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波
[摘 要] 当前,在新时代、新使命的精神指引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变得更加重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要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就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 键 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94-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程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宣讲为主的,教师按照要求通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教师以清晰的思路、旁征博引的洒脱、口若悬河的表现会赢得“精彩”的课堂美誉,这种课堂教学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时期能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能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达到育人的目的,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我们就会看到“你讲我睡觉”“你讲你的,我干我的”的尴尬场面,教育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个内因,才会帮助思政教学走出单向的、一厢情愿式的尴尬境地,重新焕发思政教学的生机与活力。那么,如何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呢?笔者认为,以问题引领的方式组织思想教学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一、问题引领是思想政治课的本然存在
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解决思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弄清“症结”“疑惑”所在,解决的过程也要针对问题,围绕问题,因此,问题引领是思想政治课的本然存在。
(一)思想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然属性
思想活动一定是有思有想的活动,而有思有想的活动一定是伴随着问题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的一门课程,课程的灵魂与核心无疑是思想性。而要让思想性充分地体现就需要课程本身能够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唯有如此,思想性的政治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的思想舞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一方面,其具有向学生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而这种传播应该在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基础上进行才会具有实效性,当代的学生思想绝非是一张可以由教师随意描画的“白纸”,而是在其他媒体,甚至自媒体的影响下带有一定底色的“彩纸”。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传播就必须下一番“破立”的功夫,要在学生的思想世界激起涟漪,经过辩证的思维达到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肩负着解决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重要使命,目前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又简单,既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又没有稳定的立场,很容易随波逐流,甚至迷失自己,有的甚至因为思想问题而走极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摸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想经历去伪纯真、去恶扬善。
(二)问题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其实践性主要表现在问题意识的导向上。(1)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本质属性就是实践性。因为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问题也产生于实践,如果思想政治课脱离实践,空洞地讲述理论,那么,学生的思想世界就得不到有效的改造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也无法得到彰显,基于此,实践、实践中的问题是思想政治课的基础。(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导向是其人本化目标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领下进行系统的知识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建构、启迪的一门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并能做到自觉践行。理论的学习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内化与外化,即通过理论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的指导、激励与约束下变成实际行动,而这一切都围绕“尊重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价值”这个价值目标。(3)在“产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达到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他们才会进入探究情境中,才会正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学生的问题往往都是针对他们的生活实际、实践活动的,唯有提出与实际、实践有关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思想兴奋点,进而在问题温习与解决中促进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的提高。
(三)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的过程就是在学生的思想、精神世界掀起波澜,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辩证的思绪中求得思想的升华。因此,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绕不开的前提。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坚持问题引领下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个过程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实际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统一的过程,都是对社会实践的反应与应答,而“问题意识”则是这两个过程的发动机与方向盘。因此,没有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不会有真正的思想触动、改变与提升,也就不会发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的引领下组织教学,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问题引领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对策
(一)树立并践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而要让思政课堂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就应该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思想状态、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实施能让学生“动起来”的体现学生在教學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到保证,以人为本的目标才会有效落实。要让学生自觉变成学习的主体,就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样,课堂的有效性才有保证。恩格斯认为,对个人而言,行动(包括主观见之于客观又反过来作用于客观的思想提升行动)的动力都一定会通过其头脑转变为意志动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实效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分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与主体地位,周密的逻辑体系令学生没有机会发问,也不愿意问,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沦为“知识的接收器”。想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理念,要树立并践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1)要处理好必要的“灌输”与适时启发的关系,把“灌输”作为一种必要的铺垫,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达到育人目的,作为课堂的重点与价值追求。(2)要处理好引导与内化的关系,在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与心理需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巧妙引导,注重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3)关注引导的最终效果,即教育引导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内化,看学生能否在问题探究中提升政治思想境界。(4)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学生要利用感性的“事件”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以提升理论的现实力量,同时要借助于理论的力量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5)处理好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以知识提升智慧,以智慧获得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现实需求出发,在现实生活中体悟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符合学生思想提升的规律。
(二)采用问题引领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在新媒体环境下、在新生代大学生多元的认知语境下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由于不能直面问题、不能引起师生的双边互动而陷入了教师自说自话的被动境地。在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事件与问题不断地刺激着大学生的大脑,学生也愿意去关注这样的事件与问题,同时会在他们的头脑中产生困惑与疑问,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而言,既是拦路虎,也是机遇与挑战。如果教师能采用引领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那么,这样的疑问或困惑就是提升学生思想境界的契机,否则,学生就很难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不会产生信服感。采用问题引领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人格发展特点,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理论,大学时代的学生正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中,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有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崇拜。而要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一定要引起学生自身的思考,让学生经过思想斗争自行解决思想问题,实现其同一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引领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境界。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作为核心要素的教学内容承载着蕴涵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与要求,决定着教师与学生、教材以及学生之间能否实现良性的互动交流,决定着是否可以顺利、优质高效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首先,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紧扣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示精神与要求,不能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这个中心组织好教学内容。最后,教育内容应具有启发性与引导性。教学内容要反应现实问题,要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引导学生思想不断得到提升。所以,要采取案例、素材、问题探析等形式组织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美]安妮塔·伍尔福克.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M].伍新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J].党建,2014 (6).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