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宇琴
[摘 要] 基层职业学校完成了课程整合,对区域经济结构的研究也有了紧密关注。招录学生基础学习能力薄弱,抓实基础性的就业质量,依然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岗位就业到个性发展,有一个渐进过程,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但更要重视当前贴近岗位实践的就业水准。
[关 键 词] 职业;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68-02
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从专业定位确保精准就业,到能力发展提倡创新精神,无疑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中等职校,在数十年来的整合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结构吻合度调研,强化专业提升力度,学生毕业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要快速切入注重学生未来发展态势,对学校而言压力很大。笔者认为,当前基础职业教育,侧重点依然在学生的就业质量上,对学生未来创业发展,只能算是一个侧面,两者定位尚未达到转换的地步。
同样是高中层次的教育模式,普通高中的教育对象是同龄孩子中学习能力较突出的学生,培养方向是将学生送进高校深造。普高学生上了“985”等名牌高校,社会影响力深远,学校荣耀感经年不衰,家庭与学生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不言而喻。职业高中招录的学生大多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家庭,甚至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其成长环境造成学习习惯存在瑕疵,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家庭背景带来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高,只求毕业离校后能找到恰如其分的工作,对学校而言,即使有个别学生在高等级技能竞赛上获得技术能手称号,也改变不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两者的教育特征决定了职高的弱势显而易见。因此,要求职业教育的培养宗旨,从“就业”向“发展”转移,从掌握生活生产技能向着眼于未来个人成长跨越,名义上是给出了新的高度,其实是盲目给职业学校加包袱,对羸弱的职教体系加压。在当前环境与条件下,强调职业教育的重心要从“就业”向“发展”转移,还为时过早。
一、坚持就业教学是职业学校的固本之举
职校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学生能在离校后及早上岗工作是大部分家庭与个人的第一需求,促使学生对就业技能有更深的渴求,希冀掌握匹配的岗位技能,能够在社会较快立足。就业的核心概念就是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必须更多地向实训内容倾斜,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多在学生基础与实训课特征上做研究。现在主推的“项目教学法”“现代学徒制”,无不是以更好地掌握技能为聚焦点。所以说,就业教学是职业学校的办学基石,是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职业教育要在提高就业教学质量上做文章,而不能因为兼顾学生发展需求而淡化这一核心任务。(1)要加快研究实训项目课程开设与岗位技能的匹配度,尽量模拟专业培养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群的特征,来创建教学环境,提供仿真的教学条件,让学生有实训即生产身临其境的第一感受。(2)对实训课程质量做多元化评估。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实施的管理制度,有不少做法尚存普通教育统整的痕迹,作息时间整齐划一,一张课表应对一个学期,每节课都安排教师进教室检查,用较低的管理成本来保证管理有效性。主管的行政或业务部门,也对学校办学很多束缚,比如组织大规模的统考统测,对相同专业不同学校提出一致的考核标准,这就忽视了职校生明显的差异性所带来的接受能力的迥然不同。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应该允许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允许同一专业(班级)不同学生有差异化发展,这样的多元化就业教学才能满足学生个体的成长需要,才是建立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出发点。
二、坚守就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守正之纲
职业教育具有普适性模式,从法律层面上要求接收所有初中毕业生,对有智能障碍的孩子也不能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应当摒弃选拔式的精英模式,将教学到就业的一步跨,作为担当与坚守的责任。各国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都是以掌握某个领域的生产技能为培养目标,促成受教育者能在该领域独立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底线与根本宗旨。从中国职业教育的存在环境、依附条件来看,必须首先以就业教育为守正之纲。守正才能出新,完成了就业这一基本任务,才能在更好就业、高质量就业等层面上下功夫。在保证学生离校后能尽快就业的前提下,再来研究就业的对口性,企业技术升级对劳动者能力提升的要求。有些职业院校允许毕业生以回炉培训的方式回校再学习,并且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项目内容、培训时间,这样的举措无疑保障了学生能够在一个阶段中操作技能得以更新,确保学生紧跟社会进步与企业技术革新的步伐。
职业教育提供对口吻合的技能教学,为学生离校就业,或者毕业后一个阶段持续就业提供支持,做好从校园就读到岗位就业的起步,这是职业教育面对的核心任务,也是地方经济建设的刚需。企业需要的是能迅速上岗工作的劳动者,而学校、家庭、学生个人也盼望能在合适的劳动岗位上就职,当前提出的“专业与行业无缝对接”“实训即生产”等观点或理论,都聚焦在技能教学上。从企业用工需求,与学生及时上岗两者对接关系上看,切入点便是学生(职工)的技能水平。
三、学生成长不能完全由教育来承包买单
众所周知,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即使名牌高校的毕业生,离校后能不能找到一个心仪的工作岗位,未来有没有自己渴望的晋升空间,并非取决于自己的文凭,所以毕业生就业情况只能作为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之一。学历只是走上社会就业的起步,未来则取决于能力与品德。学历不代表就业,只是求职的敲门砖,任何一种教育都无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不能完全以就业状况来评估教育质量的全部。作為教育主体,可以从学生的就业质量来衡量或反思教学的方向性与有效性,而实际的就业状况与未来发展则更取决于学生个体综合实力。所以,教育必须服务学生发展,但无法承包学生未来。
职业教育的义务,首先是培养学生成为一线岗位合格的从业人员,因此以技能教学为重中之重是不容置疑的。倘若将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于就业教育,显然有失偏颇。(1)企业技术革新的脚步越来越快,需要劳动者的智慧与能力同步升级,要求职工的技能素养、创新能力能紧跟技术革新的步伐,劳动者的人格与精神与企业文化有高度认同感,因此职业教育仅仅关注学生起始阶段与实际岗位的对接,注重提高技能教学实效,只能说走好了第一步。职业教育在抓实技能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的职业操守、道德水准、人文素养等领域的同步提高。实现技能教学向就业教育的过渡,为学生合格毕业、及时就业、高质量稳定就业、创业等几个阶段做好铺垫。(2)当前“工业4.0”的战略席卷全球,对企业生产模式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的日渐普及对劳动者素质带来明显挑战,产品的独特性与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产业技术革新与产品设计创新的节奏不断加快,原先的机械化操作、手工式劳动将面临淘汰,职业与技术的定义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以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必须作出相应调整,将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嵌入课程体系,把新标准、新工艺适时渗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普遍意义上基本素养的缺失,关注与学生未来成长相关联的因素,在人文教育、人格塑造、艺术审美等领域,为学生发展做好铺垫。这才是教育的本义。
职业与就业虽一字之差,其内涵却大相径庭,从就业到创业更有天壤之别。未来走得好不好,走得远不远,跟个人道德素养有关,也与社会环境密切相连。作为面向社会,惠及民生,自身办学实力相对薄弱的职教体系而言,要更多地从教育“供给侧”出发,看到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优化课程结构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解决从学生到职工的身份过渡,以优化教学模式与评价来促进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成长的素质培养提供支持帮助。这是当下中国职业教育必须担当的第一责任。只有把握住了就业这一关口,练就了符合岗位能力的“童子功”,学生在未来成长中才有继续创新的台阶,具备业的踏板,学生的个性发挥与能力发展才具有空间。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