多通道和选择。要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加快各省的落地实施,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学历教育与培训学分的积累和转换,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
要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相关制度与标准规范建设,加快修订职教法、中高职设置标准等制度规范,形成更加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促进依法治教,依规治校。加快研制出台国家资历框架、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等顶层框架,加快完善1+X 证书制度,推动各地出台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各行业出台中高职衔接标准等标准,推进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标准在职业学校真正落地实施。
要从管理体制体制、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理顺教育部门与其他行业部门的关系,统筹利用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用于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实力。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尤其是行业组织和企业,创造产教融合良好政策环境和氛围,赋予校企合作更多空间和动力,形成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局面。还要鼓励职业学校基层探索和实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内涵,形成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