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莉
[关 键 词] 中职生;宽容;爱;倾听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204-02
一、背景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以女生为主。进入青春期,身心状态的剧变、自我意识的突出、情感也变得丰富细腻起来,这些都会使她们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她们对父母和老师封锁着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往往言不由衷,答非所问,外部表现和内心有很大的差别,其实,她们内心很渴望情感的交流。
青春期的女孩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和欣赏,并不是一件卑鄙可耻的事,说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又向成熟迈进了一步。当然我们不能让它放任自流,我们要正确而理智地对待,既不能任由感情膨胀,也不能一味地指责。作为教师,我们不光要教书,还要育人。关注她们的情感变化,帮助她们打开心结,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
二、事件的描述
2012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学校对学生的技能考核实行改革。由同科教师组成考核小组同时进班考试,这种考试形式正式、严格,教师认真细致,学生准备充分,积极性高,都想好好表现自己。我们语言类考的是讲一个小故事,以及展示坐姿、站姿礼仪。
这天下午,轮到五班考试了,前面的考试很顺利,学生的表现令监考老师称赞。可是到最后一组考试的时候,小惠突然说她不想考了,为了不耽误其他学生考试,我让小惠最后再考。其他学生都考完了,我就点小惠的名字,她居然不理我,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我很尴尬,但看到小惠的反常,我迅速找了一个台阶下:我说如果没准备好,就继续准备再考。
安排好其他学生,我把小惠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问她为什么不愿考试,是不是没准备好,她说不是,问她是否是家里有什么事,她也说不是,——总之,无论问什么,她都拒绝回答。于是,我就说,“还有两天上交分数册,两天内,如果想好了,随时找我补考。如果心里有什么烦恼不愿意说,也可以用写信的方式跟我聊天,我会像妈妈一样解答你的难题”。她没有回答就走了。
三、分析和处理
小惠17岁,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少言寡语,她的学习成绩和各项技能也都不突出。她的家在一个小山村,平时放假,小惠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是偶尔给小惠打打电话。
小惠的父母是一对很老实的农村夫妇,不善言辞,孩子出了问题,妈妈也只能干流泪,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家里不太富裕,生活所迫,他们常年在外打工,对小惠的关心很少,小惠的生活明显缺少家庭的关爱。
课后,我又找来班里的学生了解情况。同学说小惠近期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男孩,颇有好感,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正准备去跟男孩见面,却被同学发现,告诉了班主任,班主任批评了她,又找来了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所以,她很郁闷。
第二天,我发现抽屉里有一封信。打开一看,果真是小惠写的,她说了她的苦恼,有时很想找个人倾诉,找父母,爸妈不在身边;找同学,又担心被人误解;找班主任老师,又害怕受批评。看完信后,我立即回了一封信,肯定了她对我的信任,并对她进行了开导,告诉她网恋的危害,并愿意为她保密,希望她以后有不顺心的事可以随时找我倾诉。我很乐意成为她可以交心的朋友,我也充分相信她能够抵住诱惑,重拾信心。
两天后的晚自习,小惠找我要求考试。这次的考试她准备得很充分,成绩大有进步。考完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交心谈话,我问她想通了没有,她说,“想通了,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努力提高幼师的各项技能,希望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四、反思和感悟
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塔。为人师者,就要为学生营造无私真挚的爱的氛围。
(一)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用友爱倾听学生的心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们的思想、乐趣、喜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我想对于我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值得好好研读的书。
要了解学生,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做值得她们信任的朋友。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平时在课堂上,我尽量将自己的课上得灵活一点,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
课外时间,我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她们一起打球做运动,了解她们的喜好,善待学生。尊重她们的个性差异,倾听她们的心声,正向激励,善于发现她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常言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谁不愿意和一个喜爱自己的老师相处?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我们的学生更是需要爱的阳光雨露,哪怕是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展开的笑脸,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如朋友般的信任和关爱。
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案例中的这个学生,我放下架子亲近她,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她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友爱真情去感化她,用言语去鼓励她,从而让她摆脱情感的困惑,获得了上进的信心和动力。
(二)尊重信任学生,用师爱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
其实,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别人,对学生也是一样。作为老师,为人师表非常重要,每一堂课,我都会仪表端庄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用自己的亲和力感染学生,使师生间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体验,让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受到激励鼓舞,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