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9-11-18 08:51蒋新鑫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护理风险儿科护理管理

蒋新鑫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取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的70例儿科住院患儿,采取动态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家长心理状况、满意度、护患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干预前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26.77±3.09)分、抑郁评分(25.31±2.42)分和住院时间(7.06±0.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总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P<0.05),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 儿科;护理管理;护理风险;风险防范;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b)-0053-02

护理风险指的是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影响或导致其死亡,其在护理各个环节均可见,相对较为复杂[1]。儿科属于特殊科室,儿童自身发育并不完善,表达能力不足,依从性较为低下,护理方面更具难度,通常预后更差,更易引发风险事件[2-3]。故而及时予以有效护理干预极为必要,常规护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该文选取该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的70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的70例儿科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61±0.43)岁;病程(3.44±0.21)个月;其中,13例为呼吸系统疾病,8例神经系统疾病,11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先天性疾病。观察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39±0.21)岁;病程(3.19±0.09)个月;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1例神经系统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先天性疾病。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遵医嘱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室内温湿度适宜,防寒保暖,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风险防范式护理,主要涉及:①人员管理。组建风险管理小组,分析患儿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总结、归纳,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加强人员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其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引导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其安全意识,便于全面评估临床风险。②制定工作流程。根据科室特点完善工作流程及细节,并对其各项操作予以重视,确保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操作科学性,减少人为误差,保证患儿生命安全,针对出现的风险事件及时定期总结,并通过头脑风暴等提出解决方案。③心理护理。确保病房环境温馨舒适,了解患儿个性、爱好等,根据其年龄特征布置病房,尽可能消除其紧张陌生感,提高患儿配合度,帮助其保持良好心态,这也利于改善家长心理状况,避免过分担忧,影响疾病治疗及预后,加强沟通交流,患儿通常求知欲旺盛,护理人员应保证态度亲切、语气温和,尽量解答其疑问,并面带微笑,予以正面引导,以患儿为中心,表现人文关怀,以成功案例展示、现身说法等方式,帮助患儿提高信心,促使其积极配合。针对家长,加强健康宣教,主动告知其疾病知识,包括发生发展、治疗原则、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其错误认知,避免不良应激,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通过宣传册、视频、图片等工具。

1.3  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时间、家长心理状况、满意度、护患纠纷及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家长心理状况以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最高均为100分,以得分低为优势。

满意度采取该院自制问卷调查,出院前家长独立完成,主要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19.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住院时间、家长心理状况)以(x±s)表示,行t检驗,计数资料(满意度、护患纠纷及风险事件)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及家长心理状况对比

两组干预前心理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26.77±3.09)分、抑郁评分(25.31±2.42)分和住院时间(7.06±0.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家长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长总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家长总满意率对比

2.3  两组护患纠纷、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患纠纷、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对比[n(%)]

3  讨论

儿科护理管理,相比其他科室更具难度,患儿依从性不高,加之生长发育不完善等,护理难度更高,其预后相对较差[4]。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改善上述问题,常规护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该文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效果显著。

观察组在加强常规护理的同时,予以风险防范式护理,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组建风险管理小组,总结风险事件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加强培训、学习,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强化其业务水平及安全意识,另外,根据科室特点完善工作流程及细节,确保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定期总结现存的风险事件,提出解决方案[5]。另外,予以心理护理,病房环境温馨舒适,符合患儿年龄特征,尽可能消除其紧张陌生感,加强沟通交流,保证态度亲切、语气温和,尽量解答其疑问,予以正面积极引导,以成功案例展示、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患儿配合度。对家长加强健康宣教,消除其错误认知,获得其信任与支持[6-7]。

该次结果可见,干预前,两组干预前心理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26.77±3.09)分、抑郁评分(25.31±2.42)分和住院时间(7.06±0.38)d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长总满意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6%(P<0.05),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可能与样本容量有一定关系,观察组风险事件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P<0.05)。王芳[8]曾对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可见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家长心理状况改善明显,仅见1例不满意案例。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管理中采取风险防范式护理,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预后,促使病情早日康复,同时可有效提高家长满意度,在促进医院良性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文娟,彭丽媛,龙艳丽.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包头医学,2016,40(4):252-254.

[2]  曾倩,刘经飘,曾秋月.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7):3471-3473.

[3]  李晓燕.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防范式护理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9):168-169.

[4]  蔡小芬,童智洪.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7,23(13):172-174.

[5]  冉敏,黎蓉.風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22-24.

[6]  祝莉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7,14(20):178-179.

[7]  刘晓红.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8):201-203.

[8]  王芳.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92-93.

(收稿日期:2019-05-18)

猜你喜欢
护理风险儿科护理管理
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讨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外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神经外科护士的护理风险及防范对策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骨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论综合性ICU的护理风险与防控
循环内科常见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