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小艳
全科医疗具有医疗照顾的连续性、综合性和医患关系的向心性等特点,健全北京市全科医生制度是建设健康北京的重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乡每万人配置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为使北京市居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真正“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应进一步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健康公平,惠及更多的民众。
建议完善北京市社区服务项目,包括社区妇儿服务、精神卫生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健全社区首诊、落实多点执业制和分级诊疗制、双向转诊制;建立“互联网+全科医疗”,提升全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双向转诊的话语权和居民的信任度,真正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
其次,积极发展北京市全科医学教育,提供相关配套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探索符合北京市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建立全科医生胜任能力标准,通过医生集团建设,创新医务人员的流动和服务提供模式,起到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的作用,助推社会办医,弥补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不足。延伸第二课堂和创新教学形式,由知识“独白型”向知识“对话型”转变,运用新媒体制作微课和手机APP软件等,探索借鉴北京急诊机构培训全市全科医生的模式。
第三,采用预付形式加强社区全科资金投入管理,将北京市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做细做实,探索建立与医保支付挂钩的“购买服务内容+购买服务质量”混合支付的全科医生付费方式改革,使全科医生的收入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根据政府财力酌情制定个人付费安全临界线。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居民参与商业医疗保险。
第四,加强北京市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将全科意识融入到国民健康素养的培育中。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全科医生岗位的吸引力。推动建立以“签约人数为基础、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指标,将全科医生的签约率、首诊率、康复率、健康管理人头、群众满意度等与绩效考核奖金补贴相关联。建立适合全科医生相匹配的职称晋升体系和奖励保障机制,鼓励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到基层工作。加强基层教学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多方参与、跨专业合作的教育培养方式,保证全科医生培训经费、培训机构、培训师资、培训场所等相关继续教育的法律制度健全,高质量全方位提高全科医生终生教育和培训质量。
第五,建议将北京市全科医生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对全科医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全科医生结合运用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概率,并合理就医导向,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注重社区慢性病的管理,组建由全科医生、护士、药师、营养师和运动专家等组成的慢性病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